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盬子鸡

(2021-05-16 13:04:09) 百科
盬子鸡

盬子鸡

盬(gǔ,)子鸡”,又名紫阳鸡,发源于重庆市奉节县。其选料甚严,做工考究,是世代相传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它以高山松柴熏制的老腊肉和农家土鸡再辅以陈年“大头菜”用特製盬子汽蒸而成,距今有上千年历史。一九八六年时任总理赵紫阳莅临奉节,品尝此菜后总理一行讚不绝口,并将此菜工艺带回北京,而后此菜在川东地区名声大噪,从此走红,紫阳鸡因此得名,继而名扬华夏。近年此菜传承人越来越少,是濒临灭绝菜品。2011年该菜品已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盬子鸡”是山区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热爱生活,注重饮食文化,就地取材逐渐自然形成的一种精湛传统饮食技艺。其特点为:“冷凝蒸馏,化气为汤,肉质鲜嫩,汤醇味美,入味七分,回味三分”。1804年,“盬子鸡”的创始人龚绍虞为“盬子鸡”专门吟诗一首,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总结了盬子鸡的烹製工艺和食用价值:“鸡不开叫腊肉香,大头萝蔔配生姜,不用生水自有水,文武火用小火常。骨肉相离最适味,阴阳相调最壮阳” 。

奉节民间美食竹园盬子鸡的烹製工具很奇巧,初看是一只普通的陶瓦罐,圆柱体形,中间有些凸出,很像乐器中的“鼓”,名字叫“盬(gǔ,音古)子”。这个“盬”是个不常用字,不注音的话,很多人都不认识。盬子只有奉节竹园镇的乡间民窑在烧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盬子鸡
  • 主要食材:农家土鸡、腊肉,陈年大头菜
  • 口味:鹹
  • 发源地:重庆市奉节县

相关做法

2万次播放
00:27
特殊的器皿,讲究的选材,独特的烹饪方法成就夔州美食盬子鸡
美食盬子鸡的主料是乡下土鸡整只,合着宰成小坨的老腊肉,当然有腊猪蹄膀加进去再好不过了,配料菜为农户自家腌製的陈年大头菜。大头菜学名芜菁,外型酷似圆头萝蔔,像做榨菜一样用盐浸渍后,潷去水,再放到罈子里乾贮,民间称乾鹹菜,它与榨菜、芽菜、冬菜一起,合称四川民间四大腌菜。大凡熟悉川菜的人都知道,不论是餐馆的大厨小师傅,还是一般的家庭主妇,做菜时都喜欢适当加些腌菜,以提味增香。
食材放进盬子后,并不直接拿盬子到灶上去煮,而是放在铁锅里掺水蒸。陶製的盬子底部边沿,均匀地分布着四个小孔,在盬子内壁的上口边沿也相应地有四个小孔,为上下连通这些小孔,製作盬子陶坯时,附着壁做了四条凸出的空心暗槽。当铁锅里的水烧得滚开时,蒸汽便从盬子底的小孔里纷纷钻进去,再从内壁的小孔喷出来。盬子里的食材都是乾放进去的,没掺水,全靠小孔喷出的蒸汽将其汽熟,时间差不多要四个小时,盬子鸡的土名因此叫汽锅鸡。汽熟的土鸡和老腊肉少了许多的油腻,其形态仍然保持着原样,吃到嘴里却已烂熟。
我们品尝时的盬子鸡却有汤有水,而且喝起来还非常鲜。食材是乾放进去的,汤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汽蒸过程中,盬子里的蒸汽太多了,会一个劲儿从盖缝儿里飘出来,盬子盖的盖顶陶製了几厘米高的沿边,成为一只瓦盘,在瓦盘里掺满冷水,并且随时更换,以保持一定的凉度。当盬子里的蒸汽上升时,遇冷就凝成蒸馏水,滴在食材里,化汽为汤,合着土鸡的鲜、腊肉的香,特别是混合了陈年大头菜独有的那种腌香味,就有了一锅鲜美的鸡汤。

历史背景

这个烹製工具盬子的“盬”字,不仅不是常用字,而且字义与烹製工具也毫不相干,连《奉节县誌》都没作过记载。盬为古代盐池名,也是“没有经过熬制的盐”,还解释为:不坚固、停止。我在想,它是不是本身就叫“鼓子”,当地人为了独特,才用了这个“盬”字?
一位奉节文化人告诉我,这个“盬”是个错字,正确的是上下结构字,上部左边为“古”,右边是“缶”,下部为“皿”,可在电脑上用拼音和五笔输入法,都无法打出这个字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位文化人在竹园镇,第一次品尝到了当地称为“gǔ子鸡”的美食,十分感叹它的独特魅力,撰文在《四川日报》上作了宣传。“gǔ”在当地只有读音,他比较了很多的“gǔ”字,其中按陶瓦罐的外形叫“鼓子”也可,但古缶皿组成的“gǔ”字,字义是“一种周围陡直的深锅”,觉得要适合这个烹製工具一些。
当年电脑还没普及,这位文化人是手写文稿,可书任何难字,报纸由铅字排版印刷,铸一个生僻字也很容易。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製作技艺时,电脑上打不出古缶皿的“gǔ”字,经过商议,最终选择了同音同形异义的“盬”字代替。
2011年4月,竹园盬子鸡被列入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约定俗成了盬子鸡。
2013年10月21日,盬子鸡盬子製作技艺专题片在中央2台消费主张栏目播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