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梼杌之书

(2021-04-03 00:28:11) 百科
梼杌之书

梼杌之书

本书收录了作家蒋蓝近年完成的“非虚构人物”散文系列,约11个人物,人物跨度为近现代。作者採用的是一种“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作者心目中回归“文史哲一体化”的心路。其在艰苦的採访、收集过程中,又灌注了文学本身应有的文体之美与思想意蕴。彰显了作品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作品在坐实人物的历史时空坐标之余,更为关注人物行蹤涉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通过人物之间纵横交错的关係,完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叙事。

基本介绍

  • 书名:梼杌之书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页数:396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蒋蓝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6072977

内容简介

在中国诗歌界,没有诗人能够让笔下的诗与思想随笔“并驾齐驱”,蒋蓝成为了个案。可以说,蒋蓝的作品实现了文学与思想、思辨与激情的较为完美的结合。
本书是蒋蓝近年的“非虚构人物”散文系列集大成之作,这是一部十一人的断代史,从翼王石达开的凌迟、大儒王闿运的成都宴游,到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的身世揭秘;从国画大师陈子庄的成都岁月、何洁与流沙河的爱情传奇,到对恩师和父亲的追忆。内容精彩纷呈,极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崇尚独立言路,喜欢特立独行者。人民文学奖、中国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一个晚清提督的蹤迹史》(2014,云南人民出版社)、《倒读与反写》(2013,东方出版社)、《爱与欲望》(2012,中国青年出版社)等文学、文化专着。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笔、主编,现供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近年在江苏、山西、新疆、吉林、山东以及金沙讲坛、成都故事讲坛等举办过多次文化、学术讲座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蒋蓝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随笔作家之一。随笔是当今中国备受欺凌的文体——从
前是意识形态,现在是商业和“《读者》体”随笔,它们共同参与摧毁了随笔的声誉。
蒋蓝多年来的努力,就是要为这种高贵的文体重新赢得尊严。这本书的出现,将和多年来已经出版的少数几本随笔一道,恢复随笔的本来面目。它的出现向我们宣告,无论有多少莫名其妙的人——作协官员、商人或其他高高在上的偷鸡摸狗者——在糟蹋随笔,
终归是无用的。因为文学史最终只会承认:文学的编年史根本就不是一年接一年编下
去的。文学史反对1、2、3……的线性编年。
—— 敬文东
蒋蓝和我一样是蜀人,而且祖籍至少三代都在盐都自贡,那里有两件物事世人皆
知,就是恐龙和食盐。就物理而论,一则躯体庞大,一则微末细腻,况蜀人尚滋味,
且口重,嗜辛辣,都一併体现在他行文的风格中。他试图解析中国人的身体器官,不
是生理肢体,而是文化器官、精神肢体。古人也言及肢体,但多归于易学,蒋蓝则偏
符号学意味。仅这点也值得期待。
—— 钟鸣
历史记忆、历史建构打通,这是另类的历史,面向大众的历史,公共的历史,是历史走出象牙塔的令人钦佩的尝试。这是别具一格的历史写作,是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散文体历史,但比历史家的着作更引人入胜,淋漓痛快。文字资料、口述史、传说、田野调查、地方史、掌故、史迹、文人骚客的记录,等等,交织在一起,完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叙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王笛(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历史系教授)
仿佛蚕丛时代的‘纵目人’,蒋蓝看待世界的眼光奇特。纵目看到的世界,乃是垂直的立面,从这个立面上,可以看到时间断层的沉积物,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放置在同一平面上观察。消失已久的古蜀国的文化幽灵,扇动着现代主义的巨翅,盘旋在蒋蓝的言辞‘城堡’之上,呈现出一副玄妙而又怪异的话语奇观。由对历史幻影的玄学冥想,突然间变成现实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犀利批判,蒋蓝在虚构话语世界和现实经验世界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通道。但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幽暗小径,其间隐藏着蒋蓝的话语魔术的大秘密。
——张闳(同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批评家张闳)

名人推荐

蒋蓝是当代国最杰出的随笔作家之一。随笔是当今中国备受欺凌的文体……从前是意识形态,现在是商业和“《读者》体”随笔,它们共同参与摧毁了随笔的声誉。蒋蓝多年来的努力,就是要为这种高贵的文体重新赢得尊严。《媚骨之书》有对身体的哲学史反思和质疑,但更多的是对随笔本身的捍卫。这本书的出现,将和多年来已经出版的少数几本随笔一道,恢复随笔的本来面目。它的出现向我们宣告,无论有多少奠名其妙的人——作协官员、商人或其他高高在上的偷鸡摸狗者…一在糟蹋随笔,终归是无用的。因为文学史最终只会承认:文学的编年史根本就不是一年接一年编下去的。文学史反对1、2、3……的线性编年。
——敬文东
蒋蓝和我一样是蜀人,而且祖籍至少三代都在盐都自贡,那里有两件物事世人皆知,就是恐龙和食盐。就物理而论,一则躯体庞大,一则微末细腻,况蜀人尚滋味,且口重,嗜辛辣,都一併体现在他行文的风格中。他试图解析中国人的身体器官,不是生理肢体,而是文化器官、精神肢体。古人也言及肢体,但多归于易学,蒋蓝则偏符号学意味。仅这点也值得期待。
——钟鸣

图书目录

掷出的分币与骰子(代序)
梼杌叙事:一个关于暴乱、缺失、颠踬以及挥霍青春的札记
石达开与脔割之刀:石达开在成都凌迟过程
王闿运与四川:1880年代四川、成都的情色、宴游以及教育
褴褛时代的火焰凌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身世揭秘
伤口的纯光迫使黑暗显形:国画大师陈子庄的成都断代史
在繁体字与方程式的迷宫中:我的老师罗成基先生
人生如蚌,蚌病得珠:何洁与流沙河
何洁眼中的巴金伯伯:三次探望与三十年记
穿过镜头的马群披光而去——朱林与天葬师邱彭
置身蜀籁构筑的历史街头——历史学家王笛侧记
指缝里的白烟——我的父亲逝世记
附录: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蒋蓝随笔

序言

从2000年开始,成都是中国的“第四大城”的说法,已成为成都的热门词。出处是朱自清1941年完成的组题文章《外东消夏录》中的《成都诗》。文章开头即说:“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易。”但“据说”就是据说,至今也不知道这个命名的始作俑者是谁。推测起来,估计就像人们的口头禅“听人说”一样吧,就是你在说,但以另一个你来传播。朱自清围绕“闲味”罗列了成都市井的诸多“闲状”,供人追忆之余,倒是更引起我的深思,因为朱自清在文章结尾处,委婉点明了这种“承平风味”的不足。我想,笼罩在细雨中的古老城郭与石板小巷,固然消失于历史的雾霭下,但那些融化在民俗里的文化韵致,却是历久而弥新的。
如今,知道李劫人先生和着名的“菱窠”的人越来越多,但读过先生作品的人却是越来越少。他的作品就是有关成都平原的风俗长卷,像《湖中旧画》《编辑室的风波》等短篇,几乎就是对成都生活的工笔式摹写。与朱自清一样,描绘成都人的慵懒,但李劫人先生没有空洞批评,倒是考证了其风俗形成的原委。他认为,成都的生活价廉物美,容易让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进入成都的一切,似乎都慢了起来,照此下去,就有脑满肠肥之嫌了。这个说法未必能放之四海,其实,本地人的聪明与狡黠,如水一般——总可以把你放大,成为一个大人物。下面,就讲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个哥们告诉我,本市有家书店挺火爆,非要拉我去看看。书店怎幺会火爆?又不是迪吧,莫非还有更另类的招数?经不着哥们再三聒噪,去就去吧。
我们的汽车艰难地在长顺街的菜市场里移动,行人用憎恶的目光回敬汽车的无礼,好不容易拐进一条挂满晾晒衣服、被单的胡同,从一溜张扬的裤子下钻过去,眼见就撞到死胡同的墙壁,哥们猛喊一嗓子:到了。
一套底楼的住宅,将墙打掉开成门面,一排排书架在拥塞的空问里,显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安置。几幅油画待在楠木画框里。因沉重而气势不凡。空气芳香剂漂浮着玫瑰花香型的化学改良味道,让热汗缠身的我也突然想起了风情万种的女人!在这个时候,男人都是大方的。CD版的萨克斯因播放太狠,听起来就不是那幺出尘了,但恰到好处地在提醒你,思维不能飘逸得太远,还是选书要紧!这时,我听见深切的歌声,从书架深处弥散出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