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

(2020-08-21 20:40:16) 百科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套装共2册)》是柏杨史学着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着。说它是巨着,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从神话、传说到半信史时代,后者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响力来说,《中国人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三是《中国人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立场,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先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
  • 类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020086733
  • 作者:柏杨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页数:752页
  • 开本:16
  • 品牌:人民文学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套装共二册)》本版本为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有重要的收藏价值。学者钱理群为此书作序,图书装帧设计为台湾艺术家所担任。《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套装共二册)》是柏杨在绿岛监狱中书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从盘古开天写到八国联军,是柏杨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国人史纲》有许多空前突破性的特点:
1.以一世纪(一百年)为叙述单元;
2.以公元为计算时间的标準;
3.直呼帝王及历史人物姓名;
4.重视史实之陈述;
5.加叙东西方世界。
柏杨说他把《中国人史纲》献给孙观汉先生,他形容狱中写书的艰难过程:“丛书是我在火炉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参考书的贫乏使我自惭,但我别无他法。而且心情惶惑,不敢想像这些艰难写出的书稿,会遭受到什幺命运。所以不可避免的会错误百出,唯有乞求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

柏杨,台湾着名作家,人文大师。据柏杨自己推算,1920齣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去台湾。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开始创作,1960年用笔名柏杨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台湾社会的黑暗面。目前定居台北。
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国小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
柏杨一生着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图书目录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上册)》目录:
读柏杨着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

第1章历史舞台
一空中·马上
二河流·湖泊
三山
四沙漠·万里长城
五城市
六地理区域
七演员
第2章神话时代
一开天闢地
二五氏
东西方世界
第3章传说时代
一黄帝王朝”
二姬轩辕
三伊祁放勛与姚重华
东西方世界
第4章半信史时代
一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二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三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四公元前十九世纪
五公元前十八世纪
六商王朝社会形态
七公元前十七世纪
八公元前十三世纪
九公元前十二世纪
一○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瓶颈危机
一二公元前十一世纪
一三公元前十世纪
第5章信史时代
公元前九世纪
东西方世界
第6章公元前第八世纪
一周政府的东迁
二春秋时代
三周郑交战
四楚王国
五卫国新台丑闻
东西方世界
第7章公元前第七世纪
一封国的併吞与逐君杀君(上)
二五霸
三齐国霸权的兴衰
四晋国长期霸权
五秦国短期霸权
六楚王国问鼎事件
东西方世界
第8章公元前第六世纪
一封国的併吞与逐君杀君(中)
二楚王国霸权的隐忧
三鄢陵之役
四国际和平会议
五伍子胥鞭尸事件
六鲁国的“三桓”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9章公元前第五世纪
一封国的併吞与逐君杀君(下)
二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
三儒家
四道家,·墨家·法家
五诸子百家
六战国时代
七晋国的分裂
东西方世界
第10章公元前第四世纪
一封国的消失与蜕变
二吴起与楚王国
三历史上最大的魔术——秦国变法
四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
五齐宋两国的侵略战争
六三位巨子
东西方世界
第11章公元前第三世纪
一东方各国互相缠斗
二崭新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三吕不韦·韩非
四六国覆灭
五辉煌的八十年代
六赢政大帝
七焚书坑儒
八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西楚王国昙花一现
一○西汉王朝大统
东西方世界
第12章公元前第二世纪
一匈奴汗国崛起沙漠
二道家思想的实践——黄老政治
三七国之乱
四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五对匈奴汗国的反击
六张骞通西域
七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八汉赋
东西方世界
第13章公元前第一世纪
一汉匈两国的和与战
二司马迁·路温舒
三中国疆土的继续扩张
四匈奴汗国的分裂
五外戚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14章第一世纪
一新王朝与新社会政策
二二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三东汉王朝建立
四匈奴汗国的再分裂
五班超再通西域
六羌战
东西方世界
第15章第二世纪
一西域的丧失·
二羌战的扩大与惨烈
三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士大夫及门第的形成
五宦官制度
六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
七佛教·道教·黄巾
八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东西方世界
第16章第三世纪
一赤壁战役
二三国时代
三政制·九品·清谈
四晋王朝暂时的统
五八王之乱(上)
东西方世界
第17章第四世纪
一八王之乱(下)
二大分裂时代开始
三三国并立
四五国并立
五晋帝国侷促一隅
六北中国的大混战
七前秦帝国的茁壮
八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九八国并立
一○九国并立
东西方世界
第18章第五世纪
一十一国并立
二短命王国相继灭亡
三五胡乱华十九国结束
四南北朝
五南宋帝国的暴君
六南齐帝国的暴君
七北魏帝国迁都与华夏化
八奇异的寄生集团
九佛、道二教的发展
东西方世界
第19章第六世纪
一南梁帝国的北伐
二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北魏帝国的分裂
四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北齐、北周倏兴倏灭
六大分裂时代终结
七突厥汗国崛起沙漠
东西方世界
《中国人史纲:柏杨逝世三周年纪念版(下册)》目录:
第20章第七世纪
一仁寿宫弒父兇案
二杨广的大头症
三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
四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
五唐政府的结构
六教育与科举
七佛教净化与三教合
八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九西域征服与西南地区挫败
一○东方战争与永久和平
一一武望(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一二酷吏与酷刑
东西方世界
第21章第八世纪
一一连串宫廷政变
二两洋海上交通
三商业都市兴起
四唐王朝社会结构
五文学发展
六唐诗
七五十年代对外挫折
八安史兵变
九藩镇割据
一○西域的再丧失
一一和亲政策与回纥汗国
东西方世界
第22章第九世纪
一藩镇割据的恶化
二中国第二次宦官时代
三朋党——两个政客集团的斗争
四东南地区的兵变
五最大一次农民暴动
六残余烛火上的内斗
东西方世界
第23章第十世纪
一小分裂时代一五代十一国?
二辽帝国统一塞北
三短命政权间的殊死战
四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
五交州的脱离与独立^
六宋辽对抗
东西方世界
第24章第十一世纪
一宋辽和解
二宋帝国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三士大夫的乐园
四教育文化
五宋词
六定难战区建立西夏帝国
七王安石
八新旧两党的斗争
九旧党的分裂
一○儒家学派的主流——理学诞生
东西方世界
第25章第十二世纪
一赵佶轻佻
二金帝国掀起的风暴
三惨不忍睹的胜利
四开封的陷落
五宋政府南迁
六岳飞之死
七又一个大头症——完颜亮
八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
九道学与圣人系统
东西方世界
第26章第十三世纪
一韩促胄北伐与失败
二蒙古帝国崛起瀚海
三辽·花·西夏·相继覆亡
四金帝国末路
五福华篇时代
六宋帝国末路
七元政府的建立
八蒙古最后五次征伐
九中国的都市
一○元曲
东西方世界
第27章第十四世纪
一蒙古对中国本部的统治
二汉人激烈反抗
三明王朝兴起
四朱元璋的大屠杀
五人权的蹂躏
六绝对专制制度的建立
七大黑暗时代
八靖难之役
东西方世界
第28章第十五世纪
一朱棣的大屠杀
二中国第一位海上英雄——郑和
三交趾省的设立与永久脱离
四北方边息
五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六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七断头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29章第十六世纪
一朱厚照与刘瑾
二“大礼议”事件
三断头政治的恶
四全国沸腾的民众抗暴
五倭寇
六北方外患及和解
七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八第一次保卫朝鲜
九阳明学派
一○三部小说_
东西方世界
第30章第十七世纪
一断头政治的极致
二矿监·税监
三后金汗国崛起东北
四清帝国以战迫和
五朱由校与魏忠贤
六天崩地裂的农民大暴动
七朱由检的下场0
八清军入关
九汉民族的反抗与三藩战役
一○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
一一东南疆土的扩张——台湾
一二东北疆土的扩张——《尼布楚条约》
一三塞北疆土的扩张——内蒙古
一四漠北疆土的扩张——外蒙古
东西方世界
第31章第十八世纪
一喇嘛教与西藏
二西南疆土的扩张——西藏
三中西部疆土的扩张——青海
四準噶尔的覆亡与种族屠灭
五西北疆土的扩张——新疆○
六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七朝鲜·琉球·安南
八缅甸·尼泊尔·暹罗
九藩属外的进贡国
一○华侨
一一文字狱
一二大黑暗的反扑
一三官逼民反(上)
一四最伟大的一部小说——《红楼梦》
东西方世界
第32章第十九世纪
一官逼民反(下)
二中国与西洋的畸形关係:
三英国势力的东进
四鸦片战争
五巨变
六太平天国
七捻军·回部抗暴
八英法联军
九俄国攫取九十八万方公里疆土
一○新疆的脱离与收复
一一俄国再攫取六十三万方公里疆土
一二中法越南战争
一三自强运动
一四第二次保卫朝鲜
一五中日甲午战争
一六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七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一八义和团
一九八国联军
东西方世界

序言

读柏杨着作常常让我想到鲁迅(代序)本文为钱理群先生在2005年举行的《中国人史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钱理群
刚才看了柏杨先生讲话的录像,我很感动。特别是他最后讲的那句话:一个人在钢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能不能坚持说真话,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经过了这样的考验,才能对他盖棺论定。这句话很有震撼力,里面有一种精神,我以为就是与鲁迅先生相通的硬骨头精神。
我在读柏杨先生着作的时候,也很自然地要联想起鲁迅先生。我拿到这本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想到鲁迅曾经有过的一个写作计画。鲁迅在《晨凉漫记》这篇文章里,说到他想选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并且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构想:“惟须好坏俱有,有齧雪苦节的苏武,捨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当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但鲁迅最后说:“现在是毫没有动笔的意思了。”在我看来,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所期待的这样的“中国人史”。在书中,我感觉到柏杨先生和鲁迅先生在精神追求上的某些相通,至少有两点是相通的。
第一是两个坚持: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这两个批判显示的是一种启蒙主义的立场。这样一个立场,恰好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精神,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那个年代传到大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柏杨先生的着作影响了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培育了一代人。
当然,到了九十年代,我们,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启蒙主义是有所反省的,主要是过分夸大了启蒙的作用,以为只要人的思想变了,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却一再让我们感到启蒙的无力,制度的改造、变革与建设的重要与迫切。这样的觉悟本来是意味着我们对中国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件好事。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总喜欢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背后就有一个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于是,就有人着意将思想启蒙和制度变革与建设对立起来,宣扬“制度万能”,这其实与“启蒙万能”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的关係?在我看来,它们分别抓住了中国的两个要害,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可以而且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思想启蒙与制度变革、建设,都各有其价值,又各有其局限,甚至存在着某种陷阱,无限夸大自己的价值,没有“边界意识”,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缺乏制度变革、建设支撑的思想启蒙的无力,反过来,不注意人的思想变革的制度变革也是无用的,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建设与施行的,就如鲁迅所说,中国是个“大染缸”,中国人心不变,习性不变,再好的制度引进中国,也是要变质的。而且在具体实践中作怎样的选择,是做思想启蒙工作,还是制度变革、建设工作,也要取决于每一个知识分子个体的主客观条件,比如说,我这样的普通的大学教师,或者柏杨先生这样的学者,大概只能做思想启蒙工作,即使思想上更重视制度建设,我们也只能鼓吹,而鼓吹其实也只是启蒙。
当然,在做启蒙工作时,应该有一个自我警戒,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局限,由此形成一个立场:“既坚持启蒙,又质疑启蒙。”有了这样的立场,我们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这样的着重启蒙的着作,就可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它是有价值的,是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改造与建设、中国人心的改造与建设的,同时又是有限的。
但我担心,这样的有限的作用,在当下的中国大陆,也是很难发挥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天的中国,已非八十年代的中国了。特别是现在的大陆思想文化界充斥着一种否定,甚至诋毁启蒙主义的思潮。有的人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极端:把启蒙主义与专制主义等同起来,把五四思想启蒙运动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先声,鲁迅这样的既坚持启蒙主义,又质疑启蒙主义的思想家更是被判决为专制主义的同谋,以至罪魁祸首。
值得注意的是,对启蒙主义的讨伐,除了有着前述“制度万能”的理念外,还有两个旗号,一是“宽容”,一是“建设”。本来,就其原意而言,“宽容”与“建设”是两个很好的概念,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须的;但在中国现实语境下,在某些人的阐释里,这样的“宽容”与“建设”是与启蒙主义的批判精神对立的,就是说,如果你要像鲁迅与柏杨先生那样坚持两个批判:批判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你就是不宽容,缺乏建设精神,就应该对你不宽容。而且还有一个可怕的罪名在等着你:你是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坦白地说,我一边读柏杨先生的这部《中国人史纲》,一边为他捏一把汗,因为他在这本书里,重点批判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帝王所代表的专制主义,一个是某些儒生所代表的专制体制的奴才与帮闲、帮凶。其实这也是鲁迅批判的重点。而如今无论在电视,还是出版物里,这些帝王、儒生都成了“香饽饽”,成了被追逐的“明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至少是不合时宜的,弄不好,柏杨先生也会被某些人视为“破坏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大概因为自己早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因此读《中国人史纲》却能引起很多的共鸣。特别是渗透全书的民族自省精神——这也是我感觉到的柏杨先生与鲁迅精神相通的第二个方面,它引起了我的许多联想。
当下很流行一句话:以史为鉴。这当然是一个对待历史的重要原则,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就是一部“以史为鉴”的着作。但在有些人的阐释里,以史为鉴是专对外国人讲的,那幺,我们中国人要不要也以史为鉴?批判别人篡改历史,这当然很对,很有必要,但我们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又怎幺样?好像没有人谈,这里所缺少的正是一种民族自我反省的精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时,“歌颂”我们的胜利,“控诉”侵略者的罪恶成了主旋律。侵略者的罪行当然不能忘记,否则就会造成另一种遮蔽;作为普通老百姓沉湎于民族自豪感的情绪发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有点理性的思考,有一点冷静的反思,反省:这本应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记得在五卅运动中鲁迅就提醒年轻的学生:“对于民众,在引起他们的公愤之余,还须设法注入深沉的勇气,当鼓舞他们的感情的时候,还须竭力启发明白的理性”,如果听任民众非理性的公愤泛滥,“历史指示过我们,遭殃的不是什幺敌手而是自己的同胞和子孙”。(《杂忆》)但我们老是没有记性,总是忘记历史的教训,也就是口喊“以史为鉴”,实际不以史为鉴。在庆祝胜利的狂欢里,有的知识分子比民众还要狂,欢得厉害,根本忘记了引导民族反省的职责。记得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我说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我说校庆应该是学校自我反省的日子,结果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在全民庆祝胜利的时候,重提民族自省,大概就更不合时宜了。
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待民族情绪的问题。鲁迅在五卅运动中就讨论过所谓“民气”。他说,一味鼓动“民气”而不注重增强“民力”,“国家终亦渐弱”,“增长国民的实力”,这才是真正的维护民族利益之道。(《忽然想到十》)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气”,但必须在其中注入理性精神;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豪感,但更要有自省精神,其实,敢于、善于自我反省,正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个民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誌。知识分子应体现并努力促进民族的成熟,而不是相反。
我看柏杨先生的着作,最感兴趣的是他对甲午战争的反省。这是中日之间第一次遭遇,我们失败了。八年抗战,我们是“完全胜利”了。据说这是“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胜利,胜得相当悲壮,所以曾有过“惨胜”之说。因此在欢庆胜利以后,还得想一想,这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幺?我们能不能老是以血肉之躯来取得胜利?说句不吉利的扫兴的话,如果不认真总结、吸取教训,恐怕有一天我们还得用血肉之躯来抵御侵略,那就太可怕了。
柏杨先生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两条,一个是科举制度,一个是贪污腐败。但是我很奇怪,科举制度现在也成“香饽饽”了。好些文章大讲科举制度如何如何好,据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从中国学来的,而且据说正是废除了科举制度,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因此我们现在要回到科举制度那里去,云云。我不反对对科举制度作学理的研究,对其作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但我奇怪的是,为什幺总要迴避在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体制的密切联繫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事实上我们现在也还有变相的科举制度,在我看来,我们一些地方的评职称、评什幺什幺点,就是科举制度“请君入瓮”那一套,这给我们带来了什幺?大家都是清楚的。科举制度成了宝贝,这大概是柏杨先生绝对想不到的。还有腐败,腐败为什幺屡禁不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大家都在谈中国腐败问题,但是很少人探讨背后的原因。柏杨先生要追根问底,也是不合时宜。
今天早上我读到胡风先生的一段话,讲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胡风作了这样的概括:“只準许歌颂胜利,只準许歌颂中国文化又古又好,中国人又自由又幸福。只準许对敌人的弱点和没有出路加以嗤笑,聊快一时的人心”。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像鲁迅一样跳出来要讲启蒙主义,要反省我们自己,会是什幺样一种情况?胡风因此构想了一个问题:如果鲁迅活到了抗战时期,他会怎幺样?
“鲁迅活在现在他会有怎样的命运”,这是一个在鲁迅逝世以后,一直缠绕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不断地提出,在1948年、1957年都提出过,前两年又引起热烈讨论。而1941年胡风的回答却是相当严峻:“如果真的他还活着,恐怕有人要把他当作汉奸看待的”(《如果现在他活着》)。坦白地说,我读了胡风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震撼的。我实在弄不明白,我们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有些文化思潮为什幺还和六十四年前的抗战时期的1941年似曾相识,连用词都差不多,还是只準歌颂,只準说敌人坏话,不能反省自己?而且还真有人把鲁迅“当作汉奸看待”,前不久我就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义正词严的讨伐“汉奸鲁迅”的文章,我特别感到痛心的是,据说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年轻人。那幺,是什幺样的思想文化在引导着我们的年轻一代,这将导致什幺后果呢?我由此想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引入柏杨先生的带有鲜明的反省民族文化倾向的着作,他又会有什幺样的遭遇呢?会不会也被某些人,包括某些年轻人,当作汉奸看待呢?想到这里,我真有些不寒而慄。
但好在中国人口多,地方大,而且一种思潮垄断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柏杨先生的着作这次再度引入大陆,虽然已不可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引起轰动,但也总能寻得知音,产生影响。因此,我一面担心柏杨先生的着作和当下中国大陆思想文化主流的东西相违背,是不和谐的声音,但同时又想,这可能正是柏杨先生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声音。
2005年9月5日讲,9月28日-29日整理

名人推荐

柏杨:解读《中国人史纲》
一、历史上有知识分子狱中着书的经历
柏杨 :大家都说,如果司马迁不坐牢、不受苦刑,就不会有《史记》,但我要说,一个有远见的治国者,宁可国家没有历史、没有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可以用冤屈的手段、用残酷的刑罚对付一个人,让他身体上痛苦、精神上绝望,用这样的代价来创造一部历史,实不足取。
中国历史上有知识分子狱中着书的经历,我不知道其它国家的知识分子在狱中如何度过。以近期来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忍尼辛(注:大陆译作索尔仁尼琴),曾将他在狱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史诗巨着《古拉格群岛》,受到举世的属瞩目;发起“天鹅绒革命”的捷克前总统哈威尔(注:大陆译作哈维尔),也曾有一部闻名世界的作品——《致奥尔嘉的信》,这是他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书信集,其中并不只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更有他的思想陈剖、关于他的戏剧写作理念、检讨之前作品的种种缺失,以及未来他构想中的作品……他在狱中还指导妻子如何生活,包括如何修热水器。
我写《中国人史纲》是不得已。其实,人生不要说在狱中,就算是在狱外,完全是个自由人,说到对人生未来的规划,恐怕都是不容易。我在绿岛狱中,一个海浪涛天的孤岛,夏天像烈火灼烧,冬天带鹹味的寒风砭骨;囚室中的生活条件也不是我们在某些西方电影中看到的,每个人可以拥有一张桌子……那是一个大、小便与盥洗同用一个坑洞,非常没有尊严、不讲卫生,又不稳定的环境,个人完全没有选择、安排的余地。有时囚室中人满为患,睡觉时身子都不能伸直;有时人少一些,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至于读书,有时候可以看一些古书,有时候什幺也不準看。在那样的情形下,实在说不上什幺雄图大略、要为中国人写出一本史书云云。在狱中的漫漫长日,没有边际,我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驱赶绝望,让自己的精神、心思有所寄託。在这种情形下。我选择了读《二十五史》。
当我被拘七、八个月,尚未宣判定谳,我的前妻已看出前途兇险,断然提出离婚,对当时的我,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我曾经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个彻底的领悟,让我重新振作。为了驱赶绝望,让自己的精神、心思有所寄託。在阅读、思考之余,动笔开始写这部《中国人史纲》。
在这过程中,同室难友的反应不一,有的人神经衰弱,会因我翻书、用纸的声音受刺激,抗议我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我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疵牙裂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何规划起?我只是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以精神为追求,在历史的爬梳、写作中,以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立场,对历史进行一番严肃的思考。很巧的,原本被判无期徒刑的我,在书写完的一个多月后,蒋介石就死了,我就被放出来了!……(笑)他早死也不行,晚死也不行。
二、开创了一个新的史体——平民体
柏杨:我在写作《中国人史纲》之初,用的就是一种俯瞰的角度,试图将历史的背景,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舞台,使时间与空间形成一个脉络清楚的经纬。也许一直从事文学写作之故,给我一些基本训练,不会像一般史学家那样的写法去写《帝王家族光荣史》式的历史,自然而然就用自己的条件来写。我一直希望把历史写得易懂、可读,具趣味性,除了史实的不可窜改之外,我希望文字具有文采,这是我刻意追求、注意的。
不敢说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史体——平民体,但我确实创造了和从前的不一样体例。过去的历史倒不一定是写给后人看的,是写给皇上看的。如果真如您所举、评论所说,我开创了一个“平民体”,那正是我所希望达到的。我的确盼望每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不必如史学家一般鉅细靡遗熟知细节,但至少都能够简单扼要地叙述。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也曾经有许多混乱时期,一般人通常对曾经改编为戏剧、小说、电影的某些历史片段或人物有较深刻印象,对于整体中国历史的了解,恐怕是付之阙如。关于“平民体”另一层面精神的显现,在于我对中国历史各朝代皇帝的称呼,譬如我写到隋炀帝,就称他的名字杨广,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很多人对这一种写法不习惯,在阅读上造成障碍,为了这件事,妻子香华与我争执过多次,因为很多皇帝的名字是非常古老少见、甚至今天已没见过的字,读不出来的字,她认为不应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困难,建议我一个折衷之道:名字与谥号并列。但我依然坚持我的做法,不用歌功颂德的谥号,对每一个曾经掌握极致权力的皇帝,我要把他们还原成一个“人”。三、以“俯瞰”的角度看历史。
柏杨:我一直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在读许多历史典籍时,就深深感受到读史的困难——时间上的串连很困难。由于政治挂帅之故,历朝历代都强调“奉正朔”,于是没有一个一贯性的编年法,我们也一直未曾建立一种具连贯性的历史观。所以我从开始写《中国人史观》,就决定不以王朝更替、皇帝年号为时间标记,而是以客观且易于了解的每一个世纪为时间标记,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分割。如此不但修正了读中国历史难有一个清楚的时间脉络的问题,我也同时在每章后面,加上同时间西方的历史大记,便于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历史进程相对照。以“俯瞰”的角度看历史,看到的就不只是中国的历史,也包括世界的变化。至于“阶级观着史”问题,由皇帝(统治者)下令修的史,怎幺可能摆脱阶级史观?再加上人性的弱点:统治者是无法接受批评的,所以历史成为阶级史观,是一个必然结果。民间既在言论和书写都受到严重封杀的古代,椑官野史,不过吉光片羽。没有条件出现一部以广大众生为本的历史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真的要建立一种面对历史的态度,平民(写作)的历史、普及本的历史非常重要。人民的历史需要人民来写,从各个角度来写都无妨,只要他有所根据,不是凭空捏造。
四、第一部中国平民历史读本
柏杨:中国人了解本国史的难症在于,没有一部通史是可以做为历史普及读本的,在大陆,除了翦伯赞和范文澜的通史,再没有公认的版本了,假如有人说一位计程车司机或者一位IT精英每天睡觉前坚持看这样的通史,谁会相信这种可能?当年林汉达做了一些普及性基础,但是他死得太早,后人接着做,所以有了现在的《上下五千年》,可那是给孩子看的,但是成年人呢?现在,对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属于少数人的,这不是普通大众的错,所以有人提出,《中国人史纲》作为第一部中国平民历史读本,应该进入课堂作为大、中学生的辅助性历史读物。
五、读历史的意义——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
柏杨:在台湾,过去曾经有政府单位认为应该将《中国人史纲》翻译成外文,但因有一位“卫道人士”的反对而作罢。这位“卫道人士”所持的理由是:这部书暴露太多中国历史的黑暗面,不应该翻译为外文,给外国人知道,因“家丑不可外扬”。我们缺少一种面对真相的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难道没有杀人放火的情节内容、人性卑鄙的描述吗?《圣经》中没有寡廉鲜耻、残暴荒淫的记述吗?曾经因为有人读了莎士比亚作品就瞧不起英国人,认为英国人比法国人差劲 ? 读了圣经就认为耶稣不如释迦牟尼? 问题在于“我们还是习惯陶醉在一种僵固的自慰自欺模式,如同童话中”没穿衣服的国王“般,掌权者是那个自欺欺人的国王,老百姓只会在旁边拍手,不戳破真相……我对这一点深恶痛绝。我就是童话中那个不识趣、但说出真相的小孩,我要以一个平民的立场、态度来写这部书。
由于我本身的素养与当时条件的限制,使我无法做详尽的资料收集、研究,这也许使《中国人史纲》不够严谨原因,但这个强烈的欲望,是促使我写这部书的原因。
让《中国人史纲》进入学校课堂,一直都是我的一个愿望,我倒是很希望有哪位老师先生来做这个尝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缺乏基础性的通盘了解,既是知性,也是感性上的一项缺陷,也就是人格养成上的遗憾。有一个说法:最后能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往往来自乡下,又永不忘家乡的人,而不是最后迷失在城市五色霓虹灯下的人。这话的道理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来历,才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读历史的意义在此。
六、不会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
柏杨:文化是慢慢积澱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也既没有能力也不会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斲伤中国人的人性,除了几千年专制集权暴君昏君的摧残蹂躏,还有长期在这个体制下,维护既得利益的贪官污吏,以及茍延残喘为了保住一家老小性命的可怜百姓,我们严严实实、或多或少成为一个共犯结构!我的确认为理学斲伤中国人的人性,使文化的生命丧失;孔子对”崇古“的提倡、强调,我觉得也值得检讨。言必称尧舜,礼必推周公,一味要我们回到尧舜禹汤时代,这种思想的逆向追求,绝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人生应该是充满蓬勃生机、无限可能的;应该对于未来有极宽广的尝试、追求的精神。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我们中国的灿烂文化生机的大河,就渐渐沉澱淤塞,封闭窒息成我痛予的”酱缸“。
对于我被指控”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可能。我自己是从这块土地、这个文化里生长出来的,29岁才来到台湾,我的思考方式、言行举止,都脱不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我完全否定这些,不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今天能够如此批判、反省,顶多也只说明了:我还可以回头面对我自己。
七、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价值的平等
柏杨:我写历史时,要求自己要面对事实。但我们研究历史,解读的角度与价值观应该与时俱进、富有反省精神与新意。我所崇尚的不但是每一个民族能够平等,更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基本价值的平等,这也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原本是”盎格鲁“和”撒克逊“两个民族,到十字军东征时他们还是争战不断,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所以说人是可以融合的,事实上各民族间的融合、混血过程也一直在进行中,只是我们自己必需清楚知道,不要被僵固的民族主义思想限制住。如果民族之间不能够和平、自然共处,人与人之间基本上价值的平等,就更属遥遥无期。至于”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共同发展进步……“感情好了自然水到渠成,用不着大力提倡。
八、突破——以每一个世纪做为一个段落
柏杨:大概是出于我个性中对于传统的叛逆性、对现状的不满吧!传统史书强调”奉正朔“,一直到了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人还是改变不了这个顽固的认知,一定要用年号、国号,死脑筋,无法突破。所以我偏要突破,以每一个世纪做为一个段落。我的妻子香华以前教书时,有一次闹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那时学校与韩国的某个单位合办活动,这个学校的教师,年龄都增加了11岁!原来人家搞不清楚台湾这里”民国××年“的时间概念,以为是公元纪年,所以,韩国人以为这学校的教师都已届高龄……没有国际观的文化,表现在很多事情上,生活中常常有令人窒息的感觉,我对这些令人窒息的东西深恶痛绝。如果凡事都以政治考量为前提,那幺有权的大爷有福了,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就努力学做拍马屁的逊民或愚民吧!
九、《中国人史纲》写作中的一些情况
柏杨:我本来就希望写一本接近大众的历史书。说这是一部”人性史观“的着作,这一点也没错,我是个人,当然是”人性“史观,不可能是别的史观。人性是什幺?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尊严……只要是人,应该都同意、接受人性。什幺叫”大多数人“?什幺时候的人?代表哪一个阶层?不同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看法,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看法一定就不同。我但求我写的历史是真的历史,而且是大多数人看得懂的历史。至于写历史而没有史观,那是不可能的事,我一定有我的切入点、我的精神和价值观,否则历史就只是录音、录像,但即使是录音、录像,也有取捨、切入点的选择,”无我“只是一个虚假的神话。没有”我“还能有什幺?如果能够”无我“而写历史,那一定是别人的工具,如果不是权力的工具,就是金钱的工具。其实?《中国人史纲》,我在狱中原本已经写到民国初年,但后来这部分资料遗失了。关在牢房里,很多情况是变化的,随时有检查,我在写这部书时,甚至不能确定这部书是否留得下来的,更不要问这本书以后是否能够问世?当时因为怕文稿被抄出来、充公、烧毁……我在狱中冒着危险、想方设法,把这部书的内容抄了三份,运用秘密的管道,送出去一份,我自己出狱时带了一份出去,另外一份留给同室的难友:假如前两份都不成功,我还有最后的一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