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痣是由皮脂腺构成的一种错构瘤,又称器官样痣。皮脂腺痣较为常见,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好发于头面部或颈部,尤其见于头皮。
基本介绍
- 又称:器官样痣
- 英文名称:sebaceousnevus
- 就诊科室:皮肤科
- 多发群体:多于出生时、出生后不久
- 常见发病部位:面部,颈部,头皮
临床表现
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好发于头面部或颈部,尤其见于头皮。多数为单发。头皮损害表面无毛髮生长。在儿童期,表现为一局限性表面无毛的斑块,稍隆起,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淡黄色。至青春期损害增厚扩大,表面呈乳头瘤样隆起。老年患者皮损多呈疣状,质地坚实,并可呈棕褐色。少数病人在本病的基础上可发生附属档案肿瘤,如汗腺肿瘤,甚至可发生转移。伴发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异常,称为皮脂腺痣综合徵,后者是表皮痣综合徵的一个亚型。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皮疹好发部位及表现诊断不难,如组织学上发现皮脂腺组织增多,或伴有表皮、真皮或表皮附属器的发育异常,则可确诊。有时需与幼年黄色肉芽肿、疣状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区别,此时需做病理检查。
治疗
为预防肿瘤的发生,外科手术彻底切除是必要的,也可做电烧灼、雷射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