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该字常表示为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棉布、布料。其他含义:①散开;传播。②宣告;宣布。③安排;设定。④陈述:强齐压境举朝忧,韦布谁知握胜筹?——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⑤姓。源于羌族,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布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布
- 外文名:cloth
- 拼音:bù
- 注音:ㄅㄨˋ
- 部首:巾
- 外部笔画:2
- 总笔画:5
- 五笔:DMHJ
- 统一码:U+5E03
- 仓颉:KLB
- 郑码:GDLI
- 四角号码:40227
- 笔顺:一ノ丨フ丨
- 笔顺编号:13252
汉字释义
1. 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布匹|棉布|布料。

2. 散开,分散、传播到各处:分布|散布|遍布全国。
3. 宣告;公开告诉大家:布告|公布|宣布。
4. 安排;设定:布置|布局|摆布。
5. 陈述:强齐压境举朝忧,韦布谁知握胜筹?——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6.姓。
7. 语言。古语言“清大乱,遂布者,耀光族,布同超”。
8. 祭星。《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孙炎 曰:“既祭,布散于地,似星辰布列也。”
详细解释
〈名词〉
-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hemp cloth]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髮)
- 棉、麻、薴、葛等织物的通称 [cloth]
足缠白布。——明· 魏禧《大铁椎传》 -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索(布制的绳);布衣交(贫贱之交);布裙荆钗(指民家的女子);布头笺(用碎片製成而品质优良的笺纸);布掸子(用布条札成的掸帚)
- 古代钱币 [coin]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礼·天官·外府》 - 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
〈动词〉
- 铺开 [be fully underway;spread]
收葱子,必薄布阴乾。——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
禹鲧是始布土。——《山海经·海内经》
敢私布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布币行礼。——《国语·鲁语上》 - 引申为散开,分布 [disperse;scatter;be distributed over an area]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国志·吴主权传》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又如:布陈(敷布陈设);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迹散布,而不相重叠);布锦(铺展锦绣)
- 布列 [distribute and display]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又如:布阵(布列阵势);布兵(布戎。布甲。布列军队);布伍(部署军队)
- 布施;施行 [carry out]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 又如:布德(广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 公布,颁布 [promulgate]
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史的总称);布露(公布,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布告晓喻);布教(颁布教令)
- 伸开 [stretch]。如:布指(伸开手指);布展(伸展;扩展)
- 传布 [disseminate]
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汉书·叙传》 - 又如:布旨(传布旨意);布种(撒籽栽种);布怨(播怨,结怨)
- 陈述 [state]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与陈伯之书》 - 又如:布达(陈述表达);布述(书信用语。陈述)
- 布置,安排 [arrange]。如:布席(铺设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摆(安排)
常用词组
- 布帛 bù bó
[cloth and silk textiles] 棉纺品和丝、麻织品的总称 - 布帛菽粟 bù bó shū sù
帛:丝织品;菽:豆类;粟:小米,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 布菜 bù cài
[distribute food among the guests] 把菜餚分给座上的客人 - 布达拉宫 bù dá lā gōng
[the Potala Palace] 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角的布达拉山上,传说为吐蕃赞普松赞乾布所建的宫殿,后世不断修筑,成为中国着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 布达佩斯 bù dá pèi sī
[Budapest] 匈牙利首都和多瑙河中游的重要港市,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209万(1978) - 布道 bù dào
[preach the gospel] 指基督教传教 - 布丁 bù dīng
[pudding] 一种煮熟或烤熟的不甜的软质食品,通常以一种禾穀为基础,其结构似牛奶蛋糊,可当一道主菜或副菜 - 布防 bù fáng
[station troops on garrison duty;organize a defence] 布署防卫
交战双方都在加紧布防 - 布告 bù gào
[notice;bulletin]∶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在报纸上登载一个布告 - 布穀 bù gǔ
[cuckoo] 杜鹃(鸟名) - 布褐 bù hè
[coarse clothes]∶粗布衣服 - 布景 bù jǐng
[setting]∶舞台或摄影场上所布置的景物 - 布局 bù jú
[distribution;layout] 对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新市区的布局 - 布拉柴维尔 bù lā chái wéi ěr
[Brazzaville] 刚果首都。在刚果河北岸,与萨伊首都金夏沙隔河相望 - 布拉格 bù lā gé
[Prague] 捷克首都。跨拉贝河支流伏尔塔瓦河两岸,面积496平方公里,人口118 万(1976) - 布拉吉 bù lā jí
[a womans dress] 连衣裙 - 布囊其口 bù náng qí kǒu
[cover one's mouth with cloth] 用布蒙住他的口。囊,口袋。这里用作动词;堵住 - 布雷 bù léi
[mine;lay mines] 布置水雷或地雷 - 布鲁塞尔 bù lǔ sài ěr
[Brussels] 比利时王国首都。人口133万(1990) - 布匹 bù pǐ
[cloth;piece goods] 布(总称) - 布琼布拉 bù qióng bù lā
[Bujumbura] 蒲隆地首都。人口20万 - 布哨 bù shào
[sentinel] 派给哨兵 - 布设 bù shè
[lay] 分散设定;布置
布设地雷 - 布施 bù shī
[alms giving] 将金钱、实物布散施捨给别人
依例布施 - 布头,布头儿
- 布线 bù xiàn
[wiring] 电器线路连线导线的布置
布线图 - 布洋娃娃 bù yáng wá wa
[rag doll] 用碎布,通常是用彩色花布做的玩具娃娃 - 布衣 bù yī
[clothes made of cloth]∶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 布衣韦带 bù yī wéi dài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布衣之交 bù yī zhī jiāo
布衣:平民。旧指贫寒老友。 - 布宜诺斯艾利斯 bù yí nuò sī ài lì sī
[Buenos Aires] 阿根廷共和国首都,政治、文化、工商中心和主要港口,人口290万(1990),连郊区1138万(1990) - 布阵 bù zhèn
[rank;array;array troops for battle] 排列阵势 - 布置 bù zhì
[fix up;arrange]∶陈设
布置展品 - 布子 bù zǐ
[paper with silkworm eggs]
方
字源演变
金文 小篆 楷体
金文
小篆
楷体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布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战国时期的赵国有大夫布子,为西北羌族人,他极善相马。
第二个渊源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末期晋国子卿姑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记》记载,赵简子(赵鞅,公元前?~前458 年,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为晋国把政时期,手下有个名人叫姑布的子卿,善相。姑布的后裔以祖上之字“姑布”为姓氏,称姑布氏,后省文简化为布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西汉动平的姑布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史籍《汉书》中记载,汉朝时期有姑布子,望出东平。
第四个渊源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山西清徐县孟封镇布常伟老人讲述,布氏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现有布氏数百人,原为希氏,后改为布氏。以布常伟家族为主系不出五服有三十五人,据族谱记载可追至上清末三代,其族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秦朝末期的时候,中国北方战乱频频,很多家族人等为避兵灾逃难到岭南地区,其中很多人迁徙到今广东省佛山地区。这些先人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遂以“ 鸡” 、“ 田” 、“ 老” 、“ 布” 为姓,寓意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这样,形成了广东地区的布氏一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龟兹国,出自唐朝时期西域龟兹国王布失毕,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唐朝时期的西域龟兹国王名叫布失毕,其后裔子孙中,在唐朝时期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布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氐族,出自汉、唐时期古氐族索卜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中的索卜人,土语称“ 苏胡” ,后取其尾音的汉字谐音“ 布” 或“ 卜” 为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布达喇氏,世居松花江,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②满族虎尔哈女真族布尔察氏,满语为“规避”,属以地为氏,世居阿里库( 今俄罗斯滨海地区) 、虎尔哈( 今黑龙江黑河、哈尔滨、俄罗斯) 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③满族布尔尼氏,世居尼马察( 今黑龙江穆稜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④满族布吉尔根氏,世居额尔敏( 今吉林浑江) 、乌鲁特( 今内蒙古兴安盟)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⑤满族布尼氏、布尔尼氏,世居佛讷赫村( 今吉林敦化) 、尼马察( 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 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⑥满族布赛氏,世居叶赫( 今吉林梨树叶赫乡) 、萨哈尔察( 今黑龙江嫩江) 、辉发( 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 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⑦满族布希氏,满语“去毛的狍皮、鹿皮”,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旧姓“蒲鲜”,以姓为氏,属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后裔,世居叶赫( 今吉林梨树叶赫乡)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第八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①蒙古族布鲁特氏,世居科尔沁( 今内蒙古科尔沁)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②蒙古族布尔哈齐氏,世居乌鲁特( 今内蒙古兴安盟)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③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腾( 今内蒙古克什克腾)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布尔哈齐特氏,世居察哈尔( 今河北张家口) ,后改汉字单姓为布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达斡尔族布库尔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布库尔氏,满语“帽沿”,世居待考,后有人改汉字单姓为布氏[2]
第十个渊源
源于步姓,据山东省阳穀县大布乡布氏家谱记载,布氏先祖步辰,字天象,大梁(今河南开封)小沟人,洪武辛末年进士,初任陕西凤翔知府,后升湖广巡抚,燕王朱棣攻进南京后,在方孝孺被诛十族案中,因是方孝孺的门生,亦被杀害,所幸老夫人卢氏携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为布姓,所携三子分别落户于山东阳穀县(长子),山东肥城(次子),山东成武(三子),现已发展至八个村落分别为前楼布村,双庙布村,前海子布村,家庙布村,新布村,后布村,东布村,大布村,故名为大布乡,布氏祠堂在阳穀县大布乡家庙布村,家谱遗存并重修,以上见于布氏家谱
古法染布
中国古法染布中的“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延续至今,用这三种方法染出的手工布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云南绞缬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绞缬染布法,大理人称其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染色前需把布摺叠綑扎,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由于色浆用板蓝根等植物製成,因此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走在大理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以及服装、鞋帽等製品,给风景如画的高原小城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贵州蜡缬
蜡缬始于汉代,盛于唐代。这种染布法需要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製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
蜡缬的防染剂是黄蜡(即蜂蜡),它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盛产的蓝草,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就可以用来染色了。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传统的蜡缬工艺,而且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衣服、伞套、枕巾等都是蜡染製成;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则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等处,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艳丽的多色蜡染。
¤苍南夹缬
夹缬布的颜色和图案是用雕版夹印出来的:将布固定在两块镂空版之间,在镂空处注入色浆,解开镂空版后花纹就出现在布上了。
与扎染、蜡染相比,夹缬的工艺更加複杂,因此经历唐朝短暂的繁荣后,到了宋代,这种印染工艺就逐渐消失了,直到人们在浙江苍南再次发现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染布方式。
苍南宜山镇八岱村盛产夹缬布。唐代宫廷用丝、绢、锦为主,苍南夹缬虽不能与精美的唐代宫廷夹缬相比,但在印染工艺上仍保留传统夹缬印染的特色。早年,浙南地区将夹缬布作为嫁女娶媳的必备品。苍南的几位夹缬传承人都已年过半百,传统的染布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布的分类
布 ―― 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
《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荀子·荣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杨倞注:“刀布,皆钱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广。”
《史记·平準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司马贞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
《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晋左思《魏都赋》:“质剂平而交易,刀布贸而无筭。”
“布”在壮语里是人的意思。“布土”译成汉语就是“土人”,即本地人或土生土长的人。布土是与客人、外来人相对而言的。壮族的自称有:“布土”或“濮土”、“布侬”、“布曼”、“布崬”、“布衣”、“布陇”等等。(参考黄现璠着《壮族通史》。)
无纺布,非织造布。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棉花和苎麻等,它们可以织成各种棉布和织物;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可以组成美丽的丝绸和呢绒。布是嫘祖创造的。可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增加了人造纤维等新的品种,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毫无生命力的矿物,也就是最普通的石头。
用石头製成玻璃纤维,再织成布,叫玻璃布。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潮湿、耐腐蚀等许多特性,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在电气、化工、航空、冶金、橡胶、机械、建筑、轻工业等部门,代替原来所用的棉布和绸缎呢绒。
坚硬的石头为什幺也能像棉花那样用来织布呢?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用棉花织布是先将棉花的纤维纺成纱,然后经纬交叉,织成了布。
我们已经知道了石头制玻璃的过程。石头织布也可以说是石头制玻璃的发展呢!因为石头织布首先是将砂岩和石灰石等轧碎,放到窑炉里,再加进纯硷等原料,用高温把它们熔化成液体,然后把它拉成玻璃纤维,再纺纱织成布。
玻璃是很坚硬而又很脆弱的东西,可是它拉成丝后,它却变得很坚韧的了。玻璃丝越细,它的挠度和拉力就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但用玻璃丝织成玻璃布,还用玻璃丝来增强玻璃製品和塑胶製品的牢度,就像在混凝土里放入钢筋一样。玻璃纤维,今天已套用到最新的通信技术--光通信上面去了。有一种叫做"玻璃纤维管镜",是用上千根玻璃纤维製成的管子,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千分之一毫米,能反射光线,使它沿着管子通过。把它装在照相机上,可以拐弯照相。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布)枲织也。其艸曰枲、曰萉。析其皮曰林、曰木。屋下治之曰麻。缉而绩之曰线、曰缕、曰纑。织而成之曰布。布之属曰紨、曰絟、曰缌、曰緆、曰緰赀、曰、曰幏。古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巳。引伸之凡散之曰布。取义于可卷舒也。外府注曰。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泉者今之钱也。卫风。抱布贸丝。传曰。布、币也。笺云。币者所以贸买物也。此币为凡货之偁。布帛金钱皆是也。从巾。父声。博故切。五部。隷变作布。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故切,音抪。《说文》布枲,织也。《广韵》布,帛也。《小尔雅》麻纻葛曰布。《释名》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尽用之也。《易·说卦》坤为布。《诗·衞风》抱布贸丝。《传》布,币也。《疏》此布币谓丝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左传·闵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又泉也。《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注》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汉·食货志》布货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注》师古曰: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广雅》布,施也。《庄子·列御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列也。《书·康王之诰》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乗黄朱。《传》皆四黄马朱鬣,以为庭实。《左传·昭十六年》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注》布,也。
又《广雅》布,散也。《左传·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罢。《注》布路,分散。
又《尔雅·释天》祭星曰布。《注》布,散祭于地。
又《广雅》布,班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布似布,帛似帛,华山有之。《注》草叶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药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纶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
又金布,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悬泉激流曰瀑布。《孙绰·天台赋》瀑布飞泉以界道。
又露布。《续博物志》露布,捷书别名,以帛书揭之于竿,欲天下知闻也。
又姓。《晋书·陶侃传》江夏布兴。
又複姓。《史记·赵世家》姑布子卿。《注》司马彪曰:姑布,姓。
又与尃通。《史记·司马相如·上林赋》专结缕。《注》徐广曰:尃,古布字。《汉书》作布。
考证:(《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师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谨照原文今布改金布。(《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专结缕。)谨照原文子虚赋改上林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