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誌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冷食节
- 别称:寒食节
- 节日起源:纪念晋文公重耳之忠臣介子推所设
- 节日活动:禁菸火、食冷食
节日名称
“冷食节”,即“寒食节”。
时间
在夏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后代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鞦韆、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冷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节日起源
相传为纪念晋文公重耳之忠臣介子推所设。
人物事件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準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饑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史籍记载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历史评价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誌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 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誌》、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其他说法
冷食节,是 山西 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冷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冷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 清明节前两天过冷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冷食节,前二天为小冷食。
冷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于是古人便以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冷食节,用以纪念年龄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回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身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躲山里。文公手下纵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冷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尽火冷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冷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回晋以后,由于与年龄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冷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期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冷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冷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冷食节禁火冷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冷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麵、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乾后用土炒黄)作为冷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将五穀杂粮炒熟,拌以各类乾果脯,磨成面)。
冷食节,民俗要蒸冷燕庆祝,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叫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冷食节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年龄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冷食,以冷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玉成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冷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菸、祭祖、冷食、插柳、踏青、蹴鞠、鞦韆、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冷食节)。
节日习俗
大致上有:禁菸火、食冷食;拜扫祭祖;插柳;踏青
冷食节诗歌
《和子由冷食》 苏轼
冷食今年仲春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冷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冷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进五侯家。
《途中冷食》 宋之问
马上逢冷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看,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昼夜柳条新。
《冷食上冢》杨万里
逕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东风又,新阡往岁无。梨花自冷食,进节只愁余。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冷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山河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回无所,冷食年年怆客心。
《冷食》 孟云卿
仲春江南花满枝,他乡冷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冷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进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