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2021-06-05 00:26:50) 百科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国境之南》是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境之南 
  • 外文名:South of the Border
  • 拍摄地点:美国
  • 导演: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编剧: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塔里克·阿里 Tariq Ali
  • 类型:纪录片
  • 主演:乌戈·查维兹,塔里克·阿里 ,劳尔·卡斯楚 
  • 片长:78分钟
  • 上映时间:2009-09-08
  • 对白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 葡萄牙语

基本资料

中文片名:国境之南 又名: 边境以南
国境之南
英文片名:South of the Border
国家/地区:美国
影片类型:纪录片
影片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2009-09-08
片长:78分钟
导演: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编剧:奥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塔里克·阿里 Tariq Ali
主演:乌戈·查维兹 Hugo Chávez
塔里克·阿里 Tariq Ali
劳尔·卡斯楚 Raúl Modesto Castro Ruz
製作人 Produced by:
Suzie Gilbert....associate producerJosé Ibáñez....producer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producerFernando Sulichin....producerTara Tremaine....associate producerRobert S. Wilson....producerChris Hanley....executive producerVictor Ibanez....associate producerSerge Lobo....executive producerJean-Pierre Marois....associate producerSteve Pines....line producerJuan Riva....executive producer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Adam Peters摄影 Cinematography:
Carlos Marcovich阿尔伯特·梅索斯Albert MayslesLucas Fuica剪辑 Film Editing:
Alexis ChavezElisa Bonora 製作公司
Ixtlan Corporation[美国]Good Apple ProductionsNew Element ProductionsPentagrama Films S.L.[西班牙]
发行公司:
Cinema Libre Studio[美国](2010) (USA) (theatrical)/(2010) (USA) (DVD)/(2010) (Canada) (all media)Europa Filmes[巴西](2010) (Brazil) (all media)

剧情简介

南美诸国正在酝酿着一场改革的风暴,这个在美国眼中"钉子户"聚集的大洲正在準备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
美国着名导演奥利弗·斯通踏上了寻访南美诸国的旅程。在他的镜头下,他将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全世界观众描绘一个真实的南美,一个处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政治更替中的南美。由于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对南美国家的偏见和误读,造成了"妖魔化"南美的假象。在斯通眼中,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同时这也是布希政府要施行的国家政策的"烟雾弹"。
在影片中奥利弗·斯通採访了7位南美国家的领导人,包括乌戈·查维兹(委内瑞拉)、埃沃·莫拉莱斯(玻利维亚)、卢拉·达·席尔瓦(巴西)、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阿根廷)、(巴拉圭)、拉斐尔·科雷亚(厄瓜多)、以及劳尔·卡斯楚(古巴),让他们在镜头面前解释了自己国家政策和政治主张。

幕后花絮

·本片入围2009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
·影片中的受访者——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维兹出席了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首映。
·查维兹本人很喜欢斯通这位政治立场鲜明的导演。
《指挥官》。
·斯通表示,自己的下一部纪录片仍将是一部政治纪录片。

媒体报导

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逐渐进入高潮,好莱坞着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在9月7日带来了他最新的纪录片大作《边境之南》,把镜头对準了以委内维拉为主的南美国家。影片着重採访了“反美斗士”,委内瑞拉总统雨果·查维斯,当日也特意飞到水城威尼斯,以一国首脑的身份走起了首映红地毯,引发现场轰动。就在前日,麦可·摩尔的《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已经吸引了所有媒体的目光,这次的《边境之南》更是把本届电影节“政治风”刮到了顶峰,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成功的製造了新的话题点,为威尼斯吸引了各方人气。
在影片9月7日晚正式首映前,早已有讯息灵通的媒体得知查维斯将来走红地毯。记者也亲身感受到电影节保全工作的突然收紧,每日去电影宫时,门口的警卫必须检查随身物品,严防有刀具等危险物品。据电影节组织方后来透露,委内瑞拉国防部的人员,早在周日就到了丽都岛开始部署,全程保护总统的安全。
威尼斯当日下午5点时,当查维斯真的出现在红地毯上时,气氛反而是轻鬆且热烈的。摄影记者的闪光灯全部对準了导演奥利弗·斯通和这位“南美斗士”,受欢迎程度超过了本届电影节上的所有的男女影星。现场甚至有人高呼“总统!总统”,兴致颇高的查维兹满面笑容,尽显亲民的一面。走到红毯半中央时,还向周围欢呼的人群投掷了鲜花。就连在Photo Call区忙了一整天的记者们,这次也意外的享受到了一国元首的“接见”。查维斯向一位女摄像师借来相机,为自己拍下了一张照片。在电影宫里看完首映后,查维斯又与身边的观众们亲切握手,询问观感。威尼斯电影节,因为一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的到来,气氛达到了高潮,超过了电影本身。
在这部非竞赛展映单元的影片中,《边境之南》里展现“另一个查维斯”的同时,也反思了美国布希政府的南美外交政策。影片中常可以看到有趣的镜头,斯通骑着机车在路上行驶,虽然是真实的纪录片,也不乏足够的热情和幽默感,与摩尔的辛辣讽刺的风格迥异。斯通在接受记者採访时自嘲道,“这部电影最后好像是一部公路片,我从一个国家到又一个国家。”这部纪录片的手法稳重,条例清晰,赢得了现场大部分记者的好评。
“在西方的报纸上,你无法看到对查维兹的公正报导。我不想对美国媒体对查维兹的评论做一个反驳,我通过自己和七八个南美洲国家首脑的对话,询问了他们对查维兹的印象。”斯通也透露,他从年1月就开始筹备这部影片,还亲自飞去委内瑞拉。查维斯总统一开始拒绝了斯通,后来才答应接受採访。长期被西方曲解的查维斯也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一个藉助世界媒体改变自己形象的好机会,因此在9月7日晚,他高调出现在威尼斯,这个艺术电影的舞台中心。
关注“政治话题”本来是柏林电影节的传统,可这次在穆勒的巧妙安排下,也变成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新热点。除了摩尔的《资本主义》和斯通的《边境以南》,还有不少其他地区的政治性影片入选,例如开幕片《巴阿立亚》就是讲述一个西西里政治家的个人奋斗史,“地平线单元”里有大量本土剧情、纪录片,从墨索里尼到贝卢斯科尼无不涉及。就在7日首映的以色列影片《黎巴嫩》也是敏感的政治主题,导演用独特的手法和角度讲述了普通士兵和平民的悲剧,把真实与艺术巧妙的结合起来。
Luc,2009年9月8日于威尼斯
P.s. 首映现场,查维斯走到中国记者面前,无比热情的握手...“同志啊”

影片评论

一句话评论
奥利佛·斯通还是像以前那样政治立场鲜明。从影片中能很明显地看出他对布希政府的国家政策很不满意,对主流媒体妖魔化南美国家的做法很是失望。
——《综艺》
奥利佛·斯通在政治上站在了布希政府的对立面,所以他会很喜欢南美的那些领导人。正是因为这种由衷的喜爱,《国境之南》获得了南美领导人的讚誉。
——《好莱坞报导》
为了让美国人"清醒"起来,斯通几乎跑遍了南美大陆。可是关于政治这种事情,观点不同的双方都只是各执一词而已。
——《华盛顿邮报》
网友影评
本片是美国着名导演奥利弗·斯通先生採访2002年之后拉美各国左派总统的採访剪辑。过程流畅,节奏明快。表现了拉美各国秉承玻利瓦尔先生的遗志,要求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愿望;刻画了以查维兹为代表的总统们不畏强权、发展本国经济和“深得人民爱戴”的行动;揭露了美国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损害各国利益、支持政变破坏民主、攻击谩骂查维兹等人的行径。把另一种声音带到了我的耳旁,让我从“美国就是好的,美国做的都是对的”的迷思中醒来。虽然看得仅是七十八分钟版,但是力量足以促使我思考。
然而我看完本片,并没有对查维兹先生产生信任和崇拜,相反疑惧颇甚。制衡他的政治力量在哪里?皮肤白的反对者在哪里?他实行了哪些政策保持他的支持率如此高?我对于狂热欢呼的民众总是怀有戒心。社会福利的提高是大好事,可是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比重加大是腐败的根芽。不与国际基金组织合作,摆脱垄断资本的控制,从经济开始独立自主极对。可是发表激烈言论,做与发展经济无益的外交举动是为了什幺呢?
最遗憾的是本片中没有看到普通人的身影。斯通先生有没有试图绕开官方,看看示範点之外的生活?要是这位慈祥而憨厚的老大哥不在,人们会如何叙述?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在哪里?简·方达从河内归来、罗曼·罗兰从苏联归来、场面相似到我总往坏处想。
我对拉丁美洲毫无了解,上述议论空洞肤浅。我以后会多看一些书,了解美国是如何掠夺、压迫、侵略拉丁美洲各国的。
——摘自豆瓣电影

幕后製作

政治公路片
在这部电影中,斯通原準备只採访委内瑞拉总统查维兹的,可是他后来却似乎跑上了瘾,一连跑遍了整个南美大陆,採访了7位南美国家领导人,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影片的总策划塔里克·阿里说:"的确,斯通几乎跑遍了整个南美洲的大陆,採访了7位总统。在採访中,他询问了大量的有关这些领导人的治国方针、政治理念和思想生活等等问题,得到了很多一手的资料。其实这些领导人并不像美国宣传的那样是一群独裁者,相反他们大多都是被公民选出来的,南美诸国实际上也是民主国家。因为斯通跑了那幺远的路,而整部影片又是记录发生在旅途中故事的,所以很愿意把这部影片看成是一部'政治公路片'(a political road movie)。政治的那些元素,留给政治家去解读,我觉得斯通拍了一部标準的在路上的'公路片'。"
其实在斯通的眼中,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公路片,他说:"要拍摄一部跨越整个大洲的影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每个地区的风俗和文化都不一样,这些都要照顾到。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指导和工作团队。因为他们的帮助,所以在影片里才能体现的出当地的大量风土人情和各种生活细节。因为有了这些细节,这部纪录片才显得更为真实可信。那样拍出来之后,我觉得它像是一个公路片,因为我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记录了沿途的风景、人文和政治。一直都是在路上,没有停下来。"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为南美正名
长久以来,在美国的主流媒体的渲染下,南美这个丰饶而且盛产足球天才的大陆,一直都是滋生恐怖分子和毒贩温床--尤其是委内瑞拉这个国家--更是祸害中的祸害。不仅如此,在斯通看来,美国人一直对这个国家的总统查维兹充满了不信任和误解。
谈及自己拍摄《国境之南》的初衷,斯通说:"我拍摄这部纪录片,原本只是想扭转西方媒体对查维兹的偏见的。因为在我们的媒体上,查维兹是一个独裁者,是一个暴君。实际上,查维兹在委内瑞拉却很有民众基础,他是被全民公选选择出来的做总统的,并不是什幺独裁或者是专制。我很开心地看到在欧巴马的外交政策下,我们国家对委内瑞拉的态度的转变。虽然委内瑞拉的大选和公投和美国不一样,但是我们不能用一个标準去衡量整个世界。委内瑞拉是一个很好的民主国家,虽然美国人看不惯,但是我们又为什幺要批评查维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政策引起了华盛顿的不满。"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而影片的策划兼撰稿塔里克·阿里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说:"南美在进行着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民主制度作为基础。当斯通和我说他的拍摄计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计画有点难以实施。但是为了让美国公民明白南美国家的现状,让他们不再受主流媒体的误导,这部电影值得我们付出努力。通过这部影片斯通让人们意识到了现今社会的变革可以不要武装斗争,可以不要游击战,也可以不要切·格瓦拉,南美正在进行着这种意义斐然的变化。"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被中伤的男人
影片导演奥利弗·斯通,是一个偏爱政治话题的人,除了在故事片中大谈政治外,他还曾拍摄了关于古巴总统卡斯楚的纪录片(《指挥官》、《寻找卡斯楚》),以及关于美国总统尼克森一生的传记片(《尼克森》)。
纵观这几部政治性的影片,不难发现,斯通喜欢在自己的影片中表现那些"被中伤"的领导人。无论是在美国人眼中"臭名昭着"的卡斯楚,还是因为"水门事件"下台的"尼克森",抑或是总被无故误解的查维兹--这些人在斯通的眼中都是"被中伤"的人。斯通说:"我一直喜欢用一些存满了争议,被袒护也是'被中伤'的人作为影片中的主角。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幺。我拍摄了尼克森,并不是要为他的水门事件辩护或者是再一次把他打进地狱,而只是希望能用电影展示他人性化的一面。同样,在拍摄《国境之南》的时候,我也没有要旗帜鲜明地站到查维兹这一边,我只是想原本、清晰地把查维兹的做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要採访一个国家主席并非易事,斯通就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採访到了乌戈·查维兹。斯通说:"其实我好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乌戈·查维兹了,他在本国的支持率非常高。后来我想拍摄纪录片,便开始和查维兹联繫,希望能採访他,可是并没有成果。在坚持联繫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答应了我的採访。和查维兹聊天是一件很惬意、很轻鬆的事情。他是一个有着极强个性的人,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想要完全了解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对这些领导人越是熟悉,我们国家才越有可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像现在这样'排斥',根本没有办法解决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国境之南(美国2009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电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