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5年3月25日推出的一部由曾海若执导的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监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拍摄製作,是“西藏三部曲”的首部作品。它是中国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同时也是中国首部採用4K技术摄製的高清纪录片。
该片以自然为背景和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了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第三极
- 外文名称:Roof of the World
- 国家/地区:中国
- 类型:人文纪录片
- 导演:曾海若
- 製作公司:中央电视台、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播出频道: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 播出时间:2015年3月25日
- 线上播放平台:央视网、乐视网、CNTV、优酷
- 每集长度:46分钟
- 播出状态:已完结
- 海外首播平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 取景地:西藏、青海、四川、云南
剧情简介
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地球运动曾经最活跃的地带,远古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壮观的痕迹,巨大的落差,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别。在这个区域,人类为了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与大自然之间,逐渐达成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全片借“第三极”这个地理概念,重在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全片近40个故事,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藏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得到延续、以及自然环境得到保护等情况。
分集剧情
第1集 生命之伴
在青藏高原,人类与动物,建立起了互相需要和信任的关係,藏族人的文化传统,也为保护野生动物,创造了天然的基础。林周,一个农妇细心救助了一只飞来越冬,受伤的黑颈鹤。在藏北,一户居民虽然自家的羊被狼吃掉了,依然救下了风雪中的狼崽。摄製组还跟蹤拍摄了在青海研究雪豹的世界专家,乔治夏勒的一段经历。当然,在高原上更重要的,是那些已经和人类建立起密切关係的动物,比如藏獒,青海一家牧民寻找小藏獒的故事,颇为曲折。还有放生羊,在拉萨,一个老人和一只羊的故事。
第2集 一方热土
虽然气温较低,但是强烈的日照弥补了温度的不足,青藏高原也拥有着富饶的土地。狼毒草,被用来製作成藏纸,又经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製作了属于藏族人的书籍。在圣湖当惹雍错边上,人们欢庆一年一度的开耕节,种植青稞。在喜马拉雅山的峡谷里,人们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植了神秘的鸡爪谷。採集悬崖上巨大的蜂巢。蜂蜡最终运到尼泊尔,製作佛像模具。在山南,人们治理风沙,以使土地回归富饶。在所有的故事中,人们从土地中获取了某种收穫,也回馈给土地旺盛的生命力。
第3集 高原之歌
相比南极北极,第三极更富有色彩,这里有大片的绿色,草原。本集讲述的是草原牧场的故事。安多赛马节上,盛大的场面,展现了牧民的精神风貌。 这集中您会看到人们用传统的方式驯马,在海拔超过五千米的村子,牧民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利用结冻的湖面,运输羊群到小岛上吃草,牧民背着那些不能行走的羊以及母羊在小岛上产下羊羔等等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场面。本集还介绍了说唱草原英雄格萨尔的艺人,他同时是一位大学生,完成的是国家的课题,这正是草原上发生着的新鲜变化。
第4集 上善之水
高原是亚洲大河的主要发源地,人们在崇拜土地的同时,也崇拜着水。本集讲述的是高原之水的力量。全片以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开始,他们朝拜的是恆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在横断山脉,人们创造了大片的盐田来製作盐,盐的来源是澜沧江边的滷水泉眼。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人们以水车製作藏香。西藏唯一一个捕鱼的村落,製作牛皮筏、跳牛皮筏舞、下水捕鱼。本集还跟蹤拍摄了萨嘎达瓦节上,寺庙製作沙画坛城的故事。水不光是在地上,还在地下,在亚东,神奇的温泉,也造福了这里的人们。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人们与水之间的故事。
第5集 大山儿女
地壳运动,抬升了青藏高原,连绵的山脉,成为世界的屋脊。本集讲述的是,山对高原人类的意义。距离珠峰最近的居民,是守护上绒布寺的喇嘛,他经常为登珠峰的人们祈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个门巴村寨世代製作石锅,刚刚通车的墨脱公路,给村子带来了更大的商机。在米林的深山里,珞巴族老猎人一直努力把民族的文化传承给正在上学的小孙子。在横断山脉的嘎玛沟,一位画唐卡的老艺人,为了救治一只得病的牛,暂时放下手中的唐卡创作。在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脚下,人们磕长头转山,为他人祈福生活的美满。
继续看6集
选集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製作
製作过程
2013年3月,该片开始为拍摄做準备;同年6月开始调研,作为导演的曾海若派出6个带着调研问卷的小组,分别伸向藏区不同的地方。曾海若还写了纪录片脚本,拿着它去找与藏文化有关的专家、学者,并听取他们的意见。
拍摄过程
2013年9月29日,《第三极》正式开机。2014年9月完成拍摄。
该片在拍摄过程中,首次在地球5000米以上最大的湖泊冰潜拍摄;首次在雅鲁藏布江岸200米悬崖悬空拍摄;首次高清纪录羌塘无人区的动物生态链;拍摄转场行程超过10万公里;拍摄超过1000多个小时的4K超高清素材。该片出动6个调研小组,4个摄製小组,深入青藏高原60多处秘境,总计拍摄500多天。
拍摄过程中,摄製组克服了高原反应、转场频繁、交通困难、吃住条件艰苦、疾病、多架航拍器损毁等困难。此外,《第三极》还大量使用了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水下拍摄等多种拍摄手段。
主创团队
出品人 | 郭新、胡占凡 |
---|---|
总策划 | 魏地春 |
监製 | 马勇 |
製片人 | 胡小鹿 |
总导演 | 曾海若 |
文稿统筹 | 肖恆刚 |
前期统筹 | 关庆伟 |
摄影指导 | 孙少光 |
分组摄影 | 孙少光、谢卓良、安同庆、任杰、徳嘎、王勤 |
摄影助理 | 王川云、达瓦扎西、郭少杰、张杰、张小楠 |
跟机员 | 郭军军、许天祥 |
航拍摄影 | 刘竹文、王健同、顾俊、郑华 |
水下摄影 | 吴立新、李家凡、王录 |
岩壁摄影 | 张允平、张曦 |
延时摄影 | 刘佳、乔森 |
花絮摄影 | 乔森 |
雪豹素材 | 视觉中国集团 |
藏狼摄影 | 裴竟德 |
场记 | 乔森、张宇 |
录音指导 | 齐辉 |
录音师 | 刘志凯、张志纬、沈金龙、翁成勇 |
音乐监製 | 胡吗个 |
藏语翻译 | 达娃、江北平措、嘉措、玛钦次旦、泽让机、仁增朗杰、拥巴、拉加当周 |
技术支持 | 张雪飞 |
剪辑执导 | 张开法 |
配音 | 苏扬 |
海报设计 | 曹彦武、周超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时间 | 名称 | 演唱者 | 作词 | 作曲 | 备注 |
---|---|---|---|---|---|
2015年3月16日 | 第三极 | 许巍 | 王海涛 | 许巍 | 主题曲 |
获奖记录
时间 | 名称 | 奖项 | 获奖/入围作品(者) | 结果 |
---|---|---|---|---|
2016年 | 第四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 | 优秀国产纪录片系列片 | 《第三极》 | 获奖 |
2015年 | 第三届“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 | 最佳纪录电影 | 《第三极》 | 获奖 |
2017年 | 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 优秀作品奖 | 《第三极》 | 获奖 |
发行信息
早期宣传
2014年11月4日,该片在多伦多市中心举行的“影像西藏”电影晚会上作为“2014加拿大·中国西藏文化周”的首映纪录片。
2015年4月,《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採购,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製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9月16日,该片作为“影像西部”电影展映会的开幕影片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当地观众见面。11月20日,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20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北京纪录片代表团,带领该片正式亮相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
2016年5月20日,该片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展映。8月3日,驻波兰大使徐坚在“波兰家园”公民协会举办的“唐卡·魅力西藏”画册发布会上放映了纪录片《第三极》并致辞。
发行放映
播出时间 | 播出平台 | 播出时段 |
---|---|---|
2015年3月25日—30日 |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 每天19:10 |
2015年4月1日 | CCTV-NEWS | 凌晨03:14分 |
2017年5月19日 | 尼泊尔喜马拉雅电视台 | 晚间 |
收视率
该片开播当日,索福瑞34城市(缺成都)收视份额即达1.49%,较播出前同时段提升129%。
2016年2月,在捷克国家电视台2频道黄金时段公映,首播收视人数超过11万,三次播出总收视人数突破35万,均位居当日该台收视率榜首,创涉华纪录片在捷播出收视率之最。
作品评价
相对于其它介绍西藏的作品容易“轰轰烈烈”,但是却不够扎实。《第三极》通过讲述最普通的人和事,展现出西藏不普通的发展。(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 评)
讲述手法令人眼前一亮。《第三极》从小切口出发,反映具体的人与自然关係;国际化的表达手法和中国的主体性结合得很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评)
主题鲜明角度巧妙:作为一部真实反映当代藏区人民生活与精神面貌的纪录片,该纪录片首次选择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角度进行呈现,既符合国际上此类纪录片的通行规律和标準,又能让世界从一个更新颖的角度和视野认识藏区、了解藏区和理解藏区。既考虑到青藏高原高度差异化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又考虑到了人、自然、生产、生活、信仰的有机统一。故事性强细节感人:每集纪录片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而感人的故事来表现主题,通过故事打动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它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一系列的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叙述手法等,大大拉近了中国製作的纪录片与海内外观众的距离。(凤凰文化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