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创建于2017年。现位于南阳理工学院院内,占地面积600坪。
南阳,是远古文化诞生地,楚文化发祥地,汉文化兴盛地,丝路文化交汇地,润泽北中国水源地。夏商周至秦汉,南阳异常繁盛,地下宝藏繁多,被誉为考古天堂。南阳理工学院选择南阳区域有代表性的文物,分为四个单元陈列展览:远古余响、铄金生辉、古道照人、楚汉风骚。以期提升办学品位,正本清源,交流互鑒,继绝学而辅新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
-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 地点:南阳理工学院院内
- 竣工时间:2017年6月
- 开放时间:9:00~17:00
- 票价:免费
馆长简介
郭书云,女,硕士学位。诗人、作家、教授。现为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馆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非遗传人。
从政从教之余,文学创作近四十年来,出版有诗集《溪水潺潺》、诗文集《村月云海》、散文集《从现在出发》、二十六集电视文学剧本《姚雪垠》;还有出版一些学术专着《易经入门》、《南阳丝路文化》、《南阳汉画内涵探解》、《南都风物——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藏品集萃》等。
展厅陈设
南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共分四个单元:远古余响、铄金生辉、丝路炫彩、楚汉风骚。
远古余响
本单元主要展出在南阳境内出土的动物化石及新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南阳,古称“宛”。郁郁华国,夏人之居,获华夏族之称谓。南阳适合生存。在距今2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已有生物活动,从1亿5千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开始,大量恐龙在此生活达上亿年,同时期还有河马、大象等动物。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分布于南阳市伏牛山南麓的西峡、内乡、淅川、镇平县境内,储量达40万枚左右,有8科12属25种,是中国境内面积大、数量多、种类全的恐龙蛋化石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蹟”。
南阳早在70万前就有人类活动,淅川下王岗遗址是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人类遗址; 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期的南召猿人活跃在南阳盆地,现存有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
南阳现已发现旧石器时期遗址十七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一百七十多处,古岩画不计其数。遗蹟遗物丰富,文化层累显赫,为中国古人类文明的重要诞生地。
淅川县马山根遗址处于仰韶晚期到屈家岭文化时期,所处的丹江流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两大文化系统在这里碰撞、交流与融合。马山根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以及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变迁,以及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铄金生辉
本单元主要展出在南阳出土的青铜器及铁器。
南阳的“青铜时代”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两千年,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辉煌期。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揭示了古老的铸造工艺和文化水平、历史源流,因而被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古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地面积100000平方米。该墓群出土文物众多,有随葬品6098件,其中王子午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均为中国一级文物。
楚国的青铜器较其他各国的青铜器造型更为複杂,就是因为楚国已经掌握了失蜡铸造的工艺,即熔模铸造法。用这种方法铸出的铜器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用它铸造镂空的器物更佳。中国传统的熔模铸造技术对世界的冶金髮展有很大的影响。
南阳的青铜器南阳人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器型多样,品种丰富,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南阳的铁器,和青铜器一样,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南阳冶铁始于商周,“汉冶”鼎盛。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汉代宛城冶铁遗址,位于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附近,遗址第一层为汉代层、第二层为西周层。遗物有熔炉基址17座,窑址4座,炉膛内发现铁块300多公斤以及大量炉渣、木炭屑;陶范三四百块及坩埚、残鼓风管,锻制铁器有刀、镰、斧、锤等;范铸铁器有盆、鼎、罐、齿轮等,还有分布稠密的陶券井。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採用失蜡法铸造工艺,製造的铜剑、铁矛十分有名。汉代南阳冶铁和水排结合,再加上冶铁炒钢的先进技术及制范的精密工艺,代表了汉代冶炼工业的先进水準,使汉代的南阳成为兵器、工具、钱币铸造的重要基地。
古道照人
本单元主要展出南阳与西域相关的一些用具。
南阳自古以来就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作用,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路史》中描述贯穿南阳的“夏路”,是与西方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肇始夏商,繁盛两汉。有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和海洋之路之分。南阳郡是汉朝的大郡,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交汇于南阳,是中国第一大丝路枢纽,是各路商品集散地,是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明珠,光彩照人。
距今4000多年前,西亚地区的苜蓿、菠菜、葡萄、西瓜、安石榴、胡椒等物种传入南阳,南阳生产的丝绸和南方汇集来的茶叶经过丝绸之路运至西域,民间商贸交往相当频繁。
西汉时,南阳的博望侯张骞凿通西域和南越,开启了大汉王朝与域外交流的新时代,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古道照人”,博望人立碑纪念张骞的丰功伟绩。
楚汉千百年间,南阳多元文明荟萃,士农工商俱兴。西域人和南越人被南阳统称为胡人,他们在南阳经商生活、繁衍生息,为农业盆地的农耕文明融进了商贸文明和畜牧文明,为南阳楚风汉韵又添胡俗,而今遗物尚在,余温犹存。
楚汉风骚
本单元展出在南阳出土的楚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陶器。
春秋时楚国定都淅川丹阳长达400余年,占楚国历史一半多。南阳属楚地,有崇火尚凤、天人合一、亲鬼信巫、豪放浪漫的楚文化特徵。楚地风雅,《诗经》里多有描绘,出土遗物多有表现,商圣范蠡是春秋南阳人的杰出典範。
西汉时期,被分封在南阳的王侯有二十多人,着名的有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等。东汉时,光武帝刘秀髮迹于南阳,其着名的“二十八将”多出于南阳一带,刘秀的公主中有七人封于南阳,另有二十五人被封为侯王,故南阳享有“陪都”、“帝乡”之誉。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生于斯成于斯。东汉末年,智圣诸葛亮躬耕南阳以求志,汲取丰厚文化营养而成就大业。皇亲国戚、功臣名将、达官贵人云集南阳,以居为荣,致使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南阳汉文化与楚一脉相承得以极大繁荣,使南阳雄踞于汉代文化高峰。当时繁华,后世李白吟咏过:“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南阳的汉文化遗存,当以画像石、画像砖、陶器等“南阳汉文化三绝”为代表。南阳汉画是中国美术个性的肇端,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範。南阳汉文化和楚文化都可在南阳汉画及汉陶中找到注脚。
馆藏精品
釜:战汉时期楚地人使用的一种炊食器。 | ![]() |
虎铁 | ![]() |
纳骨器,南阳人俗称骨壶,是粟特火祆教徒特有的安放骨灰的用具。 | ![]() |
汉画像石:张骞通西域 | ![]() |
大力士:南阳出土的汉代墓门,记载了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的故事。 | ![]() |
恭迎銮驾。系东汉南阳画像石。 | ![]() |
陶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