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中药名。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的块茎和果。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河北、山东。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调经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跌打损伤。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秋海棠
- 别称:岩丸子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侧膜胎座目
- 科:秋海棠科
- 属:秋海棠属
- 种:秋海棠
- 分布区域: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河北、山东
- 採收时间:夏秋采块茎,初冬采果
- 用量:用量3-9克;外用:适量
入药部位
块根和果。
性味
味酸、涩,性凉。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调经。
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咳血,崩漏,白带,月经不调,痢疾,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用量3-9克。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块茎,初冬采果,晒乾备用或鲜用。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约80厘米。有球形块茎,上生鬚根。茎直立,粗壮光滑,多分枝,叶腋生珠芽,落地生新苗。叶互生,叶柄长5-12厘米,带紫红色;叶片斜卵形,长8-20厘米,宽6-18厘米,先端渐尖头,基部斜心形,边缘呈尖波状,有细尖牙齿,上面被细刺毛,下面带紫红色。秋季开淡红色花,花大,直径2.5-3.5厘米,聚伞花序自顶端叶腋生,单性,雌雄同株;雄花被片4,雄蕊多数;雌花被片5,子房下位,花柱3。蒴果长1.5-3厘米,有3翅,其中一翅通常较大。
生长环境
生于深山水沟旁阴湿地或栽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北至河北、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