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突破不了的瓶颈,只有自我设限的人生。《突破瓶颈——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基本介绍
- 书名:突破瓶颈——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 作者:鱼樵
- ISBN:978-7-5596-2285-3
- 类别:成功励志
- 页数:240
- 定价:45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2018.7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作者简介
鱼樵,青年作家,悦读特邀作者。已出版《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世上没有灰姑娘》《不必去做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姑娘》等多部图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作者从高手身上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方面,她的解析,帮助更多人突破迷茫,追求事业上更大的发展,少走弯路,学会高手的借势突破瓶颈之道。
目录
赋性篇:如何利用和改造赋性,成为自身优势
马云:如何学会鼓动力,驱动下属和团队
马化腾:内向者应该怎样逆袭
丁磊:文艺青年该怎样获得财富自由
史蒂夫·贾伯斯:强迫症如何成大事
埃隆·马斯克:如何练就创造力
J.K.罗琳:如何对得起你吃过的苦
选择篇:在关键节点,如何做出高明的增量选择
史玉柱:如何才能低谷反弹
杰夫·贝佐斯:怎样在两难中做出选择
褚时健:无坚不摧的背后
特朗普: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网红
哈兰德·大卫·桑德斯:屡遭失败怎幺办
拉里·佩奇:技术宅的天堂在哪里
品牌篇:如何建立和扩大自己或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周鸿祎:正确的怼人方法是什幺
雷军:怎样让工作效果超出预期
陈道明:演技是怎样炼成的
沃伦·巴菲特:精準判断力如何养成
沈南鹏:如何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团队篇:如何驱动自己的团队
俞敏洪:如何让团队人才频出
曹国伟:怎样做好职业经理人
周星驰:容易自卑,才华如何施展
董明珠:获得快速晋升的诀窍
刘强东:如何白手起家
比尔·盖茨:学不会格局,怎能成大事
试读
马云:如何学会鼓动力,驱动下属和团队
在讲马云之前,我们先来讲讲贾伯斯,因为这两人给公司起名的时候,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说,“苹果”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大家都知道,沃兹尼亚克是贾伯斯的合伙人,两人在车库一起创业。给公司起名字的时候,贾伯斯和沃兹起了分歧。沃兹是技术出身,所以起的名字都跟机械有关,一听就是程式设计师起的,很是乏味无聊。
贾伯斯一个闪念,说要不就叫苹果,沃兹一愣,认为科技类公司叫个水果名太莫名其妙。贾伯斯告诉他两个理由,他问沃兹有多少人知道“Apple”这个东西,沃兹说“都知道啊,每个人天天都能看见”。贾伯斯一拍大腿,说,你看,这名字多有民众基础啊,亲切又好记。
另外,当时美国的电话亭里会有一个厚厚的电话本,各个机构和公司的电话都会印在上面,公司的排序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来的,“A”打头的公司肯定排在最前面。贾伯斯就说,你看,多好的广告位啊。“Apple”的名字就是这幺来的。
看到这儿,你有没有想起另外一个人?这人在中国也是个传奇,是谁呢?马云。
马云起“阿里巴巴”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知道是跟贾伯斯一样天赋异稟,还是借鉴了贾伯斯的创意。起名的时候,他逢人就问,你听到阿里巴巴会想到什幺?所有人都告诉他:“芝麻开门”。对啊,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在中国这幺深入人心,谁会不知道啊。“阿里巴巴在世界几乎所有语言中的发音都是‘a-li-ba-ba’,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商人都会毫无困难地接受我们网站的名字。”
第二点呢,又跟贾伯斯撞一起了,阿里巴巴的首字母也是“a”,在中文里,按照拼音排序也是排在第一位,挺讨巧。
从一开始就想到全世界的民众基础,考虑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首字母的问题,再考虑“芝麻开门”这句开山大门的咒语,能看出来,马云的野心是不小的。
这幺一个野心四溢的人,从名字“阿里巴巴”到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都充满了鼓动力。那幺,作为网际网路最会吹牛和鼓动人心的大佬,他的鼓动招术是怎样炼成的呢?
马云鼓动人心的第一个招术就是:製造代入感,引起共同话题。
马云的助理陈伟写过一本书,里面提到马云特别喜欢臆想,有一回和英语班的同学们喝茶,马云就说起自己的梦想:他们在现代城杭州招摇过市,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而他一身白色绸衣,一副墨镜,头髮锃亮,苍蝇停上去都会摔断腿那种。边上两个女保镖,他左手一伸,一个保镖递上大饼,他咬上两口然后扔回去;右手一伸,一个保镖递上雪茄,他抽上几口,在女保镖手上拧灭雪茄,青烟冒气,女保镖面不改色。
英语班的人听完都惊呆了。
创业的时候,马云又开始畅想,比如他会想像带着团队去巴黎过年,并给每个人都买了一套别墅和一辆法拉利。
当初“十八罗汉”创业最艰难的时候,马云还组织大家一起“做梦”。有一年年底,没有年终奖却要加班。马云就把大家组织起来开会,说:“如果你们每个人都有500万年终奖,你们想怎幺花?“大家七嘴八舌地畅想起来,兴奋地畅想了一个小时。马云突然打断说:“好,大家说的这些一定都会实现的,现在就先干活吧。”有人竟然回答说:“别呀,让我再说一会儿吧,我才花了300万。”
你看,马云非常了解对方需要什幺,段位更高的地方在于,他还能够营造一个充满幻想的氛围,满足每个人的臆想,唤发他们的激情。
我的段位就没那幺高了,但是也可以用上些皮毛。
有段时间我去高校做演讲,最早编辑希望我像之前签售一样,讲自己的个人经历。但由于我没有暴得大名,讲了几次个人经历,反响都不是特别好。后来我就转换策略,学会了马云的这招:製造代入感。
讲课的时候,我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毕业5年后你想过上怎样的生活?根据大家的回答,我再告诉他们:从现在起,你该怎样去做,才能过上那样一种生活。
从学生的角度去讲后,我的演讲获得了很棒的回馈。互动环节,前排的人一个接一个提问,话筒都传不到后排去。
製造代入感,要旨就是,把自己想成他,从对方角度考虑他需要什幺。
马云的第二招,就是充分利用情绪的力量。马云和很多企业老闆一样,在带领团队初期,也遇到过团队想要解散的时刻,那幺马云是如何让员工们消除抱怨重振士气的呢?
2000年,马云团队的十几个创始人就背着马云聚餐,席间开始倾吐满腹牢骚和委屈,一直倾诉到深夜。团队里有个大哥叫楼文胜,他挺有气魄,提议说:“光说没用,咱们应该把这些话都写出来送给马云,然后拍拍屁股就走。”
马云收到这篇类似造反的檄文后,立刻把18个人召集到一起,说:“既然你们有那幺多牢骚和委屈,那你们今天就别回去了,把这些都说出来,想哭就哭,不说完不能走!”于是那天,从晚上9点到凌晨5点,很多人就在现场争吵,情绪激动,痛哭失声。哭了这幺一晚上,哭累了,心里的疙瘩也都消解了,工作也就重回正轨。
无论你是一个班干部,还是想要成为某个团队的管理者,哪怕是个群主,都要有这种调动情绪的能力。咪蒙和papi酱靠的就是这招,一个吐槽“贱人”,一个吐槽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两人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我中学时的某任语文老师,就是由于声音高亢段子频出,加上一个招牌露牙龈的搞笑动作,使得全班同学在上他的课时格外认真、踊跃度也极高。
马云的第三招,是不仅能讲故事,还能活成故事,是出奇制胜的“贴标籤”行为。
1982年,马云18岁,面临他的第一次高考。马云数学成绩不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报考北京大学。
但那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确实破了纪录——只考了1分。
复读那年,经过艰苦努力,马云的数学成绩终于实现了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数学考1分竟然敢报北大,当初在旁人眼里恐怕也是神经病吧,但你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现在讲起来,居然镀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另外,马云能把“金庸迷弟”这个标籤做到无人不知也是厉害。
马云有一次拜见金庸后回到杭州,在龙井山上喝茶时突发奇想:要不就在西湖边办场生日会,请几个朋友过来轻鬆下,再找来金庸,给大伙书上籤名,做成IT界的“把酒论英雄”。于是,2000年9月10日,马云举办了第一场“西湖论剑”,金庸主持,张朝阳、丁磊等大佬也都来了。
马云“西湖论剑”的名气越来越大,到第五届,前美国总统比尔·柯林顿来了,雅虎杨致远来了;到第六届,施瓦辛格、时任eBay的CEO(执行长)约翰·多纳霍也来了。
不得不说,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商业基因,纳入商业体系,是个足够聪明的“标籤化”举动。这就好比于谦的“抽菸喝酒烫头”,王石的“爬珠穆朗玛峰玩帆船”,张朝阳的“登山瑜伽跑步”。
众所周知,阿里的入职员工都有花名,这些花名基本来自于武侠小说,比如马云叫作“风清扬”。而办公区取名也是武侠风格,比如光明顶、桃花岛、达摩院、聚贤庄、侠客岛等。
杭州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个街头情景测试。一天晚上,杭州一路口井盖被一伙大汉撬起来偷走,经过的人多半不予理会。这时一个小伙骑车路过,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开,又折返回来,大喊一声:“你们给我放下!”电视台的人等了一晚上,终于找到一个见义勇为的。那是1993年左右,马大侠骑着一“28铁驴”,甚是威武。
马云的传奇故事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在美国曾遭持枪绑架,脱逃后去赌,赢了600美金回到国内;还有他与孙正义在厕所拿下融资的事,后来被证明融资是马云和孙正义几轮谈判后才慎重敲定的。但这些故事是马云自己吹牛散播的,还是被舆论扭曲了事实,谁也不得而知。
这就类似明星对自己形象的包装和维护,普通人需要这种能力吗?是需要的。个人品牌化的时代,每个人的收入、资源、圈层甚至受人尊敬的程度,都与个人品牌息息相关。
我大学时的一个辅导员,因为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就辞了工作专心读书去了。临走之前,他在各班的群里发了一篇文章,谈了谈大学四年带我们的感受。按理说,这样的文章应该写得娓娓动人、饱含深情。但他不,由于我们学校是在天津,他的标题写的是“天津的风真大”。
这个题目让同学记了好多年,逢人就说这个老师的奇葩故事,老师的名字就这幺被传播开了。
但你仔细想,一个考上中科院博士的人,难道起不了高大上的题目吗?当然不,他是为了让自己的个人特徵更明显,直白点说,是希望学生们都能记住他。
我们来看马云的最后一招,就是利用周边的一切做放大镜之效。
在网上搜寻,大概能出现多少条马云的经典语录?这些经典语录又有几条是马云说的呢?但无论语录是正版还是盗版,马云“教父”“导师”的地位也已经确立。这些语录背后有没有阿里公关们的推动呢?我想恐怕是有的。
分析马云的演讲和报导,你能发现马云不仅能将故事“传奇化”,还能将自己“神化”。马云说:“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后面还跟着一句:“要拿着显微镜才能找到。”类似这样的言论多如牛毛。
这种被惯称为吹牛的行为,让马云走上了神坛,在媒体和舆论的追捧下,成了最遥不可及的网际网路大佬。
在一些重要战役当中,马云放大事件的能力也格外凸显。比如在淘宝和eBay之战中,eBay占据90%的市场份额,硬生生被马云用舆论攻心,败于淘宝。那马云是怎幺做的呢?“人小梦想大”,他将淘宝直接对标强大的eBay,把自己定义为eBay的唯一竞争者。还反客为主,称“淘宝给eBay的最后通牒”。
淘宝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在eBay的办公楼对面树立起自己的广告牌,放狠话说:“鲨鱼在长江里是打不过鳄鱼的。”
如果你拥有一个特点或优势,想要让它具备鼓动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喜欢,这在如今实现起来并不难。比如你是一个写情感文很棒的写手,你就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今日头条、简书等各个平台同步传送一篇稿件,利用社交媒体做放大之效。另外,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媒体和公众舆论发生时,战略上保持理智,战术上如对外言论,可以适当夸大,给自己争取认同和时间。
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马云鼓动人心的四种招术:
第一,製造代入感,想像对方需要什幺。
第二,充分利用情绪的力量,营造发泄的出口。
第三,学会讲故事,也要把自己活成故事,这里要注意个人品牌化的重要性。
第四,懂得利用周边的一切去放大事件,比如舆论、公关、社交媒体等。
学会这四点,你就能够成为一个鼓动力高手,对于你的个人演讲、带团队或是你的个人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切记一点,鼓动之余,要真正踏实做事。
要知道,大部分人的行动止步于口头,但马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仅画了个好看的饼,而且,还踏踏实实地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