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会战(日语:旅顺攻囲戦)是日俄战争中的一场陆上战役。日本陆军为夺取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母港,对其包围,最终攻占了中国辽东半岛旅顺口。战役共持续了5个月,是日俄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旅顺军港在20世纪初被各国普遍认为远东第一要塞。清政府最先在旅顺口修筑炮台工事作为北洋舰队的维修基地。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军仅花费了数天,以极小的代价攻克旅顺口。然而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参谋本部对战役的艰巨性準备不足,导致日军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旅顺会战亦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要塞围攻战,被认为是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一次预演。双方将大量先进武器投入战场,如重型二十八厘米榴弹炮、速射榴弹炮、马克沁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和无线电设备等。防守方构筑由铁丝网,机枪和炮兵阵地组成的坚固要塞,一度有效阻止进攻方的攻击,并且给突击的日本陆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基本介绍
- 名称:旅顺战役
- 地点:旅顺
- 时间:1904年7月-1904年12月
- 参战方:日俄
- 结果:日本获胜
- 主要指挥官: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斯特赛尔
战争背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早已争得面红耳赤。
早在19世纪中期,俄国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接着,又想把我国的东北三省霸占过去变成它的“黄色俄罗斯”。
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在处心积虑地向外扩张,它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夺占了中国的台湾,準备进一步把自己势力渗入到辽东半岛和东北三省。
俄国已经强占了辽东半岛上的旅顺为“租界”,早已把东北看成是自己的“势力範围”。
1890年后,日俄两国都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两国统治阶级都企图用发动战争来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俄国内政大臣普列维叫嚣道:“为了避免国内的革命,我们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胜利的战争。”
日俄战争前夕,两国一方面疯狂备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迷惑对方,又进行了“和平”谈判。但随着双方备战工作接近完成,到1904年2月,谈判终于破裂。从此,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野蛮战争。他们到处烧杀抢掠,甚至驱使中国老百姓为他们的战争效力,可是腐败的清朝政府,不但不敢抗议,反而宣布“中立”,实际上清朝政府暗地里支持日本。并且划定辽河以东为日俄交战区,供他们厮杀。
战争準备
旅顺地区是沙皇政府根据与中国的协定(1898)作为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的基地而强行租借的领土。
日本第三军军长乃木希典大将(左四)

俄国方面:
旅顺港口群山怀抱,东为黄金山,西为老虎尾半岛,地势险要。沙俄在1898年占据了这个不冻港。为了维护这个沙俄在亚洲的视窗,沙俄经过整整2年的地理勘探,和设计。决定耗资3000万卢布把旅顺修建成一座不可攻破的要塞。
旅顺要塞示意图

旅顺工事(韦利奇科上校设计)的构筑开始于1901年,但进展缓慢,6万中国工人和沙俄技术人员经过了4年时间,修建了40多座堡垒群,和70多座炮台,所有的堡垒和炮台都用铁丝网,陷阱,地雷以及大量的步兵掩体来保护。前沿阵地是大孤山,小孤山,203高地。到1904年1月以前,552门火炮中只有116门(沿海战线108门,陆上战线8门)準备就绪。
日本进攻旅顺部队

俄军的关东筑垒地域司令为斯捷谢利陆军中将,要塞司令为斯米尔诺夫陆军中将(实际指挥是斯特赛尔中将),陆防司令为孔德拉坚科陆军中将。
旅顺的沙俄守军是:弗克中将带领的东西伯利亚第4步兵师,康特拉琴科的第7师等41780名俄军,另外还有太平洋舰队的12000名水兵。战时俄军拥有646门大炮和64挺重机枪,以及274558发炮弹。在旅顺驻泊的有第1太平洋分舰队和斯塔尔克海军中将指挥的西伯利亚区舰队的部分舰艇(装甲舰7艘,巡洋舰9艘,其中3艘是旧的,雷击舰24艘,炮舰4艘,布雷舰2艘,驱逐巡洋舰2艘)。
日军方面:
包围旅顺的是陆军第3军,包括第1师团,第9师团和第11师团,第1旅团,第4旅团,野战炮兵第2旅团等48000人,火炮386门。
旅顺要塞一角

日军突袭旅顺港
战争一开始,日本10艘雷击舰即于1904年2月8日夜间,突然袭击了由于指挥部的疏忽而在没有警戒的外停泊场停泊的俄国分舰队,击伤装甲舰2艘和巡洋舰1艘。
27日晨,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的日本舰队主力(装甲舰6艘,装甲巡洋舰5艘,巡洋舰4艘)驶近旅顺口,企图消灭隐蔽在旅顺港内的俄国分舰队,但在分舰队的舰艇和海岸炮兵连的射击下被迫退却。
2月24日,日军企图用沉掉装有石头的汽船的办法来堵死旅顺港的出口,但未成功。
3月8日,太平洋分舰队新任司令马卡罗夫海军中将到达旅顺。他採取了加强基地防御和提高分舰队作战积极性的断然措施。俄国海军首次大规模地、很有成效地使用了水雷武器。但在4月13日分舰队出海作战时,马卡罗夫因乘坐的舰队装甲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沉没而亡。
日本海军用以封锁旅顺港的机械水雷

地面战斗序幕
接替分舰队指挥的维特格夫特海军少将表现消极,以致日军奥保巩将军指挥的第2军(约3.5万人,216门火炮)于5月5日在旅顺北部(貔子窝地域)毫无阻碍地开始上陆。第2军上陆后未遇到抵抗,他们切断通往旅顺的铁路,接着在5月26日向掩护要塞远接近地的金州地峡(见金州)的俄军阵地发起了冲击。俄国军队(3800人,65门炮,10挺机枪)试图阻止日军,但未成功。俄军由于得不到增援,撤至龙王塘至双台沟村一线的阵地。鑒于旅顺前途未卜,俄军统帅部派遣什塔克尔贝格中将指挥的东西伯利亚第1军(约3万人)去旅顺救援,但在6月14—15日在瓦房沟附近的战斗中被打败。
第三军的攻击
日本人为了夺取旅顺口,组建了第3军,由乃木希典指挥。第3军于6月26日发起进攻,7月30日进抵要塞近接近地,开始围攻要塞。在此之前,旅顺防御工事的状况由于孔德拉坚科和其他俄国进步军官的努力有了很大改善:在各堡垒、炮台和多面堡的接近地上及其彼此之间的中间地带开挖了堑壕和步兵掩体,设定了高压电网,埋设了套用地雷。要塞的守备部队约50500人(其中8000名水兵),646门火炮(其中350门要塞炮)和62挺机枪。日军约有48000人,火炮约400门(其中198门是攻城炮),机枪72挺。
日本陆军第3军对旅顺要塞第一次总攻击
俄军防御工事截面示意图


由于旅顺受到威胁,俄军统帅部採取了抢救舰艇的措施。6月23日,分舰队试图冲出港外开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但碰到日本舰队后,维特格夫特不敢交战而返回基地。
8月10日,俄国舰艇再次出海,由于在黄海战斗中失利,这支被削弱了的分舰队又返回旅顺。此后,舰队即被用来参加要塞的炮火防御和对陆军进行积极的火力支援。舰队的大部分人员,284门火炮和大量弹药都交给了要塞的守备部队,以加强陆军。8月16日,日军统帅部向旅顺派出一名军使,建议俄军交出要塞,但遭到拒绝。
8月19日,日本第3军对俄军阵地发动了首次强攻。激战持续到8月24日,日军付出重大损失(约2万人,俄军伤亡6000多人),才在个别地方楔入要塞守卫部队的防线。由于遇到俄军顽强抵抗,日军统帅部放弃了迅速攻占要塞的企图,被迫转为长期围困和準备新的强攻。9月19—22日,日军发起第二次强攻,占领了三个工事,但环绕
城市的重要战略制高点仍在俄军手中。10月30—31日日军发起的第三次强攻同样被击退,只占领了几个次要工事。日军获得补充后,于11月26日开始第四次强攻,主要突击方向是二零三高地的工事。保卫者坚守二零三高地9天,多次发起反冲击,打退了日军的猛攻,但日军终于在12月5日占领了二零三高地,伤亡约8000人。
俄军堡垒防守示意图

俄军失利与投降
日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占领了可俯览瞰制整个旅顺军港的203高地后,迅速建起炮兵观察哨,用电话校正重炮的射击方位,着手消灭被封锁在内停泊场没受损伤的俄国舰艇。12月15日,孔德拉坚科及其最亲密的助手一同阵亡。赞成要塞投降的福克将军被任命为陆防司令。12月29日举行了军事委员会会议,会议的大部分参加者表示要继续战斗。儘管如此,斯捷谢利于1905年1月2日签署了投降的命令。旅顺守备部队共32500人被俘。
战役评析
此战持续了329天。牵制日军大量兵力(约13万人),打破了日军迅速粉碎满洲俄军的计画。在夺取旅顺口的战斗中,日军伤亡5万余人,15艘战斗舰艇被击沉,16艘舰艇严重受损。旅顺口防御对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陆军和海军在组织协同动作中获得了丰富经验,採用工事和工程障碍物进行防御和从遮蔽阵地进行火炮射击的方法得到继续发展,在海上首次使用了雷击舰;迫击炮和探照灯也是在旅顺口建造和使用的。旅顺口防御表明,临海要塞只有当其守备部队与海军和陆军组织紧密协同时,才能坚持长期战斗。列宁评价旅顺口陷落的政治意义是专制制度的危机,“沙皇制度投降的前奏”。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作为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中国,我们只能从军事技术角度评论这场战争的得失,而不应对战争的结果有任何讚赏。这次战争体现了当时俄国腐朽没落的反动统治,俄国战败是必然的,俄军在旅顺战役还值得尊敬。
日俄在二月相互宣战后,日军迅速击败了在朝鲜半岛上的俄军进入中国东北,并且开始对旅顺发起攻击,当时俄国在大连的指挥官是关东司令斯特塞尔、要塞司令斯米尔诺夫、陆防司令康德拉琴科、海军由斯塔尔克来指挥,战争爆发不久的三月,俄国远东司令库罗帕特金就临阵换将派马卡罗夫接替斯塔尔克指挥海军,让要塞司令斯米尔诺夫接替斯特塞尔,这一举措造成了旅顺地区指挥混乱,马卡罗夫接替指挥海军后不久阵亡,海军困守旅顺海港不再出战,旅顺的陆战没像海战那样溃败,9月辽阳会战中,没有第三军参战,兵力比俄军少的日军获胜。
旅顺要塞司令的斯米尔诺夫指挥要塞防御,陆防司令康德拉琴科指挥东西伯利亚新编第七师,与东西伯利亚第四师总共三万多人是陆军主力,面对的是占优势的日军攻击,乃木希典指挥第三军原本準备很快占领旅顺,但是遭到严重挫折,被迫调整增兵。
次年1月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攻占旅顺,俄军的最高指挥斯特塞尔长期坚守,旅顺战役是战争中能稍微给俄军挽回些颜面的战役。
斯特塞尔在1903年担任旅顺要塞司令,他与库罗帕特金在1866年同时毕业于同一军事学院,与担任远东最高司令的同学相比,斯特塞尔没名声,库罗帕特金已经是指挥数十万的上将,斯特塞尔只是中将指挥约五万陆海军防御旅顺,但是从两人的战争经历看,斯特塞尔比他的同学强。库罗帕特金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大败,在后来的一战中依然战败,他是俄军腐朽无能的标誌。在战后两人的结局也可以看出俄军当时的腐朽,斯特塞尔沉重打击了敌人战斗到最后绝望投降,却被俄国判死刑,同样遭受失败的库罗帕特金却依然受重用指挥军队。而对手日本人的态度最耐人寻味,这些崇尚武士道的军人最尊敬壮士,他们在斯特塞尔去世后对他的态度,更能体现在战争中双方的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