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心理学中,人们把冷淡这种中心性特质而影响一个人的良好印象的形成或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后果的现象,称为扑克脸效应。
这主要是由冷淡的态度使人的脸看上去像扑克牌中的人的脸那样呆板、冷淡,使人见后都感到心寒害怕,想远离这种窘境。因此,人们形象地称这一现象为扑克脸效应。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扑克脸效应
- 外文名:Poker face effect
- 相关学科:心理学
- 原因:错误的交际观
- 类别:社会现象
实例
这种扑克脸效应在学校中比较常见,平时所讲的“看脸色”即是。例如,有一个从来捞不到“ 5 分”的小学生,意外地得了个“ 5 分”,他高兴极了,接过老师递过来的作业本,情不自禁地作了个“鬼脸”,美滋滋地扭了两下屁股,才朝自己的座位走去,弄懂满堂欢笑。这时老师生气了,蹦着扑克脸喊道:“回来!得了个5分看你美的,连步都不会走了!重走!”小学生的一团高兴一下子被吓得九霄云外了。他哭丧着脸慢腾腾地很不情愿地走了回来。这时,老师又望着全班同学呆呆的脸,冷冷地说:“谁也不準向他学!”这种一见学生就呈现出一张扑克脸的教师还真不少。学生见到这样的脸,能高兴起来吗?能接近他们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为什幺还有那幺多的教师这样做呢?甚至我们学校的领导也是如此?
原因
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错误的交际观造成的。这种交际观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不可粗暴,不能靠“武力”镇服,但也不能过分亲近友好,相互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脸上不要有所表示,呈一种威严状,冷酷状,这样别人才摸不透自己的脾气,才不敢在自己面前逞能、显威、撒野和无礼,才会害怕自己,甚至听从自己。这种观点还认为与人过于接近、对于亲热,对方会失去恐惧感,自己会失去控制力,如果与对方距离太远,过于冷酷,对方又根本不会与人交往。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从不肯剥去这张冷冰冰硬梆梆的扑克脸,试图用这种扑克脸来对待对方,以维护自己的“威严”。
二是冷淡具有中心性特质的以点概面的作用。这是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印象形成原理时用实验证明了的。实验是这样的:阿希发给受试者一套描述对象个人特质的形容词。让受试者按第二套个性特质形容词来指出自己对该对象的印象。他向一部分受试者把对象描述为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务实、谨慎”。向另一部分受试者给以同样的描述,只不过其中的“热情”一词换成“冷淡”。按常理这七个形容词只换了一个应该对最后印象的形成影响不大,但事实上影响是很大的,发生了质的变化。诸如这类起到了以点概面作用的形容词,阿希称它为中心性特质词,此外就是边缘特质词,没有这种效应作用。可见,扑克脸(冷淡)在交往中就起到了这种以点概面的作用。
三是扑克脸的呆滞性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呆滞的扑克脸给人发出的信息是:“我不想再交往下去了,”“请走开,我没兴趣!”因此,人们一旦看到对方目光呆滞、脸色无光,一副扑克脸时,都会产生停滞交往的心理,而去寻找乐于与自己交往的人。因此,平时我们都要培养“热情待人”的品质,而提醒人们在接人待物上切忌冷淡二字。
上述可见,扑克脸效应的结果常常会给人留下一个冷酷无情、无法交往的坏印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无法进行下去,最终脱离群体,形成孤僻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