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的体长为50-90厘米,尾长30-60厘米,体重5-10千克,最大的超过15公斤,雌兽体形比雄兽略小。身体背部的毛色多种多样,但典型的毛色是赤褐色,不过也稍有差异,赤色毛较多的,俗称为火狐,灰黄色毛较多的,俗称为草狐。头部一般为灰棕色,耳朵的背面为黑色或黑棕色,唇部、下颏至前胸部为暗白色,体侧略带黄色,腹部为白色或黄色,四肢的颜色比背部略深,外侧具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纹,尾毛蓬鬆,尾尖为白色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赤狐-100
- 拉丁学名:Vulpes vulpes linnaeuus
- 别称:狐狸、草狐、红狐
- 二名法:Vulpes vulpes linnaeuu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哺乳纲
- 目:食肉目
- 科:犬科
- 属:狐属
- 种:赤狐
- 分布区域:欧洲、亚洲、北美洲、澳洲
基本信息
原产地 | 中国 | 省 | 吉林 | 国家 | 中国 |
来源地 | 吉林蛟河 | ||||
标记信息 | |||||
资源类型 | 地方 | ||||
功能特性 | 高繁殖力; 优质; 耐高寒; 抗病虫 | ||||
主要用途 | 毛皮; 研究教学 | ||||
气候带 | 温带 | ||||
基本特徵特性描述信息 | |||||
生活习性 | 笼养 | 繁殖周期 | 季节性1次发情动物,1年只繁殖1 | ||
性成熟期 | 9-11月龄 | 生命周期 | 10~14年 | ||
形态特徵 | 吻尖而长,耳较大直立,四肢强健,体躯修长,尾长而粗圆,尾尖为白色。具有尾下腺。 1、被毛为棕黄色。 2、体重8.1kg以上; 3、胎产仔10只及以上; 4、发情期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 | ||||
具体用途 | 毛皮 |
海拔:110米-200米
经度:东经121°~131°
纬度:北纬41°~46°
年平均温度:5.1℃
年平均温度:5.1℃
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
极端均高温:40.6℃
极端均高温:40.6℃
极端均低温:-30.5℃
年平均湿度:57%~74%
保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年平均湿度:57%~74%
保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单位编号:1322C0001
保存资源类型:精子
保存资源类型:精子
保存方式:保护场
实物状态:正常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智慧财产权性交易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
实物状态:正常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智慧财产权性交易共享、资源纯交易性共享
获取途经:现场获取; 其他
外貌特徵
赤狐的体长为50-90厘米,尾长30-60厘米,体重5-10千克,最大的超过15公斤,雌兽体形比雄兽略小。身体背部的毛色多种多样,但典型的毛色是赤褐色,不过也稍有差异,赤色毛较多的,俗称为火狐,灰黄色毛较多的,俗称为草狐。头部一般为灰棕色,耳朵的背面为黑色或黑棕色,唇部、下颏至前胸部为暗白色,体侧略带黄色,腹部为白色或黄色,四肢的颜色比背部略深,外侧具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纹,尾毛蓬鬆,尾尖为白色。
产区和分布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还被引入到澳大利亚等地,栖息于森林、灌丛、草原、荒漠、丘陵、山地、苔原等多种环境中,有时也生存于城市近郊。
生物学特性
赤狐栖息于各种生境,居于土洞、树洞、石隙或其他动物废弃的旧洞穴内。多疑,行动敏捷,听觉灵敏。夜间活动,天亮回洞抱尾而卧。如果隐蔽条件较好,白天也在洞穴附近活动。捕食各种鼠类、野禽、鸟卵、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也吃浆果、鼬科动物等,偶尔盗食家禽。每年1~2月交配,雄狐为争雌狐而有激烈的争斗。怀孕期约2个月,雄雌共同抚育幼仔,秋后幼仔即能独立生活。赤狐喜欢居住在土穴、树洞或岩石缝中,有时也占据兔动物的巢穴,冬季洞口有水气冒出,并有明显的结霜,以及散乱的足迹,尿迹和粪便等,夏季洞口周围有挖出的新土,上面有明显的足迹,还有非常浓烈的狐臊气味。但它的住处常不固定,而且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间外,一般都是独自栖息。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长长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时白天也会出来寻找食物。它的腿脚虽然较短,爪子却很锐利,跑得也很快,追击猎物时速度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树。
生产性能
赤狐的皮用于制裘,亦做皮帽、衣领和装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