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色素沉着症(Pigmen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是发生于结肠黏膜固有层的,具有黑色或棕褐色之色素沉着的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变。又称大肠黑变病( melanosis of large in-testine)。中医学无相关的病名。色素沉着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以结肠远端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0. 5%~1.4%,随着大肠内窥镜检查的普及套用,有很多病例被发现,因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肠色素沉着症
- 外文名:Pigmen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 发生:结肠黏膜固有层的
- 又名:大肠黑变病
病因
本病的病因病理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便秘因素
本病与长期便秘有关。30—60岁患者易出现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因其活动少,肠道分泌功能减退,蠕动收缩力差,情绪不易稳定,排便反射减弱,故更易发生排便困难。由于便秘使食物残渣在肠道滞留过久,蛋白质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色素颗粒,沉积于肠黏膜可致本病。或由于肠道吸收了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致使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色素颗粒所致。
蒽醌类泻剂因素
1982年Bartle提出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与蒽醌类泻剂有关。蒽醌类药物包括波希鼠李皮、番泻叶、芦荟、大黄等,主要含有糖苷,糖苷无活性,但在肠中可转化成活性配基大黄素(泻素)和大黄酚(大黄酸,分别为三一甲氧基蒽醌和二一甲氧基蒽醌),这一转化部分依靠细菌的作用。波希鼠李皮类药物在肠道内能产生色素,被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色素颗粒形成和堆积,严重者导致巨噬细胞崩解,大量色素颗粒遂分布到周围结缔组织间质中,构成黑变病。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这可能与含有蒽醌类等药物的粪便在左半结肠浓缩、停留时间较长有关。大肠黑变病的程度也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关係,但停服泻药4~12个月色素即可消失。
其他因素
Badiali报导有1/4的黑变病患者无服用泻药史。Berg报导结肠代膀胱后也发生了大肠黑变病,认为与尿液作用有关。有文献报导大肠黑变病患者中大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高。Mor-gensterm统计51 1例大肠癌切除标本,5.9%伴有黑变病。孟荣贵报导20例黑变病患者有11例有大肠息肉。何代文报导41例大肠黑变病中6例有大肠息肉,4例发生大肠癌。大肠肿瘤患者伴有黑变病可能是因为肿瘤致肠腔狭窄,发生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致排便困难,被滥用蒽醌类泻剂后引发黑变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