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古城是川西地区最早和最大的古城,其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550年,废弃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面积先为60万平方米,后扩增为近300万平方米。宝墩古城应该就是蜀国开国之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宝墩古城遗址
- 地理位置:龙马乡宝墩村
- 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
- 开放时间:全天
- 地区: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
- 始建时间:公元前2550年
简介
宝墩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地形奇特,在一马平川的绿色沃野上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樑似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沟底和两侧往往会发现一些散碎的砖瓦器物。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经四个月发掘后确认,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比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年代还要早,属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最早阶段。
宝墩古城遗址系龙山时代古城遗址,对探索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起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继广汉三星堆藏坑之后,四川地区又一重要发现,在中外考古界引起了轰动,并在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排名第三。
面积和年代
宝墩古城城墙採用堆筑法建成,分为二期。第一期城墙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1995年探明);第二期城墙也採用堆筑法建成,但比较残缺,只能测量其总长度。第二期城墙总长度约为6.2千米(2010年探明)。考古人员使用全占仪对第二期城墙、壕沟的分布範围和走势进行了精準的测量并绘製了城址平面地形图。以第二期城墙外侧的壕沟外侧边为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外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68万平方米;以第二期城墙内侧墙基为界,面积约253万平方米。这一面积数据在目前仅次于浙江良渚古城(290万平方米)和山西陶寺大城(280万平方米),而大于湖北石家河古城(120万平方米)。
宝墩古城两期城墙的关係:从空间角度看,在东北方向上,第二期城墙(即外城墙)与第一期城墙(即内城墙)重合。从时间角度看,两期城墙(即内外城墙)曾同时存在过。
宝墩古城城墙的始筑年代,目前被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其废弃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即宝墩古城存在的年数是二、三百年。
综上所述,宝墩古城的面积先为60万平方米,后来扩建为276万平方米;起讫年代是2550 BC-2330 BC。
古城历史
宝墩古城遗址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记录。甲骨文中多次提到了“蜀”。这个“蜀”,应该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三星堆古城”。三星堆文化分为四期,其中的第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这说明三星堆古城是宝墩古城的后继者。也就是说,宝墩古城也是“蜀”。
重要意义
宝墩文化的发现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后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