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三河-平谷地震

(2021-04-30 23:01:13) 百科

三河-平谷地震

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河北省北部燕山地震带发生的大地震。此震是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知名历史地震之一,是北京附近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估计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河北省三河县和北京市平谷县的灾情最重,震中烈度为Ⅺ度,破坏面积纵长500千米 ,北京城内皇宫有多处损坏。据《乾隆三河县誌》记载:“巳时地震,从西北至东南,如小舟遇风浪,人不能起立,城垣房屋存者无多,四面地裂,黑水涌出,月余方止,所属境内压毙人民甚众。”《民国23年平谷县誌》记载:“七月平谷地震极重,城乡房屋塔庙蕩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障隔。”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区处于燕山隆起带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北北东向同近东西向的二组断裂在此交汇,地质构造複杂。

基本介绍

  • 名称:三河-平谷地震
  • 时间:1679年9月2日已时
  • 地理位置:震中位于河北省大厂县夏垫镇
  • 震中经纬度:40.0°N,117.0°E
  • 震级:芮氏8级
  • 震中烈度:Ⅺ度
  • 伤亡人数:不详
形成
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区处于燕山隆起带与华北平原沉降区之间的过渡带,北北东向同近东西向的二组断裂在此交汇,地质构造複杂。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重複期约300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此震以后的297年,与此复发期的估计是吻合的。从公元1000年左右到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发生,该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7次,两次较强的地震是1057年北京南郊的6.75级地震和1484年居庸关一带的6.5级地震。距三河—平谷地震区最近的一次强震是1665年4月16日通县的6.75级地震。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强余震10余次。其中9月3日、9月5日及9月29日4次强余震估计震级均在6级左右。主震三个月以后,余震强度才逐渐减弱,有感余震延续了一年多。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张景勇、周婷玉、邹声文)“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专题讲座时,对中国的地震灾害与地震地质构造作了全面介绍。他说:“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应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他说,1900年到2007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发生7.0至7.9级地震70次,8.0级及以上地震6次,这些地震造成的灾害涉及28个省份,死亡59万人,伤残76万人,受灾达数亿人次。
张培震指出,中国大陆强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最显着特徵是西强东弱,有历史记载以来,以东经107度为界,西部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91次,东部只发生27次(台湾省和东北深震除外)。但是由于东部人烟稠密经济发达,地震形成的灾害要远大于西部。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原因是中国大陆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
他表示,大陆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强震沿地震带集中发生。
——新疆的强震主要沿南天山和北天山地震带发生,特别是南天山与帕米尔交界的乌什地区更是全球大陆强震的高发区,地震类型以挤压逆沖为特徵,反映了天山山脉向塔里木和準噶尔盆地的双向逆沖作用。
——青藏高原的强震多数发生周边地震带上,其南边界是弧形的喜马拉雅地震带,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5次8级以上强震;东边界是着名的南北地震带,“5·12”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这里;北边界是祁连山—阿尔金地震带,也控制了一系列7级以上历史强震的发生;高原内部的强震则主要发生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上,如1954年西藏当雄8级地震发生嘉利断裂带上,2001年崑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崑仑断裂带上。
——川滇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共发生7级以上强震23次,主要沿鲜水河—小江地震带和滇西(腾冲—澜沧断裂)地震带分布。
——由陕西渭河盆地、山西盆地带、内蒙河套盆地带、银川盆地和六盘山区组成的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则是另一个强震活动带,控制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19次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其中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及后续次生灾害造成了83万人的死亡,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事件。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形成了长达215公里的地表破裂,造成了20万人的死亡。
——华北平原地震区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7次7级以上强震。东部沿郯城—庐江断裂1668年发生过8级强震。北边界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与盆地内北北东向断裂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强震的孕育场所,如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华北平原的7级以上地震还沿内部主要活动断裂发生,如1937年山东磁县和1966年邢台地震。
——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一带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600-700公里深度範围内,不对地表形成强烈破坏,是太平洋板块下插入日本岛弧和中国大陆之下的结果。除了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受台湾海峡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之外,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一般很少发生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张培震表示,上述强震活动受中国大陆周边动力环境和内部地质构造的控制。中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所挟持,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和板内动力作用控制着中国大陆地震的空间展布格局,其最显着的特徵之一就是巨大的活动断裂十分发育,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也就是重要的地震带,例如青藏地块的东边界带就是着名的南北地震带,这次‘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其中段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这就是中国大陆地震成带分布的原因。” 张培震说。
他特地指出,距“5·12”汶川大地震200多公里的岷江断裂,1933年发生7.3级叠溪地震,地震本身造成了约6000人的死亡,但地震滑坡形成了几个堰塞湖,48天之后溃坝,沖毁了下游村庄,造成2500人的死亡。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表明,中央採取果断措施,迅速治理“5·12”汶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完全正确和非常及时的。
由于绝大多数7级以上强震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查明这些断裂带的活动习性和长期地震危险性,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环节。“建议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地对全国主要活动断裂开展详细调查和综合研究,为防震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张培震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