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谈》主要对清谈风尚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旨趣进行烛照;对清谈史上的诸多逸闻轶事也多有关注和介述。有一种醉于清玄的言说叫清谈。回眸魏晋南北朝时代,文人雅士都喜欢摇麈尾,发俊语,竞相清谈;由于风气所尚,全社会都沉淹于清谈浪潮中了。
基本介绍
- 书名:话说清谈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22096226
- 作者:王文斌
-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 页数:211页
- 开本:16
内容简介
《话说清谈》以清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谈文化现象的回眸,回顾了魏晋士大夫既灿烂又萎靡,既颓废又觉醒的精神风格。《话说清谈》通过对清谈风尚的梳理和考察,力图完成清谈文化在文化学意义上的认识描述。
图书目录
第一章清谈及其起源
清谈释义/4
从雅谈看清谈/7
从清议到清谈/9
党锢之祸成为清谈先声/17
纯嘴巴艺术的诞生/21
自然主义与清谈流变/23
第二章玄学与清谈
玄学的界说/32
玄学的建立/33
崇尚玄谈的玄学/35
名理与清谈/37
玄风下的清谈潮/39
正始玄学与清谈/45
竹林玄学与清谈/48
元康玄学与清谈/51
东晋玄学与清谈/55
玄学之学风与清谈/59
玄言与清谈之辨析/64
三玄与纯务虚之谈/65
第三章清谈名家素描
清谈名家概说/70
雅谈的话手/72
清议的专家/73
党议的侃家/74
武夫清谈家/75
作为清谈侃爷的当权者/76
至慎的“清谈狐狸”/77
清谈竞胜的侃爷/78
反对虚让的清谈家/80
经典名士/82
清谈家与清谈派/85
佛门清谈客/88
清谈一族的放旷表现/92
清谈大家的仪容/102
清谈名流的技艺/106
清谈侃爷的气质/108
第四章清谈的规制与仪轨
清谈的四大类规定内容/113
清谈的基本形式/116
聚会原则/117
诘难与口辩/118
清谈操作的技术标準/120
清谈的正规仪轨/122
正式清谈与非正式清谈/123
第五章清谈史上的逸闻轶事
扪虱而谈/127
从下座到上座/128
殷浩的清谈水平/129
王衍谈玄/130
晋永嘉之尚清谈/131
谢灵运爱好清谈清议/132
乐广善谈不善写/133
因清谈而被废/134
文书与客人/135
强作尔馨语/136
长幼清谈/136
以清谈招数拒退请託/137
自诩为“清谈第二”/138
王羲之与谢安打嘴仗/139
清谈的名对/139
哥哥把弟弟捧成名士/140
王惠清谈得官职/141
瓦官寺的一次清谈活动/141
多次理屈的北来和尚/142
支道林理屈而发火/143
羊孚的预言/143
释惠远笑而不答/144
谢氏家族清谈诗文/145
王修无言以对/145
习凿齿与孙绰斗嘴/146
乐广的清谈作风/147
言辞清婉的许询/147
桓温动怒/148
第六章清谈与政治
政治清谈学发微/151
治国治家的清谈/152
无君之论/153
浮华朋党与政治清谈/155
才性四本论/159
清谈名士与儒道思想/164
九品中正制与清谈/167
第七章清谈文化史面面观
清谈勃兴的时空结/173
浮华清谈派的悲剧/175
清谈弃世的人生观/178
反对清谈的声音/181
清谈误国论/185
刘劭的清谈理论/188
相辈与清谈/194
谈家与麈尾/194
清谈逻辑命题/197
清谈与文艺精神/198
清谈圈子里的饮茶之风/200
鬼怪清谈故事的编成/202
清谈的审美体验/203
清谈遗风/206
清谈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208
清谈释义/4
从雅谈看清谈/7
从清议到清谈/9
党锢之祸成为清谈先声/17
纯嘴巴艺术的诞生/21
自然主义与清谈流变/23
第二章玄学与清谈
玄学的界说/32
玄学的建立/33
崇尚玄谈的玄学/35
名理与清谈/37
玄风下的清谈潮/39
正始玄学与清谈/45
竹林玄学与清谈/48
元康玄学与清谈/51
东晋玄学与清谈/55
玄学之学风与清谈/59
玄言与清谈之辨析/64
三玄与纯务虚之谈/65
第三章清谈名家素描
清谈名家概说/70
雅谈的话手/72
清议的专家/73
党议的侃家/74
武夫清谈家/75
作为清谈侃爷的当权者/76
至慎的“清谈狐狸”/77
清谈竞胜的侃爷/78
反对虚让的清谈家/80
经典名士/82
清谈家与清谈派/85
佛门清谈客/88
清谈一族的放旷表现/92
清谈大家的仪容/102
清谈名流的技艺/106
清谈侃爷的气质/108
第四章清谈的规制与仪轨
清谈的四大类规定内容/113
清谈的基本形式/116
聚会原则/117
诘难与口辩/118
清谈操作的技术标準/120
清谈的正规仪轨/122
正式清谈与非正式清谈/123
第五章清谈史上的逸闻轶事
扪虱而谈/127
从下座到上座/128
殷浩的清谈水平/129
王衍谈玄/130
晋永嘉之尚清谈/131
谢灵运爱好清谈清议/132
乐广善谈不善写/133
因清谈而被废/134
文书与客人/135
强作尔馨语/136
长幼清谈/136
以清谈招数拒退请託/137
自诩为“清谈第二”/138
王羲之与谢安打嘴仗/139
清谈的名对/139
哥哥把弟弟捧成名士/140
王惠清谈得官职/141
瓦官寺的一次清谈活动/141
多次理屈的北来和尚/142
支道林理屈而发火/143
羊孚的预言/143
释惠远笑而不答/144
谢氏家族清谈诗文/145
王修无言以对/145
习凿齿与孙绰斗嘴/146
乐广的清谈作风/147
言辞清婉的许询/147
桓温动怒/148
第六章清谈与政治
政治清谈学发微/151
治国治家的清谈/152
无君之论/153
浮华朋党与政治清谈/155
才性四本论/159
清谈名士与儒道思想/164
九品中正制与清谈/167
第七章清谈文化史面面观
清谈勃兴的时空结/173
浮华清谈派的悲剧/175
清谈弃世的人生观/178
反对清谈的声音/181
清谈误国论/185
刘劭的清谈理论/188
相辈与清谈/194
谈家与麈尾/194
清谈逻辑命题/197
清谈与文艺精神/198
清谈圈子里的饮茶之风/200
鬼怪清谈故事的编成/202
清谈的审美体验/203
清谈遗风/206
清谈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208
序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谈是中古史上最值得关注和烛照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的清谈,乃与宗教、文艺、政治、学术、文化思潮等皆有关係。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向有高逸的表现,以及热衷于清谈的传统嗜癖。从对清谈文化的历史回眸中,我们可以见证魏晋士大夫文化既灿烂又萎靡,既颓废又觉醒的精神与风格。
作为魏晋文化的主要标誌之一,清谈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巨大变迁,又彰显着彼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趣味。清谈家为了表示自己是放旷、自由的人,就在表象的层面上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崇尚清谈、浮华任诞、不涉政治和脱俗高逸的作风。
晋人杨泉曾在《物理论》中对清谈批判道:“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的确,回眸那个迷醉神侃的特殊时代,包括“竹林七贤”在内的文人雅士,莫不喜欢摇麈尾,发俊语,竞相清谈;由于风气所尚,似乎全社会都沉淹于清谈浪潮中了。
忆往昔,那些清谈的古人虽是超逸务虚的,却并不否定生命感性,他们喜欢在诸如服药、饮酒、清谈的体验中对精神进行安顿,给心灵以慰藉,从而在感性存在的意识中实现对超感性的本体存在的体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清谈家都是寻找自我、张扬个性的人,其对传统生存方式的破坏及一切叛逆行为,正好表明他们是崇尚个人主义和追求人性解放的前卫派人士。
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显赫于一时的传统文化现象,魏晋清谈风尚曾经严重肢解了儒学之“体”与“用”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那些貌似很另类的魏晋名士,他们基本上抛弃了儒学对现实关怀的“用”,宁愿诡谲地徘徊在道德约束、伦理自觉与道家的隐逸、方术之间,最终仍不免对儒学“中庸”的社会内涵和人性内涵构成反叛,由此形成了类似于当今社会“小资式”的自娱自乐、自恋自怜的文化情结。
有人指出:承魏晋清谈遗风的《菜根谭》、《呻吟语》、《闲情偶寄》、《幽梦影》等,虽有修己之功用,却无治世之价值。我以为,这个看法是很客观且中正的。
梁啓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研究魏晋清谈风尚,不仅可以看出当时思想的趋势,还可以藉此看出当时社会的一般情形。
为清谈风气做史学文章,是我早就有的一个想法。对清谈风尚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旨趣进行观照和介述,必将有助于我们搞清一些中国思想史问题。
笔者在这本小书中,拟对中国清谈风尚做出考察和梳理,试图完成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认知描述。回眸玄思横溢的魏晋风流,重温那些唇齿间的玄妙经典,我愿给清谈留一个怀念的眼神……
作者
清谈是中古史上最值得关注和烛照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人的清谈,乃与宗教、文艺、政治、学术、文化思潮等皆有关係。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向有高逸的表现,以及热衷于清谈的传统嗜癖。从对清谈文化的历史回眸中,我们可以见证魏晋士大夫文化既灿烂又萎靡,既颓废又觉醒的精神与风格。
作为魏晋文化的主要标誌之一,清谈既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巨大变迁,又彰显着彼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趣味。清谈家为了表示自己是放旷、自由的人,就在表象的层面上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具体表现为崇尚清谈、浮华任诞、不涉政治和脱俗高逸的作风。
晋人杨泉曾在《物理论》中对清谈批判道:“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的确,回眸那个迷醉神侃的特殊时代,包括“竹林七贤”在内的文人雅士,莫不喜欢摇麈尾,发俊语,竞相清谈;由于风气所尚,似乎全社会都沉淹于清谈浪潮中了。
忆往昔,那些清谈的古人虽是超逸务虚的,却并不否定生命感性,他们喜欢在诸如服药、饮酒、清谈的体验中对精神进行安顿,给心灵以慰藉,从而在感性存在的意识中实现对超感性的本体存在的体认。从某种意义上说,清谈家都是寻找自我、张扬个性的人,其对传统生存方式的破坏及一切叛逆行为,正好表明他们是崇尚个人主义和追求人性解放的前卫派人士。
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显赫于一时的传统文化现象,魏晋清谈风尚曾经严重肢解了儒学之“体”与“用”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那些貌似很另类的魏晋名士,他们基本上抛弃了儒学对现实关怀的“用”,宁愿诡谲地徘徊在道德约束、伦理自觉与道家的隐逸、方术之间,最终仍不免对儒学“中庸”的社会内涵和人性内涵构成反叛,由此形成了类似于当今社会“小资式”的自娱自乐、自恋自怜的文化情结。
有人指出:承魏晋清谈遗风的《菜根谭》、《呻吟语》、《闲情偶寄》、《幽梦影》等,虽有修己之功用,却无治世之价值。我以为,这个看法是很客观且中正的。
梁啓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研究魏晋清谈风尚,不仅可以看出当时思想的趋势,还可以藉此看出当时社会的一般情形。
为清谈风气做史学文章,是我早就有的一个想法。对清谈风尚的历史成因与文化旨趣进行观照和介述,必将有助于我们搞清一些中国思想史问题。
笔者在这本小书中,拟对中国清谈风尚做出考察和梳理,试图完成一种文化学意义上的认知描述。回眸玄思横溢的魏晋风流,重温那些唇齿间的玄妙经典,我愿给清谈留一个怀念的眼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