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科学解释》是2005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志平。
基本介绍
- 书名:理解与科学解释
- 页数:368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2
- 开本:32
基本信息
理解与科学解释
作者:曹志平
出版时间:2005-02
丛书名: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
页数:368
开本:32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所有认识论、方法论问题的集结点,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本书在对科学解释的哲学研究中,批判性地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与方法。它将理解与解释的关係看做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基本关係,从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次的关係中理解科学解释,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辩证关係:探讨了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回答了科学解释何以可能的问题;阐述了科学文本的概念,拓展了定律解释的标準模式,引入了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提出了一种立足于量子力学的科学解释模式,并讨论了这种模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适用的可能性与特殊性。其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科学哲学和哲学解释学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录信息
导 言 科学解释与科学哲学……………………………………………l
第一章 科学解释研究的现状及其困境…………………………………15
第一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基本点………………………15
一 科学解释即论证……………………………………………16
二 科学解释的划界与层次……………………………………20
三 科学解释与理解、人文社会科学解释……………………24
第二节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局限性………………………27
一 后实证主义对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解释观的批判…………………………………………27
二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理论偏失……………………39
三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解释观的 抽象理性主义本质…………………………………………45
第三节 重建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难题…………………………48
一 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疑难………………………49
二 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疑难………………………………54
三 突破口的选择………………………………………………59
第二章 科学解释与哲学解释学…………………………………………63
第一节 解释学对解释问题的研究…………………………………63
一 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观…………………………………63
二 本体论的解释观……………………………………………68
三 解释学的解释观:从本体论到方法论和认识论…………71
第二节 哲学解释学对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意义…………………73
一 理解与解释关係的维度和科学解释的哲学理解…………73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合理性………………………77
三 哲学解释学与科学解释哲学理解的难题…………………84
第三节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可能性………………………87
一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障碍…………………………88
二 哲学解释学研究科学解释的解释学基础…………………95
第三章 理解与解释:科学解释研究的方法论…………………………102
第一节 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103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108
第三节 科学解释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思想…………………113
第四章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 ……………………………………………117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117
一 解释的前科学存在方式……………………………………118
二 科学解释的存在方式………………………………………121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筹划性质………………………………………125
一 理解的筹划结构……………………………………………126
二 科学的筹划与科学解释的生存论建构……………………129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134
一 前结构是科学解释的可能性条件…………………………134
二 科学解释的前结构…………………………………………141
第五章 科学解释的文本…………………………………………………152
第一节 文本与科学文本……………………………………………153
一 文本的条件…………………………………………………154
二 科学解释的基本文本………………………………………157
第二节 作为科学基本文本的形式系统和经验事实………………164
一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形式系统……………164
二 具有解释学属性的科学基本文本:科学事实……………177
第三节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185
一 科学文本的含义与指称……………………………………186
二 科学文本含义与指称的客观性……………………………190
第六章 科学解释的逻辑结构……………………………………………196
第一节 定律解释……………………………………………………197
一 定律解释的形式条件………………………………………197
二 标準解释模式的拓展………………………………………205
三 定律解释与概念框架………………………………………209
第二节 形式系统的语义解释………………………………………213
一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215
二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逻辑…………………………………222
三 形式系统语义解释的限度…………………………………229
第三节 理论模型对经验定律的解释………………………………235
一 形式释义与理论模型………………………………………235
二 理论模型的本体论地位及对经验定律的解释……………239
第四节 科学解释模式的理想性和现实性…………………………244
一 科学解释的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式…………………………244
二 完备模式的简化形式 ——理解与解释关係中的定律解释………………………249
第七章 科学解释的认识论结构…………………………………………25l
第一节 科学解释的主客体结构……………………………………251
一 科学解释对传统主客体理论的背离………………………251
二 解释主体对客体的构成性条件……………………………256
三 客体对解释主体的限制性…………………………………258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意义结构………………………………………262
一 科学解释意义的意义………………………………………262
二 科学解释意义的结构形式…………………………………266
第三节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270
一 科学解释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存在的现实性……………271
二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必须以理性为主导…………………………………………273
三 科学解释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表现形式………………276
第四节 科学解释的进步结构………………………………………281
一 科学解释的目标与科学解释进步的判定…………………281
二 解释学循环:科学解释的进步形式………………………286
三 科学解释的演进:从“对自然的解释”到 “对人的解释”……………………………………………291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解释………………………………………295
第一节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 社会科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分………………………………297
一 一个新的区分平台…………………………………………298
二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303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307
一 定律解释……………………………………………………308
二 动机解释……………………………………………………310
三 功能解释……………………………………………………312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係中的定律解释:人文、 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316
一 理解与解释关係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徵………………317
二 理解与解释关係中的定律解释在人文、 社会科学中的适用性………………………………………320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係中的定律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适用的几个问题……………………328
一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问题………………………328
二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制约定律解释的特殊因素…………333
结 语 创新在哪里?……………………………………………………346
参考文献……………………………………………………………………351
后 记………………………………………………………………………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