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尤(汉语汉字)

(2020-06-12 06:24:35) 百科
尤(汉语汉字)

尤(汉语汉字)

基本信息

部首:尢,部外笔画:1,,

五笔输入法:DNV

五笔98:DNY

仓颉:IKU

郑码:GR

四角号码:430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C24

笔顺编号:1354

尤:中华姓氏,百家姓排列第十九位。朱秦“尤”许。

尤姓在北方有分布,黑龙江省附近。

也有部分尤姓人生活于福建省,在泉州市有分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尤
  • 外文名:you
  • 拼音:yóu
  • 注音:ㄧㄡˊ
  • 笔画数:4

基本解释

1、特异的,突出的:尤为。尤异。无耻之尤。
尤
2、更加,格外:尤其。(古义)
3、过失:效尤(学着别人做坏事)。
4、怨恨,归咎:怨天尤人。
5、姓。尤姓。
尤姓来源
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季载(文王第10子)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尤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寻根溯源 :尤姓来源有三:
1、沈姓改姓而来。据《梁溪漫录》所载,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姓者为避讳,去水为尤姓。
2、尤姓出自仇姓,尤、仇古音同,且皆为怨义。
3、出自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赫哲族尤可勒氏,汉姓为尤;今满、台湾土着、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始祖

沈思礼,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其女婿沈思礼避他的名讳,便把沈字三点水去掉,改为尤姓。福建省南安市南厅有尤(沈)思礼与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称“驸马墓”。
尤
繁衍播迁:
九〇七年,王审知被后梁封为闽王,尤姓始盛于世,闽立国近四十年,九四五年被后唐所灭。北宋之前的尤姓寥若晨星,宋真宗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却是不争史实。据《常州府志》所载,宋真宗天禧年间,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着,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尤带等均名载史册。南宋时都城为临安(今浙江杭州),由于仕宦等原因,浙江也成为尤姓大批涌入之地。五代至两宋,尤姓除继续繁衍于福建外,已开始播迁于福建周边省份。宋末,元兵大举南侵,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或仕宦,或逃难,于是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尤姓人落籍。而一些大胆的尤姓人则举家北上,因为当时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不会发生你来我往的拉锯战,相对稳定。宋末至元,尤姓在北方繁衍兴旺。明初,山西尤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郑和下西洋,表明中国造船水平的提高,时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长洲(今苏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如今,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上述五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六。
二。源于芈姓(mǐ),出自五代时期闽越国沈氏族人,属于因謚改姓为氏。
该支尤氏的主要来源,为沈氏族人避五代时期闽越王王审知的名讳而改为尤氏。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分水亭乡王堂村)。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随民变领袖王绪渡江南下,进入福建地区。“竹林兵变”后,奉长兄王潮为帅。
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陈岩上表其为泉州刺史。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王潮派王审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当时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观察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王潮病势,次兄王审邽辞位,由王审知继任,后加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
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加授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
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温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由此稳定了闽越地区局势,自成一方割据势力。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逝世,謚“忠懿”,葬于福州北郊,后移莲花山麓。
王审知在成为闽越王之后,当地一支沈氏族人为了避他名字中“审”字的音讳,便把“沈”字的“氵”和“宀”偏旁去掉,改为“尤”氏。另外,王审知的女婿沈思礼的后人也改姓为尤氏,原因相同。
这两支尤氏属同一渊源,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姓氏源流

尤姓出自沈姓,为五代时沈氏为避讳而改。据《梁溪漫录》载:五代时有王审知者,在福建闽国,称闽王。下诏避讳审字及与其同音的字。闽地“沈”与“审”同音,属讳字,沈姓遂奉诏去三点不旁,演化为尤字。故有“尤姓出自沈姓”之说。查王审知系唐代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唐朝末年,他跟从哥哥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全部占据了今福建一带。公元909年,他被封为闽王。当时,福建地方姓沈的人们都因避“审”音,故而改沈氏为尤氏。
尤(汉语汉字)
得姓始祖:晡季。据《梁溪漫录》记载,尤姓是从沈姓分出来的,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潜称闽王,闽人避讳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为尤姓。这幺说来,尤姓自然源出沈姓,其来源当然也跟沈姓一样,是黄帝的后裔。另据《元和姓纂》指出,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所以尤姓的最早发源地应是2000多年前的沈国(河南省汝南县东,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尤姓的始祖也当然是沈姓始祖晡季了。

尤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南)。辖境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等地。唐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按照南宋成书的《百家姓》记载,沈姓郡望有二:吴兴和汝南,而吴兴地处闽地,沈改尤后,吴兴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此说有严重错误:第一,吴兴在五代十国时期始终归属于钱氏之吴越国,从未归属闽国,不存在有沈姓人为避王审知音讳去水改尤的可能。第二,思礼公及其沈姓亲族源自近地汝南的光州固始,追随王氏民变军队南下入闽,并不由浙江吴兴迁徙而来,吴兴没有关于尤氏源流的历史遗蹟,亦无尤氏大宗祠,吴兴堂仅是沈氏宗祠,不能代做尤氏宗祠。自南宋版《百家姓》问世以来,讹传尤氏郡望吴兴郡进入各个姓氏源流专着误导世人,以致一些尤氏宗亲信以为真,甚至有人自称吴兴堂文简公尤袤的后裔,却不知晓尤袤之五世祖尤叔保本籍泉州晋江,宋真宗举家北迁常州无锡,该支尤氏属于常州无锡云松堂。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1年)置汝南郡。治上蔡(相当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今河南省平舆)。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河南省汝南县。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号
尤姓堂号有:“树德堂”、“志清堂”、“吴兴堂”、“归闲堂”、“鹤栖堂”、“遂初堂”等。
氏源沈姓;
望出吴兴。
——佚名撰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系承晡季;
源起汝南。
——佚名撰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尤姓的起源和源流。

详细解释

1、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
2、最优异。
尤,异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犹之古文,犬子也。
尤,怪也。——《小尔雅》
尤,异也。——《广雅》
夫有尤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注:“异也。”
而视之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服注:“甚也。”
然有知强弱之所尤。——《管子·侈靡》。注:“殊绝也。”
夫子,物之尤也。——《庄子》
又如:尤功(功绩最卓着。亦指功绩最卓着的人)。
3、惊异。
公饮之酒,厚酬之,赐及从者。司马亦如之。张丐尤之。——《左传》
1、过失,罪过。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小雅·四月》
又如:尤诟(过失和羞辱);尤违(过失;过错);尤累(过失)。
2、姓。尤姓。
尤其,更加。
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曆算。——《后汉书·张衡传》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人心惊扰之后,尤宜坐镇仓皇。――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尤甚;尤妙。

常用词语

尤其、怨天尤人、尤而效之、以儆效尤等。
尤(汉语汉字)
尤(汉语汉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寅集上】【尢字部】尤 ·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1
〔古文〕怣《唐韵》《集韵》羽求切《韵会》疑求切《正韵》于求切,𠀤音邮。《说文》尤,异也。从乙又声。《徐曰》乙欲出而见阂,则显其尤异者也。《司马相如·封禅文》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注》尤,异也。一曰甚也,过也。
又《广韵》怨也。《诗·鄘风》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左传·僖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又最也。《庄子·徐无鬼》夫子物之尤也。《注》言于人物之中称之为最。
又蚩尤,黄帝臣。帝与战于涿鹿,杀之。今画其形于旗上,名蚩尤旗。
又彗星亦名蚩尤旗。
又姑尤,齐东界二水名。《左传·昭二十年》聊摄以东,姑尤以西。
又姓。见《姓苑》。
又《集韵》通作邮。《诗·小雅》不知其邮。《前汉·成帝诏》以显其邮。
又叶戸恢切,音回。《诗·小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叶上梅。
又叶与之切,音怡。《诗·鄘风》大夫君子,无我有尤。叶下之。
又叶以诸切,音余。《道藏歌》日月粲华晖,如光照眞符。亿兆不同劫,千载莫之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