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寒食(宋代王禹偁诗作)

(2020-02-04 21:22:01) 百科

寒食(宋代王禹偁诗作)

《寒食》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风物诗,写的是寒食的节俗和自然人文风光,诗中流露出思念京都汴梁之情,亦描绘了商州的风士人情,反映了作者在无奈的清闲中自得其乐的情绪。此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番过寒食节的时间、地点及当地的风光;颔联两句写了山乡的风情;颈联两句写了山乡的景色;尾联两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这首诗语言浅切,层次清楚,叙述从容连贯,没有突兀惊人的意象,也没有跳蕩的表现,色彩鲜明但并不浓腻。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寒食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 作者:王禹偁
  • 作品出处:《四部丛刊》本《小畜集》

作品原文

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鞦韆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菸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依风俗,这天禁止烧火。只吃冷食,也就是第六句所说的“禁菸”。
②“今年”句:今年只能在商州过个冷清的寒食节、不能目睹京都汴梁寒食节的热闹景象了。商山:即商州,今陕西商县。
③可怜:可爱。
④稚子:小孩子。就:走近。拈(niān)蛱(jiá)蝶:捉蝴蝶。
⑤系:悬挂。
⑥郊原:郊外的原野。
⑦巷陌:大街小巷。乍:刚刚。
⑧副使:即团练副使,宋朝安插降职官员的一种闲职。作者便是被贬到商州当团练副使。惆怅:伤感,失意。
⑨撰碑钱:替别人写碑记、墓志铭等得到的酬劳,俗称“润笔”。

白话译文

我今年只能在商州山乡过寒食节了,但是山中的风光景物也一样可爱。
小孩子慢慢地凑近了花朵拈取蝴蝶,山中的人家在大树上挂起了鞦韆。
郊外原野刚下过雨呈现出一派翠绿,春阴中大街小巷刚刚开始禁菸火。
担任副使这样的闲官没什幺可不满,为人写碑铭所得正可充当买酒钱。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抗疏直言为徐铉辩诬,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这首诗作于淳化三年(992年)寒食节,这是他贬官商州后过的第一个寒食节,恰逢佳节,诗人虽思念京城汴京,但亦爱上了商州山里的风土人情。作此诗表达不以迁谪为意、寄情山水的旷达胸怀,亦表露出不便直言的抑郁之情。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寒食》是一首朴素明快的诗,实实在在有点白居易的风格。这首诗如一幅风俗画,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欣欣的喜悦和淡淡的忧烦。
这首诗的首联两句点明了诗人此番过寒食节的时间、地点及当地的风光。“今年寒食在商山”,也就是说去年寒食在宋都汴梁,透露出人事变易,今非昔比的感慨。他从繁华的京都贬到这荒僻的山城,从清高的京官降为闲员团练副使,这个落差很大,生活和感情上难免有无可奈何的苦闷,所以在他这时期的诗作中牢骚、思归之句,触目皆是。以前他对宫廷生活的奢侈靡费十分不满,此时他甚至认为官吏是老百姓的蠹虫,他虽然做了官,却又羞于做官。他守正不屈,宠辱不惊,又出身农家,能随遇而安,因而并不为遭贬懊悔。对句“山里风光亦可怜”抒写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看到商州百姓欢度寒食的情景,觉得山里的风光也是很可爱的。句中用一“亦”字,是与诗人在都城汴梁过寒食的情景相互比较而言的。“亦”字隐隐流露出诗人对汴梁的怀恋和对此番遭贬的愤懑,同时也是他对山乡优美景色的认同与迷恋。这里虽没有汴梁的喧闹繁荣,但汴梁却也没有这里的清爽宁静,他孤独凄凉的心境正与这清爽宁静的山乡相融合。他留连山水,寄情诗酒,以使抑郁的心情得以解脱,一时也能乐以忘忧。
颔联、颈联四句是对“山里风光亦可怜”的具体描绘,四句诗分远近两组四个画面,稚子捕蝶,人家鞦韆,郊原绿色,巷陌春阴,无一不切山中及寒食节令,远近高下,层次分明,清新可爱,宁谧恬静,颇能道出山居之趣,表现出一派恬淡清幽的气氛。
颔联两句写了山乡的风情。稚子拈蝶的画面,可以想像孩子当时的动作与心情:轻手轻脚、慢慢靠近,担心害怕,唯恐蝴蝶飞去,捉住了快乐,捉不住也快乐,一个“拈”字,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孩子的稚气和可爱神态,这句诗中充满童趣。不过,寒食时节中国北方尚是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并无野花与蝴蝶,诗人如此写,融注了自己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表明他对山乡生活的熟稔。打鞦韆是中国广大农民冬季的娱乐方式,冬闲无事,农民无以为乐,就在两树之间各系一条绳子,中间绑以踏板,就成了鞦韆,儿童和成年人乐此不疲。鞦韆春秋时代就有,至今犹存,可见农民之喜爱。“就花”与“依树”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极真实、传神,情趣横生。这两句犹如一幅生动淡雅的山乡风情画。
颈联两句写了山乡的景色。是时也,草木争春,勃发新绿,在一片嫩绿的郊外原野,又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涤,更是一尘不染,绿得鲜亮照人。城里的街道,路旁绿荫点染,春意袭人。这一天又全城禁火,无烟雾缭绕,空气更加清新明净,整个环境纯洁新妍,令人赏心悦目。所写的景色,与作者当时闲适的心境水乳交融,在淡泊中透出悠然之趣,在写风光节俗之间,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嚮往和身在乡村的悠闲惬意。
尾联两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表面上是写节日痛饮,骨子里却隐含着深深的郁愤。虽然商州的风土人情给人以好感,但由于这春日的阴郁,不由得使人想起自己的不得志。诗人劝慰自己不要因为当团练副使惆怅,说明他正满腹惆怅。这种惆怅一来自闲,二来自贫。团练副使确实是个闲官,无事可乾,他这时期写的诗多处写到“闲”字,如《闲居》:“何必问生涯,幽闲度岁华。”《日长简仲鹹》:“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五更睡》:“如将闲比贵,此味敌公卿。”闲得百无聊赖,就产生惆怅。为了排解这种惆怅,就借酒浇愁。最后一句反衬了他的贫。团练副使为从八品,俸禄自然菲薄,饮酒常常付不起酒钱,幸好,所得“润笔”可供酒资,要用“润笔”支付酒钱,说明贫。他的《次韵和仲鹹对雪散吟三十韵》中自注云“副使俸惟茶一包”;《御书钱》中说“谪官无俸突无烟”,《寄献僕射相公》中说“谪官无俸不胜贫”,都表现了当日生活的窘迫,正可与此诗相对应。但他贫而不堕其志,一次皇帝令京兆府(长安,今西安)赐予酒钱,他竟让而不受。后两句表露了他无以名状的哀愁与无法排解的惆怅,以旷语作结,实是发泄自己官冷俸微的牢骚。
这首诗浸透着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与宋初诗坛上的浮华诗风大相逕庭。王禹偁是反对浮华诗风的诗人,师法和推崇杜甫、白居易,他的诗有杜诗的关注现实,又有白诗的妇孺能解,这首诗可见一斑。诗中描写了清新的自然景观,也表露了浓重的惆怅心情,这种惆怅是对景难排的。

名家点评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宋诗三百首辞典》:王禹偁诗宗白居易,他自称谪居商州时“多看白公诗”。这首诗风格逼肖白诗,平易自然,无一句用典,但情与景深相契合,深婉纡徐,曲折地道出了複杂的情感。
原解放军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杨才子《古今七律观止》:因贬官而作。平易自然,不用一典,情景契合,深婉纡余。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因晚年贬居黄州,故人称“王黄州”。家境贫寒,累代务农。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历任成武主簿、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大理寺等职,因刚直敢谏,三遭贬谪。在文学上他反对晚唐五代以来华靡颓唐的文风,主张改革。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则学习杜甫、白居易。风格简淡洗鍊,平易有味。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