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条:大海子,上海子诸葛堰,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南面的汉庄镇诸葛营乡的法宝山下,距城区4公里,滇缅公路沿坝下通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诸葛堰
- 拼音:Zhūgě Yàn
- 同义词条:大海子,上海子诸葛堰
- 记载文献:《隆中对》
- 时期:三国
- 人物:诸葛亮
诸葛堰
拼音:Zhūgě Yàn (Zhuge Yan)
相传该水库为诸葛武侯率领部队开浚。据传,三国诸葛亮南征时,兵至永昌(今保山),其部队曾驻扎在今大海子旁的诸葛营乡(又名凤凰村,盖因其村地貌形似凤凰)。当时,诸葛营一带人畜饮水全靠村北的大沙河。沙河夏秋泛滥,冬春乾涸。为解决饮用水问题,诸葛亮亲自设计工程图纸,带领军队和当地平民在村西北的法宝山下开凿长约400多米的池子用以蓄水,并驱马就饮。当时百姓称为“洗马池”。驻军走后,当地人民为感怀诸葛亮兴修水利的恩德,改称之为“诸葛堰”,后又被称为“大海子”。明清以来,由于这里集中了屯垦戍边的将士,江南移民又不断迁来,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明成化年间,巡按御史朱皑徵发军工民夫,在旧堰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砖石砌堤,增修了东至大路(今公路),南至杨乃桥(村南一地名),西至海边水沟,北至沙河,堤围周长3公里的大堰,在东堤筑闸,分水口若干,以济农田之用。后来还逐步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大抵每年农曆九月初九关闸蓄水,小满开闸放水。自此,诸葛堰水利工程日趋完善,成为古代滇西兴修水利设施的典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扩建、维修、加固,蓄水量由原来的30万立方米增至208万立方米,灌溉汉庄农田7000亩,是隆阳区城南坝区最大、最古老的蓄水工程。当地人一般称它为“大海子”水库,也因地理位置之故,或称其为“上海子”。后又导引沙河水于村前,聚水库为“小海子”。海中筑有一墩,被称作中墩,方圆亩余,相传系古代驻军的旗台。村南连筑7墩,墩与墩相距300 —500米,是诸葛亮各下属部队之驻扎处。
史料记载
诸葛堰在保山志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据清代《永昌府志》记载:“诸葛堰诸葛武侯所筑,俱在城南十里,法宝山下大堰石为堤,原一丈又二尺,高一丈,周九百八十余丈。明成化年,御史朱皑加筑,分水口有三,灌田数千亩;其东曰中堰,源出九龙池,水汇沙河水蓄积为堰,周337丈,分水口有三,灌田数千亩;又东曰下堰,周280丈,分水口为二,灌田千余亩。大堰即今之大海子,中堰和下堰已乾涸成田,海埂遗蹟犹存。”另据民国《保山县誌》所载:“诸葛堰东至大路,南至杨乃桥,西至海边水沟,北濒沙河。堤高6公尺,堤厚6公尺,水深(指东堤水深处)5公尺,上抵上海子村脚,周围三公里。”

诸葛堰传说的文化含义
诸葛堰传说体现了汉文化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文化含义
汉庄镇

早在东汉末年,历史人物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对少数民族的採取“和抚”政策;蜀后主建兴三年(225),他平定南中,目的为了征服,但是採取了使之心服的办法,并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了杀书民族地区。结果,“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杨慎《滇载记》)他还“为夷作图谱,……以赐夷。夷甚重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因此,历史人物诸葛亮死后,西南少数民族“戎野祭祀”,表示深切怀念。直到今天,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说有些习俗是诸葛亮的遗教,有些工程是诸葛亮所为。傣族民间传说诸葛亮南徵到澜沧江,惩处贪婪的汉官,废除苛政,送来谷种,教傣人开田插秧、打穀舂米。所以,诸葛亮回师时,傣族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并盛讚到:“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得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而诸葛亮临别时还摘下头上所戴的那顶像用几块木版拼起来的,见稜见角的帽子,留赠给傣人。后来,傣人遇上可怕的瘴气,便遵照诸葛亮在帽子绸条上所写的嘱咐:“想命长,水沖凉;草棚矮,住高房”,盖起了形似诸葛亮帽的傣家竹楼,用凉水洗澡,终于驱逐了瘴气。由于诸葛亮所教的水沖凉而相互泼水,据说这就是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在云南的纳西族和僳僳族中,传说诸葛亮南徵到了维西地区,教百姓开闢水稻田,并为迎接运稻种的汉兵而使各村寨男女点着火把以驱散瘴气。这一天是农曆六月二十四日,从而便成为后来的“火把节”。而滇南方向的有关“火把节”、“泼水节”的传说,以及在滇西方向的“诸葛堰”的传说等都与诸葛亮有着莫大的关係,推其原因是诸葛亮在历史上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开发,同时也进一步的说明汉文化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影响水十分深远的,故而民间将这些事情都汇聚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使诸葛亮成为了民间传说故事中箭垛式的人物。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主要因为诸葛亮是汉族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身为东方的智者,他对少数民族採取了相当怀柔的政策,有利于改善阶级矛盾以及改善民族矛盾。这样就更有利于汉文化在少数民族中间生根开花。更有甚者,将诸葛亮尊为神明。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九《苗人祀孔明天子》条引陆次云《峒溪纤志》云:“苗祀神,多书‘孔明天子’之位。”章太炎《思葛篇》说:“云南缅甸俚任人,皆截髮以为三撮,中撮以表武侯,左右以表父母。每饮茶,必举杯至额,以示祭报。其能汉语者,至称武侯为诸葛老爹。”至于佤族,如郑名《滇边土人概况》说:“卡瓦者……除奉原始之拜物教外,并笃信诸葛孔明。彼曹谓一切制度,皆为孔明所订。”(见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一分册引)由于诸葛亮在佤族人民中的无比威望,近代西方传教士受到抵制时,就不得不编造说:“耶稣室孔明的弟弟”的故事,以达到在佧瓦人中进行传教活动的目的。
在云南的保山,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 许多文献中记载的掌故、地名都与诸葛亮南征有关, 如上面提到的诸葛堰传说、诸葛营村前的旗台, 诸葛营西北的营盘山、哀牢山上的诸葛井, 高黎贡山的诸葛城、保山断脉、曾让艰苦南徵兵士失声的哑泉、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等等, 并且在诸葛营和城内的太保山以及水寨霁虹桥都建有武侯祠等等。而在这些传说里面,诸葛堰传说可谓最具有代表性,诸葛堰所在地诸葛营,受诸葛亮的影响颇深,在这里曾建有诸葛亮的庙,文革前香火很旺,男女老幼、善男信女总是去祭祀他,向他祈福。文革时被毁,至今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后来,随着诸葛亮的南征以及《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了解认识了诸葛亮其人。特别是在诸葛亮死后,保山人民对他的思念越深,有了更大更多的民俗活动,比如“立庙祭祀”“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保山的农村,尚存有一种原始的剧种——香通戏,它是一种原始的傩戏。在保山俗称“跳神”,是专门为五郎神献贡祭祀的一种活动。那些被献祭的“神”, 是诸葛亮南征时被杀的“蛮洞”、“蛮寨”之主 ,诸葛亮班师时他们便被封为“神”。至今仍然有关诸葛亮南征的剧目《黑风五爷》,《黑风五爷》故事取材于《三国志演义》:蜀汉时孔明南征至边疆(滇西一带) ,当地部落首领即卡拉王黑风五爷挡住去路 ,孔明派赵云、魏延率藤甲兵征战 ,将黑风五爷追得穷途末路 ,最后被藤甲兵火烧而死 ,孔明得胜班师 ,过江时被战死的孤魂野鬼(即阴兵)抓住船板 ,不让前进 ,孔明即令杀牛宰马祭奠双方亡魂 ,才终得解脱。
《黑风五爷》唱词节录如下
双手拆开封口印
从头至尾看分明。
上写拜上多拜上
拜上卡拉黑风王
(白) :哇呀呀 ,这孔明老儿 ,明明借山而行 ,下面还有恶毛细子 (探子) ,胆大路头多 ,胆小去躲藏 ,呀呀 , 孔明老儿 , 两国相争何为叫骂之理 , 莫非本大王罢休不成 ,兵来将挡 ,水来土淹 ,你有魏赵二将 ,本大王有屠岸齐成 ,这一次少不了一场厮杀。跟上点将台命斩下书人(信使)剧中人物:孔明(鬚生) ,赵云 (老生) 、魏延(净) 、黑风五爷(净) ,屠岸(二净) 、齐成(丑) 、下书人(信使)。虽然出演的人大多数是汉族,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出这样的剧目很显然是受过《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香通戏中有关孔明的剧目,是受到了《三国志演义》小说文化的影响。而这样的文化影响很有可能是由来自中原、江南各地的移民即从商者、从军者、逃难者等涌入带来的中原文化、许多神仙道化剧目的渗透有关。比如“傩歌傩舞”的典型特徵就是“佩戴面具”,但保山的香通戏却不佩戴面具 ,只画脸谱 ,这大概就是渗透了中原及江南的戏曲文化。此外,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唐代以后, 随着滇东汉族不断西迁, 又把诸葛亮和孟获的故事以及他们听到、看到的《三国志演义》的故事传到了大理、保山一带,从而使保山有了很多诸葛亮的传说。
诸葛堰的传说体现了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高度发达的文化含义
在诸葛堰的传说中,诸葛亮具有工程技术方面的杰出技能。他在保山的诸葛堰建造了兴建了保山南坝最大的蓄水工程——诸葛堰。他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疾苦,重视生产技术工作。当诸葛营旁的沙河夏秋河水泛滥,冬春河水乾涸时,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他组织军队与民工日夜奋战,任劳任怨,亲自设计施工的图纸,探明水情,领导并指挥了兴修诸葛堰水利工程。这表现了他在工程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能。其实诸葛亮诸葛亮在很多地方都兴修过水利工程面,展现了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的过人的才能,进一步地说明了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发达。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十分重视发展科学生产技术,以增加财富,养民裨国,加强了蜀汉的经济实力。首先,他在农业上提倡“务农殖穀,闭关休民”,“闭境勤农,育养民物”,注意“休士权农”,设立“督农”之官。为了解决长途运粮的困难,採取了分兵屯田的措施。在保山的农村,至今还有诸葛亮教老百姓用牛耕田,改变以前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说法。其次,他主张兴修农田水利。加强对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管理和保护。郦道元《水经注》:“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百二人主沪之,有堰官。”又据《成都府志》记载,诸葛亮在成都西北角,修筑一条长堤九里。从上述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在诸葛堰的传说中,诸葛亮修建诸葛堰就很能说明这个的问题。当然了,兴修水利不仅能造福百姓,发展经济,而且最重要的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诸葛亮的南征所需要的物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在保山民间有一种料丝灯,民间也叫孔明灯。其製作方法为“取药煎熬、抽、织丝之为灯”,明代即已扬名,是官场“以此进上”(《滇海虞衡志》)的宝物,明代诗人谢肇淛在《滇略》中则说:“永昌人善于製造料丝灯,其製法是以紫英石、赭石合饶磁等料,煅烧于烈火中,抽成细丝,织成片状,再彩绘图画,作为灯屏,故名之曰‘料丝灯’。”谢肇淛已将原料和製造方法都做了较详细的记载。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事物类·料丝》一文里,亦有基本相同的记载。这一宝物据说也是诸葛亮发明,至今在保山已失传,听人说在江苏某些到访还有。
诸葛堰传说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
诸葛堰传说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而其后期制定了对少数民族採取“攻城为辅,攻心为上”的和抚政策,又与该主张有关。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他平定南中,採取了“攻心”的办法,并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结果,“诸夷慕武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杨慎《滇载记》)。他还“为夷作图谱……以赐夷,夷甚重之。”(常璩《华阳国志》)。诸葛亮死后,西南少数民族“戎野祭祀”,对他表示深切怀念。直到今天,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甚至说有些习俗是诸葛亮的遗教,有些工程是诸葛亮所为。傣族民间传说诸葛亮南徵到澜沧江,惩处贪婪的汉官,废除苛政,送来谷种,教傣人开田插秧、打穀舂米。诸葛亮回师时,傣族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并盛讚:“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而诸葛亮临别时还摘下头上所戴帽子,留赠给傣人。在纳西族和僳僳族中,传说诸葛亮南徵到了维西地区,教百姓开闢水稻田。在保山,与诸葛亮有关的传说、掌故、地名很多,除上面提到的诸葛堰传说以外,还有诸葛营村前的旗台、诸葛营西北的营盘山、哀牢山上的诸葛井、高黎贡山的诸葛城、保山断脉、哑泉、火烧藤甲兵的盘蛇谷,并且在诸葛营和城内的太保山以及水寨霁虹桥都建有武侯祠等等。在这些传说里面,诸葛堰传说可谓最具有代表性,诸葛堰所在地诸葛营,受诸葛亮的影响颇深,有许多相关的民俗活动,比如“立庙祭祀”,“百姓巷祭,戎夷野祀”。最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山的农村,尚存有一种原始的傩戏———香通戏,当地俗称“跳神”,是专门为五郎神献贡祭祀的一种活动。那些被献祭的“神”,是诸葛亮南征时被降服的“蛮洞”、“蛮寨”之主,诸葛亮班师时他们便被封为“神”。
诸葛堰的传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诸葛堰的传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诸葛堰烟波浩淼的湖面,视觉上很美,甚至具有冲击力。依法宝山东麓之倾斜地势,外筑似半月形的大堤,能纳水又能防沙,既有海坝口,也有海口坝,放水有纂口和岔纂。每年重九后塞纂,则潴水成海,次年清明开小纂,小满开大纂,夏至以后海水尽泄,海底农田照样耕种。有26个村的近2.37万亩农田受益。在栽秧放水前半年,特别是春节期间聚此观赏山水,只见清洌的湖水在春风的拂弄下,泛着片片涟漪。因近年特彆强调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野鸭子的数量越来越多。它们成群结队在水上游玩嬉戏,逍遥自在。眼前的碧水蓝天、闲云野鹤,不禁令人心旷神怡。那望海楼上“海生雪浪数不尽鱼跃鸢飞,望出云峰有几多山明水秀”的楹联,更是给此情此景平添了雅兴。特别是到了傍晚,站在望海楼上,还能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
本来诸葛营水资源匮乏,故又名旱庄(后改为汉庄)。后来据说诸葛亮到了这里,考虑到了人畜的饮水问题,为民设计、修建了诸葛堰。而这一为民解忧的工程却在客观上体现了与环境谐调、共生的相互关係。不仅诸葛堰的规模、造型与其所在环境协调,而且诸葛堰的主题、内涵、象徵性也与环境一致。诸葛堰工程的发展还要求其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诸葛堰工程的兴修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也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物态存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