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2020-03-01 14:34:11) 百科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对大师的生活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着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套用他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谘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谘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套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由张登浩所着。

基本介绍

  • 书名: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
  •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页数:256页
  • 开本:16
  • 品牌: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张登浩 俞国良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53605972

内容简介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谘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图书目录

引言
一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哲学背景
三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心理学背景
第一章 马斯洛生平
第一节 一个孤独而害羞的孩子
第二节 一见钟情,白头偕老
第三节 步入心理学的殿堂
一 纽约市立大学
二 康奈尔大学
三 重回纽约市立大学
四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
第四节 辉煌的职业生涯
一 哥伦比亚大学
二 布鲁克林学院
三 布兰代斯大学
第五节 伟人迟暮
附录1 马斯洛生平年表
附录2 马斯洛着作年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人类动机理论》
一 引言
二 基本需要
三 基本需要的深层次特徵
四 总结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自我实现及其超越》
一 引向自我实现的行为
二 治疗的态度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着解读
第一节 解读《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节 解读《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三节 解读《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第四章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需要层次理论
一 对需要的基本看法
二 需要的种类与层次
三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关係
第二节 自我实现理论
一 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 自我实现的概念
三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徵
四 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
五 自我实现的途径
第三节 高峰体验论
一 高峰体验的概念
二 高峰体验的特点
三 高峰体验的价值
第四节 心理治疗论
一 心理健康的本质
二 心理疾病的根源
三 心理治疗的方法
第五节 对马斯洛心理健康理论的简评
第五章 心理谘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之一:奥克夫人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二节 案例分析之二:布朗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三节 案例分析之三:12名神经质症学生的团体谘询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谘询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四节 案例分析之四:一位患恐惧症的女大学生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涮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强调入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二 崇尚现象学和意识经验
三 关心和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四 强调研究心理健康的人
五 反对“方法中心论”,坚持“问题中心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其他主要代表人物
一 罗杰斯
二 罗洛·梅
三 布根塔尔
第三节 马斯洛的其他心理学思想
一 内在价值论
二 内在教育论
三 社会变革论
四 优心态管理论
第四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主要缺陷
第五节 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萌芽到巅峰的历史进程
二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缔造者
三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四 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理论的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範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斯洛的很多着作就被翻译进入中国,“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等概念已广为人知,在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斯洛的经典巨着《动机与人格》就已有好几个版本在国内出版,其中2007年由许金声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机与人格》第三版到2011年为止已经进行了第八次印刷。正如柯林·威尔森在《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马斯洛去世已有四分之一多世纪的时间了,他的名誉和声望至今都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在我看来,这意味着马斯洛时代还未到来,他的学说和理论的重要价值属于未来的时代,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它们的意义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如果现在需要解释什幺是马斯洛的主要贡献的话,我会说,这个贡献就是自弗洛伊德之后,马斯洛对人性做了最重要的描述……为洞察人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非常感谢俞国良教授等几位主编的信任,委託我来完成此书稿的写作工作。面对这个任务,我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够有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把自己这几年的所学和所悟展示出来,向前辈们汇报和请教,向同辈们学习和交流;紧张的是,虽然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有了一些了解,但终感对其仍然只是知之皮毛。因此,本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此外,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参考了很多前辈们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或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专着和文章,特别是我国心理学的前辈车文博先生的很多着作,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让我获益良多!在此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如果在本书中有某几个观点能给读者以启发和帮助,也都得益于这些前辈们对我的启迪,而对于那些不恰当的观点,我会虚心接受各位读者的批评,希望能有机会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张登浩
2012年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繫。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着,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範。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桿,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套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誌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着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像。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着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l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谘询案例、重要着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套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着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套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谘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谘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套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谘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东北师範大学、陕西师範大学、首都师範大学、山东师範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併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繫上部分经典论着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繫;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俞国良
2012年12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