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县是邢台隆尧县西部原尧山县的曾用名,金大定中,因避金世宗完颜宗尧之讳,改尧山县为唐山县。传说尧山是唐尧帝封授之山,尧帝曾亲登其上,以观洪水,后又是纳舜之处,因此唐山也就是尧山。
唐山县,古称柏人县、尧山县,今称隆尧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汉建置柏人县,金代更名唐山县,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清属顺德府,到了民国14年(1925年),政府欲升京东唐山镇为唐山市,因邢台唐山县与唐山镇重名,故此又恢复尧山旧名,1947年尧山县与隆平县合併为隆尧县,属邢台市。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唐山县
- 外文名称:Tangshan
- 行政区类别:历史地名、县级政权
- 所属地区:邢州-顺德府-邢台市
- 下辖地区:6区,6县,2市,6开发区
- 电话区号:(+86)0319
- 邮政区码:055350
- 地理位置:直隶省南部,顺德府东北部
- 面积:749平方公里
- 人口:50万
- 方言:冀鲁官话-邢衡小片
- 着名景点:柏人城,唐山八景
- 车牌代码:冀E
县城介绍
唐山县是邢台隆尧县西部原尧山县的曾用名,金大定中,因避金世宗完颜宗尧之讳,改尧山县为唐山县。传说尧山是唐尧帝封授之山,尧帝曾亲登其上,以观洪水,后又是纳舜之处,因此唐山也就是尧山。唐山县金属邢州,元属顺德路,明清属顺德府,历经751年后,到了民国14年(1925年),政府欲升京东唐山镇为唐山市,因邢台唐山县与唐山镇重名,故此又恢复尧山旧名,解放后尧山县与隆平县合併为隆尧县,属邢台市。

历史沿革
唐山县原名柏人县,西周时期属邢国,战国属赵,秦汉属巨鹿郡,公元前206年,登上皇帝宝座的汉高祖国刘邦依秦制划天下,于此地初置柏人城县,隶冀州赵国,北魏改柏人为柏仁,隋朝时柏仁县又属邢州,621年属赵州治,627年复为邢州辖。唐天宝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县治东迁尧城镇,遂更名为尧山县,隶邢州。宋熙宁六年省入内丘县,元祐元年复置。入金后,尧山县隶河北西路信德府(天会七年降为邢州),于大定中期尧山县改名唐山县。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唐山县曾省入内丘县,不久即复设,初属真定路邢州,后属顺德路(中统三年为府,世祖至元二年改路)。明代唐山县隶顺德府。清因之。民国初,尧山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公元1913年)改属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唐山县复名尧山县,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尧山县划归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1945年邢台市成立,尧山县属之。1947年将隆平、尧山两县合併为隆尧县,属邢台地区,1993年,邢台市县合併为邢台市,隆尧县属之。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柏仁城毁于水,县治东迁于现尧城镇。因去北有山,山以尧名,县以山名,尧山县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县名为唐山县。民国17年(1928年)复为尧山县。
1947年8月,隆平县、尧山县合併为隆尧县。1958年,隆尧县与临城、柏乡、内丘合併为内丘县,属邯郸地区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尧、柏乡由内丘县划出,统称隆尧县。1962年1月,柏乡县析出。隆尧县属邢台地区行政公署辖。1993年改为邢台市辖。从西汉王朝在县域内置县,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唐山八景
唐山八景,又称尧山八景,出自明清《尧山县誌》和《顺德府志》。
(1)尧山隐现
每春夏时,天初署,远望若城堞、兵马、旌盖,围聚山岭,闪烁掩映,蔚为奇观。
(2)泜水浮沉
其水流入地底,稍前複流出。是不一处,名曰“三蹬”。《山海经》云:“泜水出敦舆山之阴,自中丘经尧山流入漳。”
(3)乾言饯迹
《诗经·邶风》:“出宿于乾,饮饯于言。”尧山内邱两县地相接,而山冈自西南而东北,旋起旋伏,约二三十里,故两县均有乾言山也。
(4)圣井彪流
在尧山旧尧庙旁,深仅三尺,有水下注。昔传,有贾胡持珍去水,遂涸。今珠穴痕犹存焉。
(5)孔冈遗文
《畿辅志》:唐山县西北十里,一名孔冈,相传孔子停车处。元许衡建书院于此,后有圣裔孔王番自曲阜徙居,因于其冈建奉圣祠,祭器多得于土中。
(6)神槐障岸
树在泜河东岸。明,河堤数溃,民受其害。有神示梦于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悯若等久罹阳侯之难,今已植树砥障矣。”厥明视之,岸畔果有槐焉。自是终明朝,无河决之患。兹神槐之所由名也。
(7)曲洞飞云
宣务山坳,有洞名紫霞,或云通内邱蓬鹊山。每阴雨,洞口云生焉。
(8)香泉润稻
在老僧桥下,泉自平地涌出,东流入隆平县界。可以灌稻,其稻更胜他处。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隆尧县下辖6个镇、6个乡、1个国营农场,276个村。隆尧县行政区划图[9]
名胜古蹟
柏人城
柏人城位于隆尧县双碑乡境内,为赵国军事重镇。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有9个城门,北邻泜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城墙系夯土建筑,全长8017米,城墙平均厚度15.1米,最高处9.15米,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总土方堆积量达110多万立方米。
宣务山石窟
宣务山石窟坐落于县城西北7.5公里的宣务山之巅,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建筑。石窟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称“没影碑”;宋碑两幢。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刻有739龛摩崖造像,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造型优美,别具风格。还有“準提塔”、“妙法莲华”经刻。文革后无存。
邢台地震纪念碑
邢台地震纪念碑[35]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隆尧县东部的白家寨一带发生6.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9度,8000余人遇难。为纪念邢台大地震,特于地震20周年之际建立邢台地震纪念碑。正前方为10米宽台阶,第一段三级,第二段八级,象徵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碑高19.66米,象徵1966年。碑座高1.4米,8.2米见方,正面刻有碑文,两侧和背面刻有《蒙难》、《救援》、《重建》三组线雕。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陈列馆为地震纪念碑附属建筑,位于纪念碑以北,总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展出照片155幅,图表29幅,字版面12块,展出内容有邢台地震概况、地震灾害、党和政府的关怀、抗震救灾、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加强地震监测,探索地震规律6个部分。 隆尧碑刻群[37]隆尧碑刻群隆尧碑刻群位于隆尧城关东隅。1980年,县文化局将分散于全县各处可移动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东院,建成了碑刻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群北半部分陈列历代碑刻和墓志铭58件,以杨宣碑为代表;南半部分有石刻、造像、经幢总计127件,主要文物有天录辟邪二兽浮雕、释迦说法像、唐陵石狮等。
着名人物
郭威(904—954),即后周太祖,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字文仲(一作字仲文),邢州尧山(今隆尧县西部)人。少孤贫,为军吏。后汉时拜枢密使。乾祐元年(948年)受命督师讨伐李守贞叛军。后拜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乾祐三年(950年)起兵攻入开封,次年称帝建周,都汴,史称后周。[38] 柴荣(921—959),即后周世宗,954-959年在位。邢州尧山柴家庄 (一说邢州龙岗)人。郭威内侄、养子。登基后进行全面整顿改革,惩办贪污,招抚流亡,奖励生产,取消苛捐杂税,整顿军队。后陆续攻占了南唐的江淮等地,为北宋的统一繁荣奠定了基础。[39] 彦琮(557—610),隋代僧人,佛教翻译家、编纂家,俗姓李,赵郡柏(今河北隆尧西南)人。曾于朝堂讲玄学,并与杨广讲论佛经。专梵文,主要从事译经、撰述、编纂,先后译经计二十三部一百余卷,着有《辩正论》《通极论》《辨教论》《通学论》等。[40] 樊腾凤(1601—1664),字凌虚,明末唐山县西良前村人。明末清初着名学者,音韵学家。自幼读书,屡试不第。清兵入关后,拥戴大干言村民赵二舍为帝,自封军师以抗清。失败后匿于地窖三年,撰《五方元音》流传于世。[3] 任彦申(1945— ),河北隆尧人,先后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清华大学校团委书记、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着有《从清华园到未名湖》等书。[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