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新型功能複合材料製备新技术

(2020-01-18 12:50:29) 百科
新型功能複合材料製备新技术

新型功能複合材料製备新技术

本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功能複合材料与新产品的製备方法、功能複合新材料的界面和最佳化设计、功能複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电学和电子功能複合材料、光学功能複合材料、热学功能複合材料、磁功能複合材料新产品与新工艺等内容,该书既有国内外成果的总结,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提炼,叙述简洁,切合实际。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複合材料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複合材料与新产品科研、生产、套用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阅读。

基本介绍

  • 书名:新型功能複合材料製备新技术
  • ISBN:7122091082, 9787122091086 
  • 页数:464页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版次:1
  • 尺寸:25.8 x 18.4 x 2 cm
  • 重量:739 g
  • 语言:简体中文
  • asin:B00498BF76

内容简介

《新型功能複合材料製备新技术》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功能複合材料与新产品的製备方法、功能複合新材料的界面和最佳化设计、功能複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电学和电子功能複合材料、光学功能複合材料、热学功能複合材料、磁功能複合材料新产品与新工艺等内容,该书既有国内外成果的总结,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提炼,叙述简洁,切合实际。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複合材料的发展1
二、功能複合材料种类特徵3
三、功能複合效应4
四、功能複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係5
第二节 複合材料的複合理论7
一、複合材料增强机制7
二、複合材料的複合法则——混合定律9
第三节 功能複合材料製造方法11
一、製造方法11
二、新的製备工艺11
三、新的製备技术11
第四节 功能特性的评价12
第五节 功能複合材料套用与创新12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功能複合材料的界面和最佳化设计15
第一节 概述15
一、表面与界面概述15
二、表面与界面的理论研究16
三、複合材料界面强度原位测试技术16
第二节 功能複合材料的界面17
一、聚合物基複合材料的界面17
二、金属基複合材料的界面26
三、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界面28
第三节 複合材料界面的改善30
一、功能複合材料的界面改善方法30
二、材料设计的发展31
三、树脂基複合材料的界面设计32
四、树脂基複合材料的界面工程33
第四节 複合材料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34
一、巨观表征方法34
二、界面形态的表征34
三、界面层结构的表征35
四、界面残余应力的表征35
五、树脂基複合材料的界面表征35
第五节 複合材料力学和结构设计基础38
一、複合材料力学38
二、複合材料的单层设计38
第六节 複合材料基体(matrix)材料48
一、聚合物48
二、金属50
三、陶瓷53
四、碳(石墨)54
第七节 功能複合材料基础理论设计55
一、基础理论设计55
二、设计原则56
三、结构设计与表征技术56
四、设计方法58
第八节 功能複合材料的低成本技术与设计59
一、概述59
二、功能複合材料低成本分析60
三、功能複合材料低成本的技术66
四、降低成本的策略68
五、功能複合材料的性能设计及製造一体化79
六、功能複合材料的设计与计算83
七、CATIAV5複合材料设计举例89
八、功能陶瓷複合材料製备工艺设计举例92
第九节 功能複合材料的CAE虚拟技术设计94
一、概述94
二、功能複合材料关键技术设计94
三、功能複合材料数据技术与体系95
四、功能複合材料CAE技术设计套用案例98
参考文献99
第三章 功能複合材料的製备方法101
第一节 概述101
一、功能複合材料製备基础101
二、碳纤维複合材料102
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105
四、PP/CaCO3複合材料製备技术106
第二节 功能複合材料的製备工艺与方法107
一、聚合物基複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107
二、金属基複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112
三、陶瓷基複合材料加工技术112
四、水泥基複合材料加工技术113
五、碳?碳複合材料的成型加工技术114
第三节 碳纤维增强碳複合材料製备工艺114
一、概述114
二、碳?碳複合材料分类、工艺114
三、碳?碳複合材料力学性能115
第四节 聚丙烯腈(PAN)基活性碳纤维生产工艺118
一、概述118
二、开发生产工艺现状118
三、工艺製备方法118
四、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120
五、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套用123
第五节 低成本製造增强複合材料的LCM工艺技术及SCRIMP工艺123
一、LCM工艺技术123
二、SCRIMPTM成型工艺124
第六节 纤维增强热塑性片材(GMT)的工艺技术与套用126
一、概述126
二、GMT片材的性能和特点126
三、GMT的生产工艺技术127
第七节 透明导电薄膜的製备方法现状及套用128
一、概述128
二、透明导电膜的性能129
三、透明导电膜的种类130
四、TCO薄膜製备工艺130
五、透明导电薄膜及套用131
第八节 炭黑?环氧树脂导电複合材料製备方法132
一、概述132
二、製备方法132
三、製备分析132
第九节 颗粒增强金属基原位複合材料的製备技术135
一、概述135
二、原位合成方法136
三、非平衡态工艺在原位合成中的套用138
四、原位合成工艺139
五、颗粒增强金属基複合材料140
第十节 SiC/G与Cf/SiC複合材料喷嘴成型工艺141
一、概述141
二、SiC和Cf/SiC複合材料基体的选择141
三、SiC和Cf/SiC成型工艺145
四、製备结果与测试147
第十一节 多功能性聚苯胺/聚合物纳米複合材料的製备及套用150
一、概述150
二、聚苯胺/聚合物纳米複合材料製备方法150
三、聚苯胺/聚合物纳米複合材料的套用152
第十二节 聚合物/石墨导电纳米複合材料製备方法154
一、概述154
二、硷金属插层聚合法155
三、膨胀石墨原位聚合法156
四、膨胀石墨共混複合法157
参考文献159
第四章 功能複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161
第一节 複合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概述161
一、複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161
二、複合材料表面技术163
第二节 表面处理的意义及一般原则163
一、极性相似原则164
二、界面酸硷匹配原则165
三、为界面形成化学键力提供可能与条件原则165
四、引入可塑界面层原则165
第三节 表面处理方法、原理及评价165
一、碳纤维表面处理改性166
二、有机纤维表面处理改性174
三、玻璃纤维表面改性175
四、粉粒增强材料(填料)的表面改性185
第四节 表面改性与界面粘接强度186
一、粘接界面的作用力与粘接强度186
二、影响界面粘接强度的因素187
三、表面改性效果的表征188
第五节 纳米聚合物表面包覆处理改性194
一、基本概念194
二、溶胶?凝胶法反应进行表面包覆194
三、异质絮凝法表面包覆195
第六节 纳米聚合物包裹法(polymercoatings)表面包覆198
一、表面包覆改性方法199
二、聚合物表面包覆设计和套用199
第七节 机械?化学反应表面改性200
一、概述200
二、表面改性基本原理201
三、表面改性方法的套用201
四、铝合金表面改性技术203
第八节 纳米複合胶囊化改性205
参考文献205
第五章 电学和电子功能複合材料207
第一节 概述207
第二节 电接触複合材料207
一、概述207
二、滑动电接触複合材料208
三、开关电接触複合材料208
四、国内外电接触複合材料及产品208
五、环保型电接触材料及其複合套用212
第三节 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214
一、概述214
二、複合型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215
三、本徵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232
四、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形态、结构与性能239
五、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的製备方法241
六、影响导电性能的主要因素243
七、导电高分子複合材料的特殊效应246
八、聚合物基导电複合材料的套用248
第四节 无机非金属基导电複合材料253
一、陶瓷基导电複合材料及其套用253
二、水泥基导电複合材料264
第五节 金属基导电複合材料267
一、金属基导电複合材料268
二、镁合金原料及其製备技术与套用272
三、层状金属複合功能材料273
第六节 压电複合材料274
一、聚合物压电功能複合材料274
二、水泥基压电複合材料279
三、压电複合材料力学量感测器的感测机理及其套用280
四、压电複合材料及其套用282
第七节 超导複合材料284
一、概述284
二、金属和铜複合超导体284
三、导电複合材料重要的特点284
四、其他类型导电複合材料285
五、超导複合材料套用286
第八节 新型导电材料及其套用286
一、绝缘体导电286
二、用塑胶元件代替积体电路286
三、金属性导电塑胶287
四、导电性能良好的新型塑胶287
五、塑胶能导电太阳能288
六、纳米级金属粒子的导电性纤维288
七、导电性高分子和试製的导电托盘289
八、KANEKA开发出新的绝缘导热性树脂291
九、防辐射导电材料KC?888292
十、共轭导电聚合物的特性及套用292
参考文献296
第六章 光学功能複合材料297
第一节 概述297
第二节 红外隐身複合材料297
一、红外隐身技术297
二、多功能隐身材料用途298
三、新型隐身材料298
四、几种複合隐身材料300
第三节 导光和透光複合材料301
一、概述301
二、透光原理302
三、複合材料透光性设计分析304
四、透明玻璃钢性能特点305
五、透光複合材料的套用306
第四节 塑胶光纤传光原理307
一、概述307
二、子午线在阶跃型POF中的传输307
三、子午线在阶跃型光纤中的几何行程和反射次数308
四、斜光线在阶跃型折射率POF中的传输308
五、光在渐变型折射率分布POF中的传输308
六、侧面发光POF的传光原理309
七、萤光POF的传光原理309
第五节 光传导複合材料310
一、光导纤维310
二、石英光纤314
三、聚合物光纤315
四、功能光纤317
第六节 发光複合材料319
一、无机发光複合材料320
二、有机发光複合材料320
三、有机?无机複合发光材料321
四、稀土发光複合材料及套用323
第七节 光致变色複合材料324
一、光致变色机理324
二、光色玻璃326
三、光致变色材料的套用327
第八节 感光複合材料327
一、感光性树脂328
二、光致抗蚀剂的作用及分类328
三、光致抗蚀剂的性能329
四、光增感331
五、光交联型光致抗蚀剂(不溶)331
六、光分解型光致抗蚀剂333
七、光刻技术套用与发展334
第九节 其他光功能複合材料335
一、选择滤光功能複合材料335
二、光电转换功能複合材料335
三、光记录複合材料335
四、非线性光学複合材料336
五、光降解高分子複合材料337
参考文献342
第七章 热学功能複合材料344
第一节 概述344
第二节 绝热複合材料344
一、概述344
二、複合绝热材料製备工艺347
三、交联聚乙烯绝热複合材料349
四、常用的製品複合绝热材料350
第三节 热强性和耐磨性複合材料351
第四节 热适应複合材料353
一、概述353
二、複合材料的导热特性353
三、可控热膨胀係数複合材料357
四、特殊热膨胀性能複合材料365
第五节 烧蚀防热複合材料365
一、概述365
二、树脂基防热複合材料369
三、碳/碳防热複合材料373
四、陶瓷基防热複合材料376
五、碳/碳複合材料(C/C)製备技术与套用377
第六节 阻燃複合材料389
一、概述389
二、材料阻燃性能评价389
三、阻燃方法与阻燃机理390
四、阻燃複合材料技术的发展394
五、耐高温阻燃耐烧蚀增强纤维/布预浸料、梯度功能胶及其预浸料395
六、高温、阻燃複合材料基体树脂396
七、阻燃剂与阻燃橡胶397
八、有机高分子难燃化及难燃性高分子複合材料400
参考文献410
第八章 磁功能複合材料411
第一节 概述411
第二节 磁性複合材料分类方法与性能412
一、磁性複合材料组分的属性分类412
二、磁性複合材料成分组合分类414
三、无机磁与聚合物基组成的複合材料性能415
四、铁氧体?微晶玻璃纳米複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416
第三节 聚合物基磁性複合材料419
一、聚合物基磁性複合材料与其组成、作用419
二、导电聚合物与磁性粒子複合吸波材料421
三、磁性複合材料製备技术424
第四节 电磁波禁止複合材料426
一、概述426
二、电磁禁止导电複合涂料426
三、金属纤维填充材料的导电、电磁禁止性能429
第五节 吸波材料複合材料432
一、概述432
二、吸波材料的合成436
三、吸波材料製备方法437
四、吸波材料的发展及套用438
第六节 纳米磁性複合材料442
一、概述442
二、纳米巨磁阻抗複合材料443
三、纳米磁致冷工质複合材料444
四、新型的磁性液体和磁记录複合材料445
五、纳米微晶软磁複合材料447
六、纳米複合永磁材料447
七、纳米微晶稀土永磁複合材料448
八、纳米磁性複合材料的套用449
第七节 磁性複合材料的套用449
一、概述449
二、磁性功能複合材料的套用450
三、磁性流体中纳米Fe3O4複合材料製备工艺451
第八节 吸波型电磁禁止材料453
一、电磁禁止基本原理及禁止材料454
二、吸波型禁止材料454
第九节 纳米磁性液体工业化生产套用457
一、概述457
二、纳米磁性液体开发458
三、纳米磁性液体生产与终端技术产品的开发459
四、纳米磁性液体工业化研究461
参考文献463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