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中山文化事业发展

(2020-08-24 07:02:10) 百科
中山文化事业发展

中山文化事业发展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街道办事处,18个镇,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2.3万。有祖籍本市的海外华侨和旅居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中山古称香山,据宋《太平寰宇记》载:“地多神仙花卉,故名香山”。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地,得风气之先,诞生了近代思想家郑观应、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一大批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萧友梅先生、吕文成先生、郑君里先生、王云五先生、萧淑芳女士等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中国的音乐、戏剧、出版、美术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是中山的优秀儿女、杰出代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山文化事业发展
  • 位置:珠江三角洲中南部
  • 面积:1800平方公里
  • 人口:142.3万

基本介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山人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积极构建既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近年以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同时,中山市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文化设施日臻完善,文艺创作硕果纍纍,民众文化如火如荼,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不竭动力。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文化建设、热情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显着提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以镇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农村)的文体设施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路。 近几年新建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众艺术馆、市美术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重要文化设施。其中,市文化艺术中心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标,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和商业文化博物馆分别成为国内首家同类型的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引入ISO9001:2000的管理体系规範馆务工作,荣获“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市图书馆在全省图书馆中率先引入ISO9001:2000的管理体系规範馆务工作,藏书达80多万册,成功升级为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
2008年2月1日,市图书馆首个分馆长洲分馆及汽车流动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至今,流动图书馆已经覆盖了5个镇区,在各镇区及偏远村设有图书借阅点50多个,建成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室)185间。市群艺馆于2008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国家一级文化馆”称号。特色博物馆建设成果显着,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成为我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以镇区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农村)的文体设施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路。我市24个镇区的文化站于2007年全部达到省特级站标準,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全部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準的地级市。
2011年,“中山市农村文化室全覆盖工程”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範项目。
市图书馆新大楼筹建前期工作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市图书馆新大楼选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了选址公示,确定了新图书馆的新址——现市图书馆和市科学馆原址重建,并完成了新大楼的可行性报告编制,现正抓紧开展筹建前期準备工作。139街区博物馆群建设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立项。

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和推广工作硕果纍纍。
我市坚持精品战略,积极推动民众艺术创作,重点抓好了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少儿艺术等艺术门类的创作,艺术佳作不断涌现。近几年,获得全国性奖项逾50个,曾摘取“曹禺文学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小梅花奖”、 “中国音乐金钟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全省奖项的桂冠;其中,歌曲《正正堂堂》在省纪委反腐倡廉歌曲评选中获得银奖,并作为我省代表作选送到中纪委参加全国反腐倡廉歌曲评选;《神话中国》组曲之一《女娲补天》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中山本土画家原创美术作品《清气图》获得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银牌奖;在省委宣传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歌活动”中,中山原创新鹹水歌《沧海桑田》和《金斗湾》获金奖,《大沙田的传说》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为了大力打造名家、名作、名牌“三名”文化工程,市委市政府採取有力措施,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文化艺术优秀人才,并加大投入,推出一批名家名作,提高中山市的文化影响力。
目前,中山市文化馆和中山市文化艺术创作室是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是培养优秀文艺创作人才、培育名家的重要阵地。 近几年在广东省民众文艺作品评选中,综合成绩均居全省前茅。
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完成各类演出、会议、讲座等活动约有190场次,其中文艺演出约120场、会议讲座约40场,商业演出门票平均销售率为70%。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市各主要公共文化场馆接待公众约450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150余场。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成绩显着。
近年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重点做好我市名人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确立了“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社会共享的有效资源”的理念,以“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小型化”为博物馆建设定位,努力办好四个层次的特色博物馆:一是政府投入、以公益性为主的博物馆,如孙中山纪念馆、中山市博物馆;二是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博物馆,如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等;三是提倡结合地方特色经济,兴办具有文化内涵的集收藏、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如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古镇灯饰博物馆等;四是鼓励和扶持集体或个人兴办各种专题博物馆、收藏馆。
2008年初,中山市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我局对我市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取得了重要工作成果。翠亨村被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孙中山故居周边区域的保护开发步伐加快,旧民居收购和保护扎实开展,民居展示区得到拓展,农业展示区建设和改造得到加强。市政府投入了1700多万元修缮陈氏宗祠、陆皓东故居、郑观应故居等文物建筑。陈氏宗祠完成修缮,陆皓东故居、郑观应故居已完成修缮对外开放。
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处明代古墓葬、2处名人故居、5处古建筑、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它们分别是: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南朗镇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建筑群、板芙镇虎爪村鹿鸣岭的明代何竣岗墓、西区长洲村的烟洲书院、黄氏大宗祠,石岐区中山公园烟墩山的烟墩山塔、沙溪镇龙瑞村的探花及第牌坊、南朗镇榄边茶东村的陈氏宗祠建筑群、三乡镇雍陌村的郑观应故居、五桂山镇南桥槟榔山村14号古氏宗祠的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石岐区西山公园的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南朗镇新填地大塘巷的程君海故居、南朗镇翠亨村犁头尖山山麓的陆皓东坟场、南区沙涌村应彪路1-3号的马公纪念堂。此外,还有西山寺、杨仙逸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2处。去年,启动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领导机构及普查队伍,完成了6个镇区的田野调查工作,新发现了233处文物点。完成了博物馆群可行性报告编制。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见成效,完成了全市各镇区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工作。建成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全面展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文物和活态场景。我市共公布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册。中山鹹水歌、小榄菊花会、醉龙舞、崖口飘色等项目正式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白口莲山歌、鹤舞、黄圃麒麟舞、黄圃飘色等项目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朗崖口飘色,黄圃飘色艺术获得省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小榄菊花、书画,沙溪舞龙狮鹤凤,大涌红木雕刻,坦洲镇鹹水歌获得了国家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另外,近年还编撰出版了《中山历史文化丛书》(共三辑)、《雕樑画栋岭南风——中山古建筑艺术图集》、《翠亨历史文化丛书》、《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所认识的孙逸仙——童年朋友陆灿的回忆》、《翠亨村》、《走近孙中山》、《论民治与地方自治》等文化丛书。

民众文化

民众文化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承办了广东省戏剧花会、全国小梅花荟萃、中国合唱节、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中国首届合唱指挥大赛、全国首届民歌合唱汇演、2008年广东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全国第五届童声合唱节等大型活动。与中国合唱协会共同创立了首个“中国合唱协会合唱基地”。中山市合唱文化成为全国着名的文化品牌,中山市合唱团在多个国家级、省级的重要比赛中荣获金奖。成功探索了社会力量承办大型文化活动接待工作的路子,实现了大型文化活动在城区与镇区联动展演,扩大了大型文化活动的社会受惠面,受到了国家、省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欢迎。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举办各种导向性、品牌性、示範性、制度化、影响广泛的重点民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了“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中山市暑期文化活动、“中山文化消费节”、“香山讲坛”、“社区文化节”、“绚彩华章演出季”、“新年音乐会”等民众文化活动品牌。全市现有业余文艺队伍近200支,每年各级文化部门、各类文化团体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100多个,全市有50多个文化广场保持经常性活动,平均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共3000多场,广场文化活动向品牌化、制度化、大型化发展。
在城区文化活动的辐射下,镇区民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镇区藉助民间民俗文化开展系列宣传推广工作,结合特色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的主题文化活动,黄圃镇举办了民间艺术飘色表演大赛,小榄镇依託菊花文化开展一系列品菊、赏菊等文化活动,古镇镇结合灯饰产业举办灯饰文化艺术节,开发区坚持开展以“大家乐”民众交谊舞晚会为品牌的广场文化,全市民众文化活动正向品牌化、制度化、大型化发展。
五、文化市场管理卓有成效。
我市是全国电子游戏机经营管理试点城市。我们藉助试点工作契机,以“有序準入、有效管理、可控发展”为原则,坚持制度先行、管理先行、规範先行,先后制定了《中山市游艺场所设定游艺机种指引》、《中山市游艺场所设定游艺机种类别》、《中山市游乐场所综合整治方案》、《中山市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审批制度》等制度,根据游戏机与游艺机经营场所接纳对象的差异,对于同一经营场所内的两种机型进行分区管理,通过规範经营者设定机型机种、重新审核和确认经营单位的“软硬体”、规範经营场所的準入条件等办法,堵塞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大力实施《中山市娱乐场所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了娱乐场所的考核评定製度、警示制度和检查制度。第三,认真开展歌舞娱乐场所的禁毒试点工作,制定了《歌舞娱乐场所稽查登记制度》、《歌舞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名册登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开展了禁毒培训讲座。第四,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和桥樑沟通的作用,成立了网咖协会、电子游戏游艺机协会等行业协会。第五,认真履行“黑网咖”查处职责,建立巡查制度,加强协作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加大对“黑网咖”的打击力度。第六,制定《行政执法回访工作制度》,有力遏制无证经营违规行为。在新闻出版行业管理方面,“印刷行业信息管理平台”软体框架与主要功能趋于成熟,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向品牌化、特色化、现代化发展。
近几年,中山文化产业以超过国民经济成长的速度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了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娱乐、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及发行、电影放映、印刷、广告、艺术培训、网路服务、会展、文化中介、文化用品和设备生产及销售等主要行业,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投资经营主体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体系;还涌现出如孙中山故居、商业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詹园、中山城、博雅艺术、文华影院、世宇乐园等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市场品牌;文化支柱产业也初步形成,印刷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及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等五个行业合计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90%以上。
全市现有印刷企业1400多家,歌舞娱乐场所181家,电子游戏游艺场所188家,音像製品经营单位314家,营业性演出团体13家,网咖140家,书店300家,报刊亭190家,其中全市印刷複製行业年产值160多亿元,利税接近40亿元,行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以上,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行业有5万多从业人员,建立起国家级的包装印刷基地一个,行业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山游戏游艺产品生产销售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08年,全市电子游戏游艺行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
我局坚持以“扶优、扶强、扶新”为导向,大力促进我市印刷业、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行业繁荣发展,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挖掘特色经济产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实现新的发展。我们以落实文化部开展加强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管理试点工作任务为契机,依託产业优势,创新了我市游戏游艺产业总体发展思路,探索出研发、生产、销售、终端市场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重新做好电子游戏游艺经营场所的规划布点,打造国家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基地,推动以游艺、游戏设备生产为带动的创意动漫业和游艺游乐设备製造业发展,促进我市游艺机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们推动商誉好、品牌优、实力强的市内几家游戏机生产企业从生产领域步入市场终端经营领域,建立行业标桿,开展现代化经营,引领行业走向新发展。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游艺机博览会暨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商贸洽谈会。推动建立了中山市游戏游艺机生产基地,构建全国性游艺游戏产业技术、产品、物流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我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会展品牌,提升我市电子游戏游艺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全市文化产业会展活动的带领下,古镇镇结合灯饰产业举办灯饰文化艺术节,三乡镇结合古典家具产业举办首届中国 (三乡)古典家具文化节,挖掘和提升我市特色经济的文化内涵,扩大特色经济的文化影响力,增加特色产业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和着作权业培育指导工作,争取了文化部对电子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支持,促成了全国电子游戏游艺机型机种检测鉴定中心落户中山。小榄镇文化艺术产业基地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範基地”,小榄镇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和坦洲镇伊泰莲娜首饰主题公园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文化产业创意园”称号。大力开展“着作权兴业工程”,港口电子游艺游戏产业集群、坦洲镇伊泰莲娜首饰主题公园、古镇华艺灯饰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着作权产业示範基地称号。小榄镇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泰华旅游事业发展有限公司2家文化服务业企业获得2008年度中山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支持“中山民生信息中心----网咖视窗”建设工作,得到省文化厅和省信息产业局的肯定。

数位电视

有线数位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8年,市委、市政府将数位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纳入了全市“十项重要民生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注意广纳群言,集思广益,稳步推进有线数位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已完成城区有线电视网路整合工作,原城区各区的广播电视站已合併到市广播电视台。
目前,数位电视整转工作扎实推进,制定了《中山市有线数位电视整体转换总体方案》,组建了中山市中广讯视有限公司,完成了数位电视机房装修,设备採购安装,数字前端平台搭建,客户服务中心组建和业务培训工作,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了数位电视。实现了全市自然村“村村通”有线电视。最近,在西区沙朗广浩华庭、翠朗华苑和南区曹边经济联社启动了城区有线数位电视整体转换小区试点工作,为实施数位电视整体转换奠定工作基础。
展望未来,中山市文化工作者将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中委办[2008]1号文)为重要任务,以建设文化名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工作目标,促进“文化民生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大力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积极凝聚名家、打造名作、培育名人,努力扩大文化消费内需,抢抓机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为我市构建“三个适宜”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