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子,中药名。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Juss.) Roem.的果实。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具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香椿子
- 别称:椿树子,香椿铃,香铃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芸香目
- 科:楝科
- 属:香椿属
- 种:香椿
- 分布区域: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 採集时间:秋季採收
- 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归经
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
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用于外感风寒,风湿痹痛,胃痛,疝气痛,痢疾。
相关配伍
1、治外感身痛:香椿子、鹿衔草各15g。煎水服。(《西昌中草药》)
2、治胸痛:香椿子、龙骨。研末开水沖服。
3、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香椿果6-9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
採集时间
秋季採收,晒乾。
形态特性
香椿又名:椿,猪椿,红椿,大红椿树,毛椿,马泡子树,春阳树,椿甜树,椿芽树。乔木,树皮粗糙,深褐色,片状脱落。叶具长柄,偶数羽状複叶,长30-50厘米或更长;小叶16-20,对生或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9-15厘米,宽2.5-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一侧圆形,另一侧楔形,不对称,边全缘或有疏离的小锯齿,两面均无毛,无斑点,背面常呈粉绿色,侧脉每边18-24条,平展,与中脉几成直角开出,背面略凸起;小叶柄长5-10毫米。圆锥花序与叶等长或更长,被稀疏的锈色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聚伞花序生于短的小枝上,多花;花长4-5毫米,具短花梗;花萼5齿裂或浅波状,外面被柔毛,且有睫毛;花瓣5,白色,长圆形,先端钝,长4-5毫米,宽2-3毫米,无毛;雄蕊10,其中5枚能育,5枚退化;花盘无毛,近念珠状;子房圆锥形,有5条细沟纹,无毛,每室有胚珠8颗,花柱比子房长,柱头盘状。蒴果狭椭圆形,长2-3.5厘米,深褐色,有小而苍白色的皮孔,果瓣薄;种子基部通常钝,上端有膜质的长翅,下端无翅。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常栽培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药材性状
乾燥果实。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mm,质脆。果轴呈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纹。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裂,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不明显。气微弱。
药理作用
1、可显着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
2、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
相关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彙编》:“发汗,治心胃气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