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阿马地亚森

(2021-06-09 04:28:00) 百科
阿马地亚森

阿马地亚森

阿马蒂亚·森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阿马地亚森
  • 出生地:圣蒂尼克坦
  • 出生日期:1933年3月
  • 主要成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物介绍

阿马蒂亚·森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他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人物经历

1933年3月,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着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幺样子了。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而后来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则主要完成于泰戈尔建立的学校。这里课程设定丰富,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很先进,那就是着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对于在考试成绩上争强好胜,希望因此而出人头地的表现,则从不鼓励。这种教育理念对他影响至深,使他毕生受用。他在青少年时期爱好广泛,17岁以前志趣几变,曾游移在梵语、数学、物理等不同专业之间,最后终于被经济学所吸引,不再旁骛。不过,毕生从事教学和研究的意愿,则从未变过。离开圣蒂尼克坦后,1951年,他进入加尔各答管区学院,专修经济;1953年离印赴英,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59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相继在印度德里大学经济学院、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哈佛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教授经济学和哲学等。1998年,他被三一学院选为院长,复回剑桥,主持学政。2003年以后,他又返回哈佛工作。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学术组织,如美国经济协会、经济计量学协会和国际经济协会的主席,也曾在国际事务中起过重要作用,如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经济顾问,以及帮助联合国开发计画署编制人类发展报告等。

1952年18岁的时候,他曾罹患口腔癌,在加尔各答进行了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当时距广岛和长崎的核子弹爆炸不过7年,对于这一疗法的长期效果依然认识不足。大剂量放射虽然消灭了口内的癌细胞,但也破坏了他的硬齶骨骼。在后来的近20年内,他一直面临着癌症复发和骨骼坏死的潜在威胁。1971年他赴伦敦经济学院工作。在伦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住进医院,进行彻底诊治。医生为他做了近7个小时的整形手术,当他从麻醉状态中醒来时,已是凌晨4点。他急于知道自己的癌症是不是复发了。但是值班护士告诉他,结果得等到9点大夫查房时,才能宣布。他变得紧张起来。护士感到了他的惶惑不安,似乎想说些什幺,但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同情心起了作用,她对他说:“他们夸你好呢。”他知道这样的话意味着什幺,于是如释重负,安然睡去。此后,每当他在研究工作中,打算通过人民的健康水準,来判断一个社会的优劣时,他总会想起那位善良的护士小姐,把她对待病者的仁爱态度视为基準。

阿马蒂亚·森有过三次婚姻经历。他的第一个妻子纳巴尼塔·黛乌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孟加拉语作家之一,常有诗人带着自己的作品当面给她朗读,徵求她的意见。早年她还同森一起研究过《罗摩衍那》等梵语史诗的风格和创作特点等问题。他们的婚姻在1971年去伦敦后结束。1973年森同爱娃·科洛尔尼结婚,她的双亲都是犹太人。科洛尔尼学法律、哲学和经济学,为人深具道义精神,善于理性思考。她在1985年因胃癌溘然去世。他的第三个妻子埃玛·乔治娜·罗思柴尔德是一位经济史专家,做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历史和经济学中心主任。

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他在1971年离开印度,辗转于欧美各着名学府,但始终和国内的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繫,尤其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德里大学。他一直是该大学的荣誉教授。为了学术活动,也出于自己的爱好,他始终过着带有游历性质的生活。剑桥毕业以后,他便常回印度,从来没有半年不归的情况。他也一直保持着印度国籍。这样的好处之一是保证了他对于国内公众事务的发言权。

阿马蒂亚·森研究範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着力尤多,成就斐然。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饑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着,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福利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根据社会公众的生活状况来评估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否得当。森穷其一生致力于这一研究,并因此而被称作“经济学界的良心”。他在1970年出版的专着《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影响深远。该书就个人权利、多数裁定原则、有关个体状况资料的有效性等做了着重论述,意在促使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基本福利问题上。他设计了若干方法,用以测算贫穷的程度,算后所得的数据,可以为改进穷人的经济状况提供有效的帮助。他关于饑荒原因的着作尤负盛名。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有效地防止或减轻食物短缺带来的后果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法。
代表着作
〈技术选择〉(ChoiceofTechniques,1960)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ChoiceandSocialWelfare,
1970)
〈论经济不公平〉(OnEconomicInequality,1973)

〈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TechnologyandDevelopment,1975)

〈贫穷和饑荒〉(PovertyandFamines,1981)

〈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WelfareandMeasurement,1982)

〈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ValueandDevelopment,1984)
成就贡献
解决“投票悖论”
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阿马蒂亚·森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

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马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马蒂亚·森着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引入“个人选择”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
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种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任职情况
随着阿马蒂亚·森学术地位的上升,他被先后推举担任一些重要经济学学术团体职位。其中包括:

当选为1982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外籍荣誉院士

担任1984届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86—1989届国际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位。

1988年起森担任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与哲学教授

1989年担任了印度经济学会会长

1994年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不过他仍为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