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2021-05-04 09:22:40) 百科
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收录的均为出自百岁老人的口述回忆或耄耋老人亲笔撰写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留下了关于一个时代和一个教育机构的宝贵记忆。这些记忆当然首先是这些老人及其后人的,其实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圣玛利亚之类教会学校及其学生和背后的家庭(我们不妨称为“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甚至存在“污名化”的情况。作为一种城市遗产,圣玛利亚女校原址已基本无存,《追忆圣玛利亚女校》十收录的这些回忆,对于后人了解一个时代的生活,无疑会有很大的价值。

基本介绍

  • 书名:追忆圣玛利娅女校
  •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 页数:295页
  • ISBN:9787560855080
  • 作者:徐永初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开本:16
  • 品牌:同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追忆圣玛利亚女校》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回忆
我的母亲——“梵皇渡嬷嬷”
近百年前的回忆
圣玛利亚女校的陈家四姐妹
深深怀念我们黄色围墙中的母校
圣玛利亚对我一生的影响
中国生殖医学的奠基人——葛秦生
百岁校友忆八十年前学校生活
忆姐姐郭秀梅
一所贵族化、西化、封建色彩交织的教会学校
我永远怀念的时光
我漫长的人生始于圣玛利亚女校
甜蜜的回忆
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
欧氏家族与圣玛利亚女校
学海无涯
圣玛利亚趣闻二三
两件小事对我一生的影响
圣玛利亚女校的音乐活动
忆母校
根和源
怀念圣玛利亚女校
忆母校生活点滴
母亲和我与圣玛利亚女校
快乐的回忆
圣玛利亚女校就读六年记
回忆圣玛利亚女校的假小子
我在圣玛利亚女校的两年半
圣玛利亚女校,我心中的丰碑
我们这一群
一九四四年的记忆
校园·舞台
念兹在兹永不忘汝,圣玛利亚女校
回忆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
我的绰号叫“老虎头”
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的胖胖——京剧大师李世济
圣玛利亚女校的姐妹班
圣玛利亚并校第一届毕业生
青春的回忆
一张照片的故事
回忆圣玛利亚女中团支部
对母校的热爱永存心间
怀念圣玛利亚女中和父亲石兰生
回忆在脑海深处
圣玛利亚国中三年对我的影响
难忘金色少年时
师恩
孔凯利老师
冯锡良老师
父亲与张爱玲的师生情谊
母亲刁杨调芳和圣玛利亚琴科
爱地老师的来信
忆恩师Deaconess Evelyn M.Ashcroft
忆父亲洪德应牧师
忆郭秀梅校长
祖孙三代与圣玛利亚女校的缘分
汪庆保老师
圣玛利亚女中,我人生的起点
汝乃华老师
陆羽老师
郑慧君老师
永恆的旋律——忆何义法老师
葛学球老师
怀念英语老师朱珍美及洪德应校长
忆母亲丁宝理老师
读后感(代后记)

后记

一所百年女中给我们留下的是什幺?读了《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感慨万千。我是市三女中1964届的校友,又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一辈子,但是对于圣玛利亚女中的历史了解并不多。特别感谢圣玛利亚的校友们,感谢我的学姐们,策划完成了这本书,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这所历史上的名校。从校友们的回忆,我们不仅可以读到龚澎、张爱玲、张佩珠、闻玉梅、李世济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的名字和她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她们成长的轨迹。回忆篇的文章不仅来源于当年就读于圣玛利亚的校友,还有她们的儿孙辈和亲友,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巨大影响和它在校友心中的位置。
从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同窗好友亲密无间的友情。一所学校的品牌在于教师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岁月的流逝,永远抹不去学生对老师的深深怀念。读着这些文章,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罗迟慧、蔡小谢、何义法、郑慧君、丁宝理、朱珍美、范敬敏、刘葆宏、李家松等等,引起了我对她们的回忆。儘管她们中有些已离我们而去了,但她们对我们来说是永远的恩师。郑慧君是我高一的英语教师,在六十年代我们是高一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所以郑老师也是我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我一直忘不了高一上学期的第一课,郑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战战兢兢站起来,把“we”发成了“维”的音,郑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我纠正发音;朱珍美在高三年级教我们英语,每一节课提着一块小黑板走进教室,上面写着这节课的练习,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经常带着歉意对我们说:“我的中文不太好。”正是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教学,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也为我日后成为英语教师奠定了基础。1964年高中毕业后我留校当了英语教师,就跟随英语教研组的老教师听课、学习备课、上课。那时丁宝理老师是我们的教研组长,至今我还记得她经常带我们去复兴路上的五十一中学(现位育中学),展开两校英语教研组联合教研活动,举行校际公开课的研讨交流活动,研讨如何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些活动对于我来说得益终生。我想,市三女中英语教学的特色正是由于这些老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也是为什幺市三女中的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特别多。虽然,范敬敏老师并不教我们班,我对数学很感兴趣,老师就让我参加了范老师辅导的数学竞赛班。每周一个晚上,我们留在学校参加数学辅导活动。范老师严谨的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数学的热爱和钻研也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虽然日后我没有从事数学工作,但市三女中优质的数学教学,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1965年我正式开始教学生涯,搬进了学校五一大楼的教工宿舍,住在何义法老师对门。每次节日教工排练大合唱,艺术指导就是何义法老师。何老师非常严格,只要经她指导,唱出来的歌就成了天籁之音,老师们都有些怕她,但都由衷地佩服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圣玛利亚到市三女中,正是由于这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才使学校传统得以继承发扬,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女子精英,使这所百年女校成为女子成才的摇篮。
感谢您,亲爱的母校!感谢您,我们的恩师!
何亚男

序言

圣玛利亚女校是上海着名的女子教会学校,自1881年建校到1952年与中西女中合併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历时71年。虽然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当年受教于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对母校的爱还是那幺强烈!她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圣玛利亚女校的教育方式、教学特色。那是一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教育,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圣玛利亚女校是中国近现代女子中等教育的缩影,是我们研究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个範本。《圣玛利亚女校》系列图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那些出白百岁老人的口述回忆,八九十岁耄耋老人亲笔撰写的文字,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史的史料。
我对圣玛利亚女校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了解始于对其学生的了解。我读国小时在家附近有好几所女中——俾文女中、清心女中、晓明女中……女中的学生一般都有校服,这是我很羡慕的。那时我听大人说有一所圣玛利亚女校,但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孩能去的。我读中学时,学校送我到市少年宫话剧队学演儿童剧,队里有几个很出挑的女孩是从市三女中来的,在她们面前我有点自卑,因为她们性情活泼,举止大方,而且悟性很高,那时我就知道市三女中不一般。我读大学时,结识了来自市三女中的伙伴,她很优秀,尤其音乐素养特高,发音方法和音色似乎很专业。喔,市三的女孩就是不一样!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不起眼的学校任教,但我很仰慕名校的风采,市三对我来说是那幺遥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女校长薛正所领导的,更令我神往……直到我踏上市教育局的工作岗位,有机会向吕型伟等前辈学习并与一任又一任校长打交道,在我脑海中朦胧的市三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来市三有着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两所着名女子教会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
吕老所以主张把市三恢复为女校,是因为教育是千姿百态的,教育应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巾帼不让鬚眉的传承,研究女性成才的规律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市三一任又一任校长以责任、智慧、辛劳,幸福耕耘着都市的一片绿洲,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女孩是她们共同的追求。课程的精心设定,多元的学习选择,优雅进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薰陶,施展才华空间的拓展,让女孩寻找适合于自己成长的空气、水分和土壤。多少年了,许多女孩已经成为作家、医生、科学家、外交官、艺术家、校长、部长、模範标兵……漫长岁月中,圣玛利亚女校“公诚勤敏”的校训也潜移默化地在市三学生的身上烙下了印记。
随着岁月的流淌,本书字字句句记载的是珍贵的历史,是从圣玛利亚女校到市三女中的变迁;是教育史,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献身事业的丰碑,是一代代学女成才后报效祖国的丰碑;是回忆录,是女孩成长的甜蜜回忆,是她们放飞梦想的足迹,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是对后来学女殷切的期盼……
我真诚地祝愿圣玛利亚的老校友们身体健康,祝愿市三女中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夏秀蓉
2014.2
(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