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2021-06-09 09:30:00) 百科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本书试图通过蕴涵于生活世界中的人的重要思维层面——日常思维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从日常思维和非日常思维的内在关联中阐释日常思维的意义(内涵及外延)、基础(逻辑基础和历史)、结构(对象结构、方式结构和主体结构)、特徵、运行机制、价值定位和历史演进,进而,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分析,把日常思维的批判和重建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立足点。

基本介绍

  • 书名: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 作者:王国有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

版权资讯

书 名: 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ISBN: 9787010049748
开本: 32
定价: 20.00 元

内容简介

在实践方面,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现代化的实际,还可以挖掘中国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上面临的问题,探索中国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途径,为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深层的理论思考。因此,日常思维问题的研究,对于以日常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中国文化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对中国现代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录

目录
总序
引言
第一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界定
一、自在、自为、自在自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自在与自为的对象化
(一)日常生活:自在的对象化活动领域
(二)非日常生活:自为的对象化活动领域
(三)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互动
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内涵界定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外延界定
第二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基础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逻辑基础
(一)人类生命存在的辩证法
(二)人类思维的辩证维度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一)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二)非日常思维的历史基础
第三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结构
一、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主体结构
(一)日常主体:从属于对象的自在主体
(二)非日常主体:超越对象的自为主体
二、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对象结构
(一)日常对象:给定的经验对象
(二)非日常对象:超越的先验对象
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方式结构
(一)日常思维方式:对象化思维
(二)非日常思维:反省式思维
第四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自发性
(二)重複性
(三)非个体性
(四)实用性
(五)非批判性
二、非日常思维的特性
(一)自觉性
(二)创造性
(三)个体性
(四)非实用性
(五)批判性
第五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价值定位
第七章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历史演进
第八章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日常思维的批判
附录
文化批判及其维度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思想作为无存在——哲学反思的前提追问
日常生活批判——中国文化转型的崭新视野
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参考文献 图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