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发轫于多门学科的边缘地带,法国年鉴学派,英美等国的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义大利的微观历史学,德语国家的民俗学,均为历史人类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经地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历史人类学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生产中心。
基本介绍
- 书名:历史人类学导论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图书信息
作 者:(瑞士)坦纳 着;白锡堃 译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1
版 次:1页 数:226

字 数:205000
印刷时间:2008-10-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301140550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但我们永远别忘了,历史的主体和客体乃是人,乃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人,他的複杂性,无法用一条简单公式来表达。
——吕西安·费弗乐(Lucien Febvre),历史学家
梅特兰(Maitland)说过,人类学必须选择,要幺是历史学,要幺什幺也不是。我接受这一断言,但是我想,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动——历史学必须选择,要幺是人类学,要幺什幺也不是。
——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hard),人类学家
“历史人类学”是个五光十色的概念,经掩饰着一块斑驳陆离的研究领域和各家独闢蹊径且颇相逕庭的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概念所表示的不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研究分支,而是表示一个“促使人人研究新方法和新问题的吸引点”。
——安德烈·比尔吉埃(Andre Burguiere),历史学家
内容简介
雅各布·坦纳将历史人类学的基本问题归纳为三类:一、人类的自我形象如何演变?二、人类如何利用社会实践和符号形式来调节社会生活?三、人类本性是否也有其历史:在此基础上,雅各布·垣纳追蹤了历史人类学术渊源,回顾历史学和人类学在20世纪的接近和趋同,呈现其多学科的思想来源、众声喧譁的种种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并且批评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一些相关学科将人类学非历史化的研究趋向,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类学之对象与方法的理解。
作者简介
雅各布·坦纳,瑞士苏黎士大学社会和经济史研究所近代史教授,兼任《历史人类学》等杂誌编辑。他的研究兴趣在欧洲的经济史、金融史、科学史、医学史、身体史,以及相关的比较研究,其主要着作有:《生理不与工业社会——19和20世纪身体科学化考察》。《工厂膳食—1890—1950年间瑞士的营养科学、工业劳动和大众营养》《欧洲法西斯时期的企业》《记忆、金钱与法律——论对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等。
目录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鸣谢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混沌状态
第一节 虚拟世界里的食人者
第二节 定义与分类
第三节 问题与命题
第四节 目的与结构
第二章 从启蒙运动时期的惊诧到1900年前后的危机意识
第一节 历史学与人学
题外话:“机器先生”——拉美特利
第二节 人类学与种族分类
题外话:福柯对人类学“睡眠”的批判
第三节 世纪末的史学危机
第四节 体质人类学与哲学人类学
第三章 20世纪的历史学与人类学
第一节 来自法国的革新:年鉴派史学家
第二节 欧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径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在德国的发展趋势与论争
第四节 单页插图?档案馆里的田野考察与田野考察时的寻蹤觅迹
第四章 历史人类学的问题与视角
第一节“具体的人”是虚构吗?
第二节 微观史学与行为理论
第三节 微观视角与巨观视角以及“等级游戏”
第四节 日常、习惯、重複结构:稳定与演变
第五节 肉体体验与身体技术
第五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看人
第一节 关于“尚未确定的动物”的若干论断
第二节 社会生物学的归纳与进化论的普遍化
第三节 大脑里的文化:神经学认识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日常启发学
第五节 跨学科对话的问题与机遇
第六章 历史与对称人类学.
第一节 循环性与相互作用
第二节 劳动与媒介:製造工具的动物之作为符号动物
题外话:文字之作为传播媒介和人类实践
第三节 资讯理论、控制论人类学、技术
第四节理解的可能与局限
结语“理性的人”
参考文献
译者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