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知的宝玑4分钟陀飞轮一共有7枚。除了前文提过的No.1188(公元1808年出售给西班牙亲王)外,还有也是1808年售出的No.1297搭载Robin式擒纵,1815年搭载恆力擒纵(Echappement a force constante)的No.2483,以及1823年售出的搭载Peto crosss—detent擒纵的No.2555,另外还有两枚都是搭载自己发明的擒纵,其中No.2483出售的日期未曾有记录,
宝玑的陀飞轮原理与技术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变化,直到1920年代,德国的Albert Helwing (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技术部门主任)发明“浮动陀飞轮”(flying tourbillon,或称为“飞行陀飞轮”),它是一种没有支架(bridge)陀飞轮,为的是让陀飞轮儘可能地扁一些(as flat as possible).这一种自由立式框架(free-standing cage)是Albert Helwing发明的目的。
Albert Helwing回忆他的发明时说:框架的重量仅700mg,没有人相信它足够有力。因此我在框架的一侧也系了一条,重量是250mg。这样,在通往Deutsche Uhrmacheerschule的入口厅展示箱内,我悬挂了这个浮动陀飞轮装置,这一挂就是4个星期,所有的批评言论通通沉寂下来······
3、第三代神奇陀飞轮表(即第三种结构—Mystery Tourbillon)则由东方的钟表大师—中国人矫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的“天仪轩”首创发明并且亲手製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飞行陀飞轮表一样都取消了“飞轮固定支架”,而且奇蹟般地把“飞轮旋转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此构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这个全新的结构中还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飞轮表中必须随飞轮一起旋转的“摆轮夹板”改变为不随飞轮一起转动,首次大大减轻了飞轮重量达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摆轮的直径以增强计时的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动感艺术表现的水平。在飞轮表製造历史中,矫大羽首次选用蓝宝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属製造的“摆轮夹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属于“飞轮旋转框架”中的。由于此表运转时显得更加神秘莫测,故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矫氏神奇陀飞轮”(Kiu’s Mystery Tourbillon)和“中国陀飞轮”(Chinese Tourbillon)。
中华陀飞轮
北京手錶厂成立于1958年,有近50年机械手錶生产的历史和经验,在中国手錶工业有着巨大影响的“统一”机心就出自北表。北表自1995年起,在既无样机、又无图纸参考的条件下,研製具有完全智慧财产权的陀飞轮手錶。1996年做出首批3只样机,称为第一代陀飞轮手錶,其中的TOURBILLON CHINA NO.1是中国大陆第一只陀飞轮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