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马蒂亚·森因是印度经济学家,是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阿马蒂亚·森因
- 出生地:印度孟加拉湾
- 出生日期:1933年
- 主要成就:195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简介

其后先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离开哈佛大学到英国剑桥三一学院任院长。他曾为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写过人类发展报告,当过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的经济顾问。
成就
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因其对福利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而获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贡献
印度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因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阿玛蒂亚·森因在社会选择理论的抽象理论基础和套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
解决“投票悖论”
阿玛蒂亚·森因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这问题可以用包括三个人物和三项选择的例子来解释。假设人物1最属意的选择是a,其次是b,最后是c;人物2的选择顺序是b、c、a;人物三是c、a、b.他们的选择可以表示为
就人物1和3的组合而言,a的选票多余b;但在人物1和2之间,b的选票多于c;在人物2和3之间,c的选票多余a.这里出现一种投票悖论,破坏得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投票悖论对公共选择问题显然是一种固有的难题,所有公共选择规则都不能避开这个问题。
阿玛蒂亚·森因建议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非常简单,假设将人物1的选择中a和b的项目互掉如下:3-cab,2-bca,1-bac.
现在b胜过c(人物1和2),c胜过a(人物2和3),而b也胜过a(人物1和2),投票悖论已告消失,惟有b获得大多数票而获胜。阿玛蒂亚。森在以上的例子中察觉,所有人物均同意a项并非最佳。因此,理应可将这种论证伸展至符合以下三种条件中任何一种选择模式:(1)所有人物同意其中一种选择不是最佳,(2)同意某一项不是次佳,或(3)同意某一项不是最差。至于有四项或四项以上的选择情况时,每个包括三项选择的子集合须符合这三种条件之一。这就是阿玛蒂亚·森因着名的价值限制理论,它产生的结果是得大多数票者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
引入“个人选择”
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令公共选择理论内容更丰富。除了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元素外(譬如政府的税收政策),他印入私人方面的元素(譬如个人利得)。私人元素的排列全由这些元素的拥有人来评估,这情况与社会元素是有所不同的。他证明了,在尊重个人权益与做出集体决定之间,有基本的矛盾存在。换言之,没有一个集体决议机制能与尊重个人并存。
挑战不可能定理
阿玛蒂亚·森因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在这方面充分显示出他的睿智。他的另一项贡献是关于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
为了解决阿罗不可能定理,学术文献主要提出了两种处理方法,而阿玛蒂亚。森对这两种方法均具贡献。其中一种方法是,就阿罗所定出的四个假设(公理),逐一地加以放宽,并考察放宽的后果。这些公理本身没有什幺不好,但更好的做法是增加它们的信息内容。阿罗假设不可将不同人之间的满足程度互相比较,但阿玛蒂亚。森却引入满足感的可度量性和可比较性。他及其他学者证明了,如果可具备更多的信息,实在可以扩展合理的社会福利函式的範围。一旦个人的满足水平可视为人际间可比较的,则你已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社会评价。
发现反公平现象
最常见的是边沁(1789年)提出的功利主义的方法,将个人的满足水平加起来,作为社会福利的一个度量指标。这方法看似无可非议,但其实争取个人满足水平加总的极大化,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满足程度的分布状况。阿玛蒂亚·森因为功利主义者,并非平等主义者,用图(〈论经济的不平等〉1973年)加以说明。
在下列假设下,奉行功利主义将带来收入的公平分配。这些假设包括人的满足水平依靠他的收入多少,而且所有个人均具有相同的效用函式,再假设每个人由于收入增加所产生的边际满足水平MUI是递减的。注意图一及图二的符号A和B分别代表A君和B君,而两人的边际满足曲线分别从各自的起点(A君的起点为OA,B君的起点为OB)延伸开去。把一笔固定收入分配给A和B,当个人的满足水平相加起来(就是图中MUIa及MUIb两线相交以下的面积)达到最大的时候,社会福利也会达到最大,这种情况只会在Ia=Ib时才能出现,因此两个人的满足水平也是均等的。
阿玛蒂亚·森因发现,若两人效用函式相同的假设不存在,那幺功利主义将引致“反公平现象”(anti-equalitarian)。这情况可利用图二作解释。假设B君变成残疾人士,他所能得到的满足只能达到以往的一半,他以边际满足极大化为目标,该残疾人士将因取得较少收入而变得更惨,不单如此,他的总体满足水平也会减少。因此,阿玛蒂亚。森展示了效用主义在收入满足水平两方面均是反公平的,因为将个人之间合计的满足水平极大化,是不需理会这些满足水平将如何分配的。发生这令人讨厌的结果是因为该残疾人士在产生满足水平方面未及他人般有效率,他的景况也因为贫穷及不快乐而变得更惨。
代表着作
〈技术选择〉(Choice of Techniques,1960)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1970)
〈论经济不公平〉(On Economic Ineguality,1973)
〈就业、技术与发展〉(Employ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1975)
〈贫穷和饑荒〉(Poverty and Famines,1981)
〈选择、福利和量度〉(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1982)
〈资源、价值和发展〉(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