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是明朝归有光创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
- 创作年代:明朝
- 作品体裁:散文
- 作者:归有光
- 作品出处:《震川集》
作品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
圣人所以至于道者,亦惟渐以至之也。夫道无终穷,虽圣人亦有待于学也。学之则不容无渐矣,此其理之固然,而岂圣人过为卑论以就天下也哉?自夫天下待圣人过高,以为有绝德于天下,而不知夫圣人之所为孜孜而不已者,固吾人之事也。何则?人之心与理一也,人之为学,求至于心与理一也。然学之不可以骤而化之,不可以助长也久矣。故自十五之时,始有志于圣贤之道,而从事于钻研之功。尝以为志之勿立,则无以负荷乎天之所与者,将不免于小人之归。是以始之以立志,而是非之介,取捨之极,盖有所定而不能移也。迨于三十之年,始有得于矜持之力,而取验于德性之定;尝以为守之勿固,则无以凝聚乎性之所钟者,将不免于君子之弃。是以继之以定守,而纷华之变、盛丽之陈,盖有所持而不可挠也。自十五而三十,积以十五年之功,而意味固已不同矣,然犹不敢自怠;而至于四十也,则随事见理,而研旨趣于万殊,参酌于无端无纪之中,而有得于灿然之妙。物之所以各足其天者,吾固已见之明,而知万殊之各正,视向之立者,不免犹胶于固也。又至于五十也,则以理视物,而探渊源于一本,究极于大本大原之中,而有得于浑然之妙?天之所以流通于物者,吾固已见之一,而知帝则之必察,视向之不惑者,不免犹在于物也。自三十而四十而五十,体验于十年之间,而意味又各不同矣。然犹人也,非天也,君子之学求至于天而可已乎?故六十以达耳顺之机也,理妙于中,而有以通乎外之所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感之者以天也,听之者以天也,顺于耳而耳不得而与焉。七十以妙从心之用也,理运于外,而有以出于中之所豫,化而裁之,存乎其变。从之者以天也,不逾之者以天也,从于心而心不得而知焉。夫以六十、七十之所自得者如此,夫岂以年弥高而德弥劭哉?亦以道久而后熟,故日有所不同耳。是知志者,志此理也;立者,立此理也;不惑而知之者,亦此理也。至于耳顺从心,而理与心一焉。君子之学,求至于是而已也。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崑山(今江苏崑山)人。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60岁才考中进士,曾任长兴知县、南京太僕寺丞。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其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文风平易自然,清新淡远。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有《震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