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意识流派

(2021-02-13 07:59:44) 百科
意识流派

意识流派

它是上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複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意识流
  • 外文名: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源于:心理学
  • 创造者:詹姆斯
  • 作用: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

简介流派

意识流派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上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複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心理学观点

反省心理学继承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的“意识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整的四大意识流学说,对意识流做出了详细的定义和分类,意识流指“来自外界或内部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根据意识流内容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信息意识流、情绪意识流、欲望(意志
)意识流;根据意识流的来源和形式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内吸流、内闯流、外吸流、外闯流四大意识流。人脑(心理)“做梦”和思维的过程(包括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过程)就是意识流的流动过程,如,灵感思维和梦的过程都为:外闯流(内闯流)——内吸流——灵感(梦)。又如,人脑联想的过程就是“内吸流”流动的过程;人脑观察的时候就是“外吸流”流动的过程;人脑思想开小差的过程以及强迫思维、幻听 、幻视、幻嗅、思维插入等心理疾病之症状的过程就是“内闯流”流动的过程;外界的声音、视像等信息意外地进入意识的过程就是“外闯流”流动的过程。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也是由内闯流所引起的,其过程为:内闯流——强迫观念——强迫动作,人脑灵感、直觉、想像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四个意识流之间的切换过程。所以,掌握了意识流知识就可以用来分析梦,分析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徵;分析和判断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状(如幻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分析和调控智力活动、情绪活动;分析人脑的逻辑、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自己捕捉灵感的能力、想像的能力以及直觉思维能力等,同时也是人工智慧中用计算机模拟灵感、直觉、想像等高级思维的基础;分析意识流和心理疾病的关係,掌握用意识流治疗幻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等心理疾病的方法!总之,掌握意识流方面的知识无论对心理调控、心理潜能开发或是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特点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範,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譁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複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代表人物

·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範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着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着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徵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係,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採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套用

设计

意识流不仅作为一种写作流派而存在,在视觉设计发达的今天,更有诸多设计领域的意识流风格作品出现。
意识流设计的本质是意识流写作手法的视觉套用,主题较为隐晦,表现手法相对抽象。因此,意识流设计更适用于商业广告的创意设计。
事实上,很多的广告招贴海报设计都可以发现意识流的影子,这是设计师对意识流设计的无意识运用。
而在CG角色造型设计上,意识流的设计会有更大的运用空间。

动画

《新世纪福音战士》
由庵野秀明监督指导的这部动画,是运用意识流的动画里最最经典杰出的一部了。其也是与其他意识流类动画所截然相反的受欢迎。以至于时隔那幺多年之后,《EVA》又迎来了新剧场版。其实把它归类为意识流动画,也并不完全妥帖,但其动画里所运用的大量意识流手法,还是放入意识流之列。
《魂狩/ Soul Taker》
由新房昭之所监督的这部动画,因了其运用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在当时是颇受争议实验性动画。它是与《EVA》一样新意识,可其的影响程度和《EVA》比较起来,可真是天上地下。引用某位人士的评论说:[魂狩]从单个静止画面的着色构图出发,连贯成动画,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虽然超过剧情的要求,不过在一部卡通片里看到不同于CG技术的视觉效果,反而有如观赏后现代艺术画,也算是酷上一把。
《柯赛特的肖像》
这部动画同样由新房昭之监督,是一部充满歌特风的意识流动画。故事讲述的是在“香兰堂”古董店打工的美术院学生仓桥永莉迷恋上“受诅咒的器皿”里的少女柯赛特与其发生的事情。个人感觉这部三集的OVA动画,相较《魂狩》来讲,应该更受欢迎,虽然其整部动画多是阴暗的场景和压抑的画面,但其流畅的意识流转换,再加上歌特的华丽,使得整部动画恐怖却有一种美感。
《Lain / 玲音》
由中村隆太郎监督,小中千昭脚本,安倍吉俊台本的《Lain》也是实验性质的意识流动画,颇为经典。故事主要讲述了虚拟的网路世界。动画讲述岩仓玲音——一个网路里的“神,生存于网上,有控制网路的能力,并且是“武士”(网路最高组织)的一份子。她编织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网路现实世界(但自己到后来才知道,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普通人),来接触和了解人类的思想。一个在电子技术和网路发达的时代的网路少女玲音在“现实世界”的遭遇。在虚拟的现实世界中,玲音是一个电脑技术员的女儿,一个普通女中学生。随着网路的高速发展,手提电话的使用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要,为了与更多人的接触,AI电脑进入了玲音的世界。 由于不断地沉迷,使得玲音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很少理会,慢慢地,玲音成为了网路世界的名人…… 真正的故事从她接到一个神秘硬体展开,接着就发现被人跟蹤,为了弄明真相,与神秘组织接触…… 世界已经变成不属于自己的世界,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玲音的存在。体会到被捨弃的玲音,认识到现实终归是现实,虚拟终归是虚拟,最后终于退出了。
《毕卡索与公牛》
1988年由中国导演金石摄製的实验短片。影片用动画形式描写毕卡索绘製公牛的过程。毕卡索是20世纪的艺术大师,1973年去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同义语。一次,毕卡索画一头公牛,他画的第一幅公牛十分写实,结构严谨而逼真。但他并不满足,又相继画了十次。从第一幅到第十一幅 ,形体逐渐概括,线条逐步简练,到最后一幅只剩下寥寥几根线条,当观众看到最后一稿时,无法想像画家化去了多少心血,看上去似乎着笔不多,但那些简单的线条,却精炼地表现了公牛的形与神。毕卡索是立体主义的开山鼻祖,他常常用另一种眼睛观察事物,他画同一个题材,可以画一百次而每次从不重複。别人认为终点的地方,他却作为起点。西班牙诗人拉斐尔说:毕卡索使世界大吃一惊,他把世界翻了个身,并赋予它新的眼睛。
《猫汤》
由佐藤竜雄监督的这部动画,私自认为并不能完全称为意识流动画,但还是提出来仅供参考意。这是一部仅仅34分钟,根据日本连载漫画 "Nekojiru Udon" 改编的动画电影。片中无任何剧情对白,具显超现实主义。本片讲述猫姊弟原本受妈妈所託到街市买豆腐, 但他们却辗转踏上为姊姊寻找另一半灵魂的旅程。

电影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厚的印象。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
《野草莓》
该片是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被誉为开创了作者电影、主观电影、内省电影的先河。本片是一位年迈的斯德哥尔摩医学教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剧情发生在他去50年前毕业的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通过多段闪回画面表现出种种幻想和回忆。他跟儿媳妇同车,而此时儿媳已因为丈夫不愿要小孩而决定离开他。途中,他们在教授小时候生长的故居逗留,仿佛回到青少年时代,见到了心仪的女孩摘草莓送给失聪的爷爷。他被同一个女演员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带上两个男孩搭顺风车,后又因差点发生车祸,只好带上对方车里的一对夫妻,不料他们话不投机而被赶下车。中途,众人下车用餐,并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之后车子又来到教授95岁的母亲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戏中,教授进入一幢旧宅,他必须证明自己得奖当之无愧,但他并没成功。在真实世界中,教授拿到荣誉学位后回家,平静地接受了曾经跟他发生矛盾的人和事。
《广岛之恋》
法国故事片。丽娃、冈田英次主演。影片中女主人公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与一位日本建筑师邂逅,向他讲述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一个德国士兵的恋爱悲剧。德国士兵被打死的那一天,也正是广岛遭到核子弹轰炸的日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