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2021-06-09 07:03:00) 百科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创办于传统文化百废待兴之际,是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协办还有兴业全球基金赞助的公益书院。书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环境古雅,人文气息悠远的同济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 外文名:Tongji reviv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 地理位置: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大学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所处城市:中国上海
  • 创办人:柯小刚
  • 创办时间:乙未年立春日
  • 属  性:书院
  • 书院宗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着名学者:柯小刚、张文江、刘强
  • 助教:齐义虎、徐向阳、郁迪等

简介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是由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主办、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协办的公益书院,成立于乙未年立春日。在书院可以学习经史子集、传统艺术、中医养生,但这些都不足以概括真正值得学习的内容。更贴切的表述是:通过经典研读、心得分享、艺术实践,我们希望逐渐改变自己,尚友古人,变化气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曾经在历代圣贤君子中延续了数千年,优雅而朴实,自然而幸福。复兴古典,同济天下。我们希望传播正能量,使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成为新常态。
书院提倡“为己之学”,比较适合性情散淡的读书人,也适合以天下为己任的大人。意在觅食如下事物的童鞋慎入:学历、学位、考级、装点门面、心灵鸡汤、国学快餐、传统文化速成。凡参加过上述类型的培训而深感不足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里是你一直在寻找的地方。

书院宗旨

【志于道】书院是启发智慧的共同体;【据于德】书院是砥砺德性的修身营;【依于仁】书院是爱众亲仁的同学会;【游于艺】书院是逸兴横飞的艺术雅集

地理位置

简介

书院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环境古雅,人文气息悠远的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着名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準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2011计画”、“珠峰计画”、“卓越工程师计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画、“111计画”、中美“10+10”计画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讲座课程是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进行,兴趣小组活动在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进行。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1946年,上海第一个文学院在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至此确立了涵盖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完整框架。当时的文学院聚集了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等着名教授都曾在文学院任教。1949年8月,文、法两院合併为文法学院,随后被併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一个夙愿,1993年1月,同济大学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同济大学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重组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
同济大学综合楼同济大学综合楼
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就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基本定位,即以“当代性”、“国际性”、“通识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办学理念,以文、史、哲三大传统学科为基础,辅以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学科,构建和提升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现代人文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继2005年获批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后,2007年外国哲学二级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同年哲学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画;2012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人文学院下设有哲学系、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中文系、文化产业系、历史学研究所等三级机构(校级机构);人文学院各系下设10个实体性研究所(研究院):1、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院;2、 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3、 当代哲学与未来文明研究所;4、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5、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6、古代文学研究所;7、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8、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所;9、媒体产业研究所;10、历史学研究所等。学院另设有哲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含心理治疗与谘询培训中心)、鲁迅研究中心、文化批评研究中心、诗学研究中心、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人文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式招生(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古代文学、语言学等);现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一流学科),目前有10个博士点招生(中国哲学、古典学、外国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哲学等)。
同济大学三好坞同济大学三好坞
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含行政办公人员)88人,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校特聘教授3人、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讲师18人、助理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5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7人,外籍教师2人。学院聚焦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年轻学者。
人文学院自恢复以来,共出版专着(译着)200多部,发表论文近千篇,承担省部级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余项,许多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已出版50余种,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系列图书;由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编的《海德格尔文集》(30卷)和《尼采着作全集》(14卷)均已开始出版。
人文学院以传承同济百年文脉、弘扬人文精神为己任,不懈求索,锐意进取,努力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

"闻学堂"位于同济大学图书馆十楼南,是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共同建设的一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地,集传统文化文献借阅、展示、研讨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空间,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互动、体验并结合传统阅读、交流、讲座等形式,在图书馆内搭建创新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闻学堂闻学堂
"闻学堂",取义于《荀子·儒效》①"闻见学行",形容知识的学习过程从闻见知行到学以致用,而传统文化需要闻多学广,亦需要传习实践,正如我们提出"传习经典文化,践行博学慎思",一如同济大学踏实的学风和务实的传统所培育出的同济精神。《荀子·儒效》有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闻学堂"藏有精选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图书近4000余册,共设有140多个阅览与休闲席位,由展示区、阅览区和研讨区三个主要功能区构成,内部空间採用传统古典风格设计装饰,古香古色韵味独特。
"闻学堂"于2013年6月开放,截止目前,闻学堂已充分利用物理空间——展示区、阅览区和研讨区——开展了"传统文化图书阅读", "中国古代机械复原模型展"、"同济大学师生陶瓷作品展"、"宋代书法绘画精品展"、"茶艺体验"、"图书馆举办特藏精品古籍文献展"等,多样化的立体展示,体验式的文化活动,有主题、有目的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地对读者进行美学薰陶,为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课程设定

讲座课程(大课):每周六下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
兴趣小组活动:每周六晚上,在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举行。
“同济·复兴”古典书院2015年春夏学期课程表
第一讲:导论(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二讲:《诗经》(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第三讲:《尚书》(陈徽,同济大学教授)
第四讲:《礼记》(郭晓东,复旦大学教授)
第五讲:《周易》(谷继明,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六讲:《春秋》(曾亦,同济大学教授)
第七讲:《论语》(陈赟,华东师範大学教授)
第八讲:《史记》(吴小锋,同济大学讲师)
第九讲:《庄子》(张文江,同济大学教授)
第十讲:《荀子》(殷小勇,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一讲:宋明理学(陈畅,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二讲:《世说新语》(刘强,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三讲:《坛经》(方用,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四讲:古琴、京剧、崑曲欣赏(李欣,同济大学副教授)
第十五讲:中医养生经典与实践(张轩辞,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第十六讲:茶道(何心鹏Volker Heubel,德国学者,同济大学讲师)
第十七讲:传统士人书画欣赏与临摹(柯小刚,同济大学教授)
备注:每讲仅列大致範围,具体选读篇目或讲授内容由主讲老师确定。以后每学期将重複开设这些基本经典和实践修养课程,但每学期讲授不同篇目或不同内容。譬如《庄子》第一学期讲《逍遥游》,第二学期讲《齐物论》;书画第一学期讲书法,第二学期讲山水画,如此等等。
兴趣小组活动安排:设经史子集四个读书会小组、书画小组、中医小组等兴趣小组,由辅导老师和组长根据参与学员的兴趣协调安排。

师资队伍

教授

柯小刚
柯小刚,字如之,号无竟寓,湖北大冶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中国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及《儒学与古典学评论》主编,道里书院山长,创办公益性质的道里书院网路读书会。曾访学德国、英国、美国。着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思想的起兴》、《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等,译有《黑格尔:之前和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兴趣涉及儒学、经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现象学、德法哲学、政治哲学、艺术理论、中医、传统文人书画等领域。
柯小刚教授柯小刚教授
张文江
张文江,男,1956年生,上海市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着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等,并整理、校点潘雨廷先生《周易表解》、《易与佛教、易与老庄》、《易学史发微》、《读易提要》等着作多种。张文江教授一直以自己的方式解说中国古典学术,在他看来,保藏并阐发中国古典学问,既是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学术的向上之路。1978-1982年就读于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师从施蛰存先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5年至201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2013年起,成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张文江教授张文江教授
陈徽
陈徽,男,1973年生,安徽淮南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3.7月至今,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在先秦思想、道家哲学、儒家哲学、经学等。
郭晓东
郭晓东,男,1970年3月生,福建霞浦人。2014年4月,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论文有“明体与达用:二程实学思想刍议”、“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二程工夫论之差异及其传承与流变”、“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程明道“性”论研究、“论朱子在对《中庸》诠释过程中受吕与叔的影响及其对吕氏之批评”、“程明道先生简明年谱”、“荀子思想的社会学阐释”、“《定性书》研究二题”、“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译文有“联大模式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伊斯雷尔着 郭晓东译 )”。
曾亦
曾亦,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1987-1991年,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法学学士。1994-2000年,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哲学硕士、博士。2000-2012,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2012.5至今,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学。2010、2012年,聘为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客座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领域是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和社会理论。
曾奕教授曾奕教授
陈赟
陈赟,男,1973年12月生,安徽怀远人。南京大学哲学硕士(1995-1998),华东师範大学哲学博士(1998-2001)。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华东师範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社会兼职有: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学术兼职有: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朱子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庄子学会理事。
陈赟教授陈赟教授

副教授

刘强
刘强,笔名留白,1970年生,河南正阳人。上海师範大学文学硕士(2001),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任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研究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古典诗学、文言笔记小说、先秦儒家经典、幽默文学、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刘强教授刘强教授
陈畅
陈畅,男,1978年生于广东梅县,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思想研究,近年尤致力于儒学、宋元明清哲学研究。1996年9月至2007年6月就读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2000年)、哲学硕士(2003年)、哲学博士(2007年)学位。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任教于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2013年2月起任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陈畅教授陈畅教授
殷小勇
殷小勇,男,汉族,1969年2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人。1996年9月至2002年2月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后留校任教。2006年11月转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担任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主讲课程有《中国思想史》、《经学导论》、《中国现代汉语哲学》、《中国思想经典导读》等。
李欣
李欣,女,同济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思想、康德哲学、佛学、中国艺术。讲授课程:本科生专业课:道家哲学专题、美学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康德黑格尔专题。本科生公选课:书法欣赏、艺术经典·书法经典、音乐经典。研究生课程:佛教哲学专题、先秦哲学专题。

助理教授

谷继明,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2004-2008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哲学学士,2008-2013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经学史、宋明理学。主要论文有1.易学诠释学模式下的北宋理学,《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2.《〈周易注疏〉版本流变及阮刻〈周易正义〉补议》,载《周易研究》2010年第4期。3.《论李鼎祚〈周易集解〉的流传》,载《周易研究》2012年第3期。4. 《〈程氏易传〉刊编中的两个问题》,载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5辑,2013.2。5. 《裕情与舒气——论王夫之对〈诗经〉的诠释》,载《船山学刊》2013年第2期。6. 《再论儒家经疏的形成与变化》,载《儒学与古典学研究》,曾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7.《“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评〈儒学文献通论〉》,载《天府新论》2013年第5期。8.《从江南义疏到〈周易正义〉——隋唐〈周易〉义疏学中的儒佛之争》,《哲学门》总第28辑(即将刊印)。9.《试论宋元经疏的发展及其与理学的关联》,《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10.《王船山的气论与生死观》,《中国儒学》(李存山、王中江主编)第八辑。

学员申请陈述

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生,这些年,虽然我一直在土木工程领域学习研究,但一直没有懈怠于中国古典文化的阅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古人思想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修齐治平”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以为,做一名中国人,一定要懂中国文化。
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五千年而不断绝,正是因为文化基因的传承不断,而非肤色体型这些外在特徵的传递。文化的深层体认并不存在于头髮和眼睛的颜色之中,而是存在于眼睛所读的经典、头脑所理解的世界之中。“血缘”和DNA这些概念,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技术的人为建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自然。
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痴迷,是从国中学习《论语》里面的一些片段开始的。从那时起,我就非常热衷于背诵这些经典格言。虽然有很多句子不甚理解,但还是不知疲倦地阅读和背诵。有些文本的意义并不只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更是提供生命的感觉。我读,我背,我好,足矣。
去年在英国爱丁堡,我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在异国他乡的春节。令我吃惊的是,不仅在大学里面看到了大型的兵马俑彩灯展,还在沿街的许多地方看到了春联、饺子等中国特色的事物。甚至在一次理髮的时候,当地的英国小哥问我是不是从中国来,属相是什幺,在家里是不是长子,春节要不要回去祭祖等等。那个时候,我切身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没有中断,仍然活在现实的中国。有人说唐朝在日本,明朝在朝鲜,其实,我泱泱华夏的文化又岂是这两个朝代的文明可以完全概括?而日韩传统文化的风靡,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国民和知识分子重视学习中国文化的结果。
大学古典书院的成立,或许是一个标誌,表明“国学热”正从民间向大学升级。我希望通过老师们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带我进入古典的世界:一方面让我有机会发展个人兴趣,另一方面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增进交流。
如此,我们或许真能开始实践北宋大儒张横渠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事业。
(作者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