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屯诸葛寺,位于牟定县原军屯乡(现已併入共和镇)光法寺村内。光法寺,位于军屯坝子之中。那个村庄,田野阡陌纵横,土地肥沃广袤,人民勤劳善良,从古代起,就是囤积兵粮的重地。如今它周围的村子小仓屯、食旧村、宋官屯、马军屯、董官屯这些村子名称的由来,就是由古代的繁华演绎而来的。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入川进滇,过泸水,入镶阳,缚番王,擒孟获。蜀汉建立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过姚洲(今姚安),驻茅洲(今牟定),曾把大营驻扎在今光法寺村内。《牟定县誌》载有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张彦绅写的一首诗志其事云,诗中写道:“路入茅洲钟云气,孔明南征此地营。八路纵横虎龙踞,三军变化鬼神惊。世无徐蔗谁知己,极目斜阳定远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军屯诸葛寺
- 地理位置:牟定县原军屯乡光法寺村
- 类型:寺庙
- 历史记载:《牟定县誌》
诸葛亮把大军驻扎在光法寺期间,留下了很多人文典故,其中的蛤蟆听令最为流传。每到五六月份秧苗翠绿的时候,水田里到处是青蛙呱呱的欢叫声,可是地处水田中央的光法寺却听不到青蛙的叫声。光法寺的青蛙不会叫,甚是奇特,要说这事,还要从诸葛亮平定南征时说起。
却说诸葛亮率部一路直下,来到姚洲,却见姚洲百姓苦受够战乱之苦。瘅烟之内,田野荒芜,人烟稀少,哭声不绝,阴鬼神号。时值五六月天气,乌云密布,狂风骤起,时不时还有大雨倾泻而下,军士不能前行。有打探军士来报,说前方有一股地方势力,逆反起兵,尾以兴妖,恣狼心而逞乱。诸葛亮金冠鹤氅,亲自上前,观察阵势,只见前方有数千蛮子,密军云集,部下前去叫降,让他们献俘将及,但他们就是不听,一边敲锣响鼓,一边吶喊助威,誓死不从。诸葛亮想,我大蜀丞相,威震中原,你区区几个草寇,怎奈何得了我大军南下,正要布置军务,朝野清平。但诸葛亮的身体恰恰又不太好,一时病发,隐隐作痛,一时间,大汗淋漓,疼痛难忍。大将赵子龙很是担心,他命卫队把诸葛亮送往茅洲,自己在姚洲应战。诸葛亮临走时,嘱咐众将要安抚居民,勿失农务。众将罗拜相送,涕泣而别。
次日黄昏,诸葛亮的卫队和一群大军来到茅洲,当他们看到位于茅洲境内的光法寺村落密集,山明水秀,物茂粮丰,是个屯军之地,就在那里驻扎下来。所以军屯,就是从那个时就叫起来的。当地百姓见到大军前来,甚是欢喜,他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夹道欢迎。百姓见为首的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纶巾道服,衣冠楚楚,剑佩铿锵,知是孔明,都大声欢呼。他们把军士安置在村里,然后杀猪宰羊,招待大军。
那晚,诸葛亮安顿在一家村民家。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都来与诸葛亮斟饮对酌,酒过三巡,直到喝到三更。村民们散去了,诸葛亮感慨万千,他一生戎马生涯,出师伐魏,甚得民心,不管走到哪里,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国难当头,统一为坚,正所谓人情势利今犹在,谁识英雄是自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他文思涌泉,提起笔来,就着微弱的烛光正要写下这首诗,突然,窗外黑沉沉的夜空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老树连根拔起。诸葛亮有识天相的神机妙算。他说:“狂风四起,平地如人推倒,恐非吉兆。”他让军士打探姚洲的讯息,但茅洲与姚洲相隔几十公里,又是深夜,遥遥无期。难道赵子龙那边会有什幺不测?虽说他们有几十万精兵良马,但人生地不熟,会不会“大意失荆州”。他在房里焦心地等待着赵子龙的讯息,心中烦躁不安。那一阵,风小了一些,大风过后,下了一阵小雨,窗外是一些稻田,正是五六月份的时节,青蛙一阵阵呱呱地叫着,此起彼伏,有一只还跳到诸葛亮的窗前叫得正欢,诸葛亮心烦意乱,他走到窗前,拿起毛笔在那只青蛙的脊背上点了三下,并大声叫道:“蛤蟆听令,去也!”诸葛亮话一说完,窗台上的那只青蛙就走了。更为奇特的是,周围的所有青蛙都停止了叫声。从此,光法寺周围就再也听不到青蛙的叫声。这就是牟定“蛤蟆听令”的民间传说。
诸葛亮赶走了青蛙,他的心还是平静不下来,无法入睡,他思念赵子龙。赵子龙和他南征北战,得掣双峰,抖擞天威,雄才四海,为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如果他有什幺闪失,他怎对得起他死去的父母的在天之灵。他走出房间,对着姚洲的方向用羽扇一扇,并说了一声:“子龙。”话一说完,牟定青龙与军屯交界的那座大山,突然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从那个口子可以一直看到姚洲,他看到了赵子龙。那个口子就是望子洞,如今那座断开的大山还在,望子洞也一直叫到了现在。关于望子洞,据《牟定县誌》载有康熙四十年(1701年)该县知县张彦绅写的一首诗,原诗云:“当年望子人何在,今日重登望子台。百日洞深犹旁柳,半岩石老自生苔。南方已奏蛮皆定,西蜀还看子未来。满日瘅烟千万里,止凭羽扇一挥开。”
传说第二天清晨,赵子龙安然无恙地带着大军来到了茅洲,到光法寺与诸葛亮会和。诸葛亮在茅洲其间,爱民如子,把军中的粮食都分发给困难的百姓。在光法寺住了几日,又继续南征去了。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歌颂他的功德,在村子中间建了一座庙,起名诸葛寺,并在门联上写下了一幅“七擒孟获但愿南人服其心,六出祁山恨不只手上天扶。”的对联。如今那副对联还镌刻在诸葛寺大门的方木上,历历在目。
关于诸葛亮平定南征过茅洲的事,无史料可查。但其人其事却在牟定民众中流传甚广,这主要反映了人民民众对诸葛武侯的崇敬心理和民族团结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