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张沖(中统特工)

(2020-05-08 21:30:04) 百科
张沖(张淮南)

张沖(中统特工)

张淮南一般指本词条

张沖(1904—1941),字淮南,浙江省乐清市人。1919年考入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组织《醒华会》。1923年毕业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旋以公费转入哈尔滨政法大学,并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等职,是中统系统中的重要人物。抗战期间作为中国国民党代表参加国共谈判。在抗战期间,张沖坚决赞成国共合作,共御外侮,同周恩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係。1941年,张沖病逝,周恩来深为哀悼,除在《新华日报》发表《悼张淮南先生》一文,亲自参加追悼会,并致送輓联:"安危谁与具;风雨忆同舟。"对张沖在团结抗战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的评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沖
  • 别名:张淮南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乐清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 毕业院校:北京交通大学
  • 信仰:三民主义
  • 主要成就:参与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人物生平

张沖,1919年考入省立温州第十中学。在五四运动中,曾组织醒华会。是中国国民党内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少数人士之一。1923年,20岁的张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是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他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政法大学。
1923年张沖加入中国国民党,任中国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曾被奉系军阀逮捕入狱,东北易帜后获释。嗣后历任国民政府哈尔滨市党部特派员、国民政府天津市党部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等职。
在东北期间,张沖秘密进行反对军阀张作霖的活动,担任过中国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特派员。1927年3月被捕下狱,幸赖母校哈尔滨政法大学校长雷殷庇护,方免一死。1929 年张沖返回南京,由于他才华出众,熟谙俄语,又通晓苏联事务,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器重。30年代初,张沖升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事务。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中国国民党代表,与周恩来相处五年,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为中华民族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5年在中国国民党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从1935年下半年开始,奉命参与同中共代表进行秘密谈判,其间曾到陕北瓦窑堡与毛泽东、周恩来会晤,对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12月随蒋介石到西安,12日西安事变爆发,被扣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同年冬出访苏联,任实业考察团副团长。后调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
1941年3月兼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同年8月11日病逝,终年37岁。

个人生活

人物婚姻

10岁那年慈母金老夫人为他定下“娃娃亲”,女方之父高性朴,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识渊博,见未来女婿“风采异人”,非常喜爱,亲自悉心授业。张沖17岁与同龄的高志骧完婚,次年生子张炎,一年后又生女张雪梅。张雪梅说:父亲与母亲20岁就分居了。在我8岁那年,父亲带了个俄国夫人娜丹回来。他们在哈尔滨俄语圈子里结识,父亲因参与国民革命而被张作霖逮捕,娜丹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号,两人感情日深而结合。后来,娜丹无意中得知我母亲的存在,执意要来老家向母亲当面道歉。娜丹人很好,有良心,我们全家真诚接纳了她。可是蒋介石不放心这个苏联女子,他对父亲说:“你在我身边工作,难保不泄漏机密。”蒋介石给了娜丹很多钱,叫她同父亲离婚回苏联去了。

子女情况

张沖不幸逝世后,远在家乡乐清的张雪梅和兄长张炎被急电召往重庆奔丧。遗憾的是,张雪梅刚上路不久就病倒了,没能成行。张炎到重庆后,在追悼会上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对年方20岁的张炎很是关心,安慰他说,张沖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今后有什幺困难儘管来找。
张沖之女张沖之女
50年代初,张炎因工作无着,贸然到北京找周恩来总理求助。周恩来总理在家里接见了张炎,把他安排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文革”中张炎去世,他的遗孀在1972年12月又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求助,周恩来总理指示:对张炎的逝世向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同意信中提出的要求,张炎的女儿可到山西落户并安排工作。这件事让我们感念至深。周恩来在“文革”时,每天有多少国家大事要操心啊,可是张沖后人的这幺一件小事,他还记挂在心,亲自给予帮助。当时周总理自己也身患癌症、身陷险境,想到他在这样的境遇下还关怀我们,真是感激涕零。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张沖的名字又重新出现在报刊媒体上。1991年,张沖的遗骸在重庆找到,迎回家乡,準备实现他归葬故里的遗愿。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92年11月25日发文,同意以乐清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修筑张沖墓,并拨款予以资助。1995年5月,张沖终于魂归故里,安葬在故乡琯头村旁的狮子山上。墓地背靠青山,面对瓯江,墓碑上镌刻着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几个大字。
张沖的女儿张雪梅,女婿邱清华抗战初期参加革命,曾是我党游击队的领导人。邱清华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人物评价

1941年,张沖先生逝世后,毛泽东、董必武、邓颖超等七人联名輓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周恩来亲临弔唁,送輓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周恩来还撰写了《悼张淮南先生》一文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回顾道:“我识淮南先生虽在西安事变之后,但淮南先生奔走两党团结却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先生与我,并非无党见者,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自信,亦以此互信。”周恩来撰此輓联意为:你英年早逝,今后革命事业的安和危,谁来与我共同操心呢?想想过去几年里,我们如同坐在同一条船上,与狂风暴雨搏斗,历经艰险和锻鍊。在成语“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中加入“谁”、“忆”二字,寥寥十字,确切恰当,更显感情真挚,寄意深沉。发现当年张冲去世,朱玉阶(德)总司令在輓联中也有“国士无双”四个字,这或许可以说明,张沖虽然是国民党党国重臣,但他是超党派的,他的短暂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碧血丹心,鞠躬尽瘁,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 秉承淮準南先生遗愿,1991 年秋,乐清乡人将其遗骨迎回故籍,葬于北白象镇琯头村狮子山上,建墓碑一座,配以张沖先生事略碑文、 周恩来先生悼淮南先生全文碑刻以及我党部分第一代领导人挽淮南先生联之碑刻。
周恩来和张沖合影周恩来和张沖合影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周恩来挽张沖
周恩来高度评价
事情须从1931年说起……1931年4月下旬,中共中央特科总干事顾顺章在汉口被捕,押送南京后供出了上海中共中央及周恩来的行蹤。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中统特务总头目的张沖,领着一帮特务赶赴上海实行搜捕。由于周恩来及时得到情报,迅速果断处理,避免了一场极为严重的重大损失。张沖搜捕扑空了,出于怀恨报复,他製造了一场所谓的《伍豪启事》案。1932年2月中旬,上海《申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相继登出了一则《伍豪等脱离共产党启事》。“伍豪”,是周恩来为便于白区工作,特地取的一个化名。这个启事刊登之时,周恩来早于1931年底秘密从上海到达江西中央苏区,已将近有两月之久了。《伍豪启事》阴谋诬陷之目的破产了,《启事》的策划者是谁?成了周恩来以及中共特科心中的一个难解之谜!1936年春天,上海《申报》又刊登出一则《寻找伍豪启事》。这个启事仍是张沖策划的,乍看去不过是故伎重演,但这次启事与前次启事有根本不同,这则启事是张冲出于民族大义,想寻求国共合作之路,特地向周恩来发出的一个信号!两番启事,两度风波,周恩来与张沖始终未曾谋面。后来,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次宴会上,经共产党人潘汉年介绍,周恩来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身边的侍从人员张淮南,也就是张沖。周恩来握住张沖的手,连声说:“来,张先生,为我们在今后的谈判中竭诚合作而乾杯!”周恩来的豁达大度,张沖感动了,连忙站起身来,举杯的手还略略显得有些颤抖……从这以后,张沖作为蒋介石的特派代表,与中共副主席周恩来的交往多了起来,频频接触,朝夕往还,周恩来的爱国信念、高尚人格、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沖。周恩来与张沖张沖肝胆相照的友谊,留下了两个阵营对手化敌为友的传世佳话。
1937年周恩来、叶剑英和张沖(中)1937年周恩来、叶剑英和张沖(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