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ting,从耳从壬(ting,廷声)从悳(de)。
〈动〉
(1) 形声。本字从耳从悳,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听,形声。本字从旟,ሼ(tǐ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厅声。(本为“口厅”,讹传为听)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耳内的两个感觉性毛细胞的小区。例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听
- 外文名:hear,listen
- 今音:tīng
- 古音:去声、平声
- 近义词:闻
基本信息
今音:tīng。
古音:去声、平声。
近义词:闻。
听,ting,从耳从壬(ting,廷声)从悳(de)。
〈动〉
听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部首笔画部首:口
字型结构:左右
笔顺编号:2513312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撇,撇,横,竖
总笔画:7
五笔86:KRH 五笔98:KRH
仓颉:RHML
笔顺编号:2513312
四角号码:6202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42C
释义
1. 用耳朵接受声音:~力。~写。~觉。聆~。洗耳恭~。
2.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计从。
3. 任凭,随:~任(rèn)。~凭。~之任之。
4. 治理;判断:~讼(审理案件)。~政。
5. 量词,指镀锡薄板(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如:可口可乐。
6. 名词,去声,通假“厅”;十厅方过四墅,厅即是听的意思。
7. 在一些方言里等同于用鼻子辨彆气味的“闻”,比如唐山地区。
字义分类
分为动词、名词和量词三类。
动词
1. (形声。本房顶上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採用或任用);听纳(听从採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名词
1. 耳朵[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通假“厅”,去声;如十厅方过四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7. 麻将术语,当你将你手中的牌都凑成了有用的牌,只需再加上第十四张便可和牌,你就可以进入听牌的阶段。
量词
如:一听香菸;一听奶粉;听装
歌曲
张杰 《听》
常用词语
1. 听斑 tīng bān

[macula acustica] 耳内的两个感觉性毛细胞的小区,位于 ⑴球囊内;⑵椭圆囊内,它们被其上有碳酸钙结晶或结石的胶状物覆盖,与平衡感觉有关。
2. 听便 tīng biàn
[as one pleases] 听凭自便
去留听便
3. 听不懂 tīng bù dǒng
[unversed] 显示无知、不熟习的
听不懂这位社会科学家的行话。
4. 听不清 tīng bù qīng
[can’t hear well;can’t catch] 不能清楚地听见
我听不清你的话。
5. 听差 tīng chāi
[servant;office attendant;manservant] 旧指在机关或富人家里做杂活的男僕。
6. 听窗 tīng chuāng
[overhear outside bridal chamber] 听房
7. 听从 tīng cóng
[obey;listen to;accept;heed;comply with] 接受并服从
听从他的劝告。
8. 听错 tīng cuò
[mishear] 没听对
9. 听懂 tīng dǒng
⑴ [understand]∶听明白——用法广泛,从感觉上的物质行为或很偶然的考虑,直至对内在的本质,基本理论或重要意义的完全而深刻的认识。
吵闹妨碍我听懂电话接线员的话。
⑵ [take]∶领会
他的听众不易听懂他的意思。
10. 听断 tīng duàn
[hear and decide;preside at lawsuit and give judgment]听取陈述而作裁断。也指听讼狱而加以裁决。
11. 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ù wén
[hear but pay no attention;turn a deaf ear to;listen but not hear]看上去在听,实际上没听见。形容心不在焉,神不专注。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学》
12. 听话 tīng huà
[obedient;tractable] 听从上级或长辈的话;愿意服从
听话的孩子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宜引切《集韵》拟引切,音齗。《说文》笑貌。《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亾是公听然而笑。《杨愼曰》听,古哂字。
又《广韵》口大貌。《集韵》大口谓之听。
又《广韵》牛谨切《集韵》语近切,音。亦笑貌。
又《集韵》口谨切,音赾。
又鱼斤切,音。
又逆乙切,音聉。义同。
又鱼其切,音疑。听嗞,口开貌。
又鱼衣切,音沂。与同。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为听字省文。
又《广韵》口大貌。《集韵》大口谓之听。
又《广韵》牛谨切《集韵》语近切,音。亦笑貌。
又《集韵》口谨切,音赾。
又鱼斤切,音。
又逆乙切,音聉。义同。
又鱼其切,音疑。听嗞,口开貌。
又鱼衣切,音沂。与同。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为听字省文。
(听)〔古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定切,音侹。《说文》聆也。《释名》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书·太甲》听德惟聪。《仪礼·士昏礼》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
又《广韵》待也。
又受也。《左传·成十一年》郑伯如晋听成。《注》听,犹受也。
又从也。《易·艮卦》不拯其随未退听也。《疏》听,从也。《左传·昭二十六年》姑慈妇听。
又断也。《礼·王制》司寇正明辟,以听狱讼。《周礼·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前汉·法志》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又任也。《前汉·景帝纪》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又也。《战国策》请为王听东方之处。《注》听,侦之。
又《唐韵》他丁切《集韵》《韵会》汤丁切《正韵》他经切,音。《集韵》聆也,听受也。中庭曰听事,言受事察讼于是。俗作。毛氏曰:汉晋皆作听,六朝以来始加厂。
又《韵补》叶傥阳切,音堂。《苏辙·读道藏诗》昔者惠子死,庄子笑自伤。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
又《广韵》待也。
又受也。《左传·成十一年》郑伯如晋听成。《注》听,犹受也。
又从也。《易·艮卦》不拯其随未退听也。《疏》听,从也。《左传·昭二十六年》姑慈妇听。
又断也。《礼·王制》司寇正明辟,以听狱讼。《周礼·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前汉·法志》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又任也。《前汉·景帝纪》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又也。《战国策》请为王听东方之处。《注》听,侦之。
又《唐韵》他丁切《集韵》《韵会》汤丁切《正韵》他经切,音。《集韵》聆也,听受也。中庭曰听事,言受事察讼于是。俗作。毛氏曰:汉晋皆作听,六朝以来始加厂。
又《韵补》叶傥阳切,音堂。《苏辙·读道藏诗》昔者惠子死,庄子笑自伤。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