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敏,1962年12月24生,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1983年07月毕业于原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建筑结构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年08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被聘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1996年被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2年被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聘为土木工程学科兼职教授;2001年被同济大学研究生院聘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博士生合作指导教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田志敏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24
- 职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人物经历
1983年07月毕业于原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建筑结构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01月 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11月-1997年11月在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土木水利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2003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派遣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西北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进行访问研究。
1983年7月 – 2004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1489部队任职,主要从事防护工程、岩土工程、冲击隔震和複合材料抗冲击与爆炸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1994年任副研究员,1997年任研究员,并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及其它党内行政职务。从美国访问研究归来后于2004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1517部队工作,为军队处置突发事件专家谘询小组成员,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国防和人防工程研究与设计创新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总参郑州科技创新工作站专家。
荣誉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防护工程新型複合结构及抗爆特性
新材料及其複合结构是地下抗爆结构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当前国际上军事、航天、核能动力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多年来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先后进行了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複合结构、泡沐混凝土材料和钢板混凝土複合结构等的抗爆性能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获得国家与军队的科技进步奖励。在该方向上正从事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 超高强混凝土及其複合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性能;
2) 超高强混凝土複合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其动力学模型;
3) 地下複合结构与岩土介质的动力相互作用;
4) 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複合结构的套用。
特点:
超高强混凝土及其複合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在国内属创新研究发展方向,将複合结构用于抗爆结构和冲击隔震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发展前景。
意义:
在爆炸产生的高强冲击波作用下,地下工程面临严重的毁灭性威胁,需要解决四个大方面的技术难题:(A)工程结构的高承载力技术;(B)工程内部强烈爆炸震动的隔震技术;(C)工程的口部防破坏技术;(D)工程的防电磁脉冲破坏技术。前三项技术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材料及其複合结构的研究开发。新材料及其複合结构的在地下工程中的套用利于提高工事的抗力和改善工程的抗爆震性能,并由此产生重大的经济和军事效益。
建筑物对爆炸破坏的防护技术
建筑物对爆炸的防护技术与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密切相关,是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研究领域。将爆炸防护技术用于重要公共建筑领域的基本目的是减小爆炸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障遭受恐怖爆炸袭击后的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实施。建筑物对爆炸的防护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以色列、英国和澳大利亚等深受恐怖爆炸袭击危害国家的研究热点,我国对此的研究工作也愈益受到重视。如今田志敏一直从事这方面的跟综研究。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建筑物遭受恐怖爆炸后的毁伤评估方法及计算机模拟研究;
2) 重要建筑物的抗震与抗爆性能比较研究;
3) 建筑物遭受爆炸后救援与恢复行动的工程决策与支持系统研究;
4) 防护建筑物遭受恐怖爆炸后的渐进坍塌破坏技术研究;
5) 政府办公和重要公共建筑物对爆炸飞片和冲击波的防护技术研究;
6) 生命线工程抗恐怖爆炸破坏的工程技术措施研究;
7) 兼顾抗风与抗震的民用建筑结构抗爆设计方法研究;
8) 民用建筑的抗爆设计规程研究。
9) 军队防护工程技术向民用建筑转化的可行性研究;
特点:
建筑物对爆炸破坏的防护技术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多,具有军民两用、基础研究和套用研究相结合的特点;爆炸对建筑物的破坏效应需要研究材料在高速和高压作用下的性能、结构的损伤破坏机制等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研究特色。
意义:
恐怖爆炸是构成对城市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而政府办公和重要公共建筑物往往是恐怖爆炸袭击的主要目标。已有的大量事例证明,恐怖爆炸可破坏建筑物的结构和非结构系统。因结构破坏导致的建筑物渐进坍塌,以及爆炸冲击波和飞片是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一些非结构系统(如电力、通信、通风和通行系统;供水和消防系统;医疗系统等)的破坏可严重影回响急救援指挥的实施,影响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与逃离。因此,控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防护爆炸和建筑物破坏引起的次生危害,对减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确保城市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恐怖爆炸对建筑物的破坏效应及防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美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举措、投入的工作力度和取得的研究进展最为显着。美国政府对建筑物防护恐怖爆炸研究工作的倡导和给予的财力资助、政府部门与学术团体之间的伙伴式协作有力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军队防护技术向民用转化方面以及在建筑物减爆新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国内的研究比之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来说,在重要公共建筑物防护恐怖爆炸的工程技术方面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研究,许多方面仍是空白。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複杂地质条件下锚固技术
複杂地质条件下锚固技术及地下结构的加固改造方法
锚固与注浆技术已在建筑、交通、水利、矿山和国防与人防工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套用。但与这一技术相关的许多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如複杂地质条件下的锚固技术及于多年来受到重视的结构植筋加固技术便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田志敏在该方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承担过大量工程设计、研究和施工任务。在洞室稳定性分析的模型试验研究方面、土钉和锚桿的支护机理方面以及结构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方面都取得过获奖层次较高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兴趣包括:
1) 複杂地质条件下的锚固技术及加固机理;
2) 地下结构的植筋加固技术及植筋在动载作用下的特性;
3) 考虑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地下结构分析方法。
特点:
複杂地质条件下锚固技术及地下结构的加固改造方法,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多,无论在锚固技术层面上、试验和理论研究层面上都具有创新价值。
意义:
开展该方向的研究工作是实际套用的需要,既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具有广阔的套用前景。
地下结构的爆炸震动防护研究
武器或装药爆炸作用下,即使地下工程能够经受住爆炸荷载作用而不产生结构破坏,但爆炸产生的强烈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冲击震动却可能十分严重,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因此,解决地下工程的爆炸震动问题一直成为国内外多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之一。
爆炸震动的特性取决于武器的当量,爆炸方式,地层介质和工事结构的性质。就一般情况而言,比之天然地震动来说,爆炸地震动表现出如下特点:
爆炸震动加速度的峰值高(在大当量武器爆炸的近区,可高达千个g以上)、持续时间短、高频成分丰富,频频宽。核武器爆炸后,在与爆心的比例距离超过约 50 m/(kt)1/3处的自由场加速度仍可达1000 m/s2, 持续时间一般在0.1~0.25秒。常规武器爆炸震动的加速度在近区很大,可高达10000 m/s2以上,但持续时间短(近区震动加速度波形持续时间短,一般在30豪秒以内)。随与爆心的比例距离增加,核爆炸地震动比常规武器爆炸产生的地震动衰减要慢。
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武器和装药爆炸引起的坑道冲击震动与破坏规律,给出了动物受爆炸震动的允许值,解决了爆炸震动的整体隔震和多级隔震问题,提出了坑道工程对爆震的隔震设计计算方法。他的这方面研究成果已在国防和人防工程中得到了套用,并获得了国家和军队的科技进步奖励。如今他在该方向上正从事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 爆炸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即自由场地运动研究;
2) 地下结构的动力回响及结构内的冲击震动环境;
3) 爆震的被动控制既隔震和减震研究;
4) 人员和设备或建筑物的耐震标準。
特点:
爆震的被动控制即隔震和减震研究与天然地震动的控制有区别,其隔震元件及其抗爆震特性的研究具有创新特点,爆震隔震体系的非线性瞬态动力回响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具有探索意义。
意义:
解决爆炸产生的强烈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冲击震动对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效益。
主要论着
发表论文70多篇,撰写研究报告60余份。可公开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下:
1) 地下工程抗爆炸震动研究进展,工程兵工程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1997年(导师:钱七虎院士)
2) 粘弹阻尼隔震理论和试验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导师:徐植信教授)。
3) 基于边界元求解岩(土)中结构动力反应的子结构法,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论文,1988年(导师:熊建国研究员)。
4) 地下工程爆炸震动防护研究进展,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作者)。
5) 重要建筑物对恐怖爆炸防护的概念设计,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作者)。
6) 推进军队防护工程技术向民用的转化研究,促进城市防爆炸灾害工作,人民防空,2004年(第一作者)。
7) 岩土中结构动力反应的分解分析法,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第一作者)。
8) 美国对建筑物防护恐怖爆炸研究的简况及启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环境与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2004年(第一作者)。
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hock Isolation Systems Employing Foam Isolators,Proc. of the Second Int. Symp. on Impact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s Press,1996 (第一作者)。
10) Investigation of a New Laced-Reinforcement Foam Core Sandwich Panel, SAVIAC US Army Corp of Engineer, 2003(第一作者)。.
11) Animal Injury Caused by Explosion-Induced Structural Vibration,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nology Science Press , Science Press USA Inc. 2005(第一作者)。.
12) An equivalent model elastic analysis of laced-reinforcement foam sandwich panels,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hock &Impact Loads on Structure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05(第一作者)。.
13) Investigation of shock iso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ire mesh foams core isolators, 6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hock &Impact Loads on Structures,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05(第二作者)。.
14) Shock Environment inside a Shallow Structures under Explosion of Conventional Weapon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last-resistant Structures,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1992(第一作者)。.
15) 钢板~混凝土複合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分析, 防护工程, 2005年(第一作者)。
16) 一种新型複合材料防护结构的抗静载试验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第二作者)
17) 钢板-泡沐材料複合夹层板抗爆性能试验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第三作者)。
18) 拉筋增强SLP夹芯複合构件及其抗爆特性研究,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作者)。
19) 附加粘弹阻尼器隔震系统振动的理论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作者)。
20) 聚氨酯泡沐複合夹层板抗爆特性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第三作者)。
21) 大压力爆炸动载作用下高抗力複合园形结构研究,特种结构, 1997年(第一作者)。
22) 内珩架-聚氨酯泡沐塑胶夹层板简化力学模型,力学季刊,2003年(第三作者)。
23) 複合夹层梁的谱有限元法,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作者)。
24) 充填聚氨酯泡沫薄壁金属筒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材料工艺与科学,2005年(第二作者)。
25) 轴向受压条件下泡沫充填薄壁金属圆筒构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防护工程, 2003年(第二作者)。
26) 美军研製和装备的两种应急机动通行器材及对我们的启示, 防护工程,2002年(第一作者)。
27) 複杂附加阻尼器隔震系统振动的广义粘弹分析方法,防护工程,1995年(第一作者)。
28) 爆炸震动多级隔震系统振动的广义粘弹分析方法,防护工程,1995年(第一作者)。
29) 附加粘弹阻尼器隔振系统理论研究,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一作者)。
30) 聚氨脂泡沫塑胶隔震系统的试验研究,防护工程,1995年(第一作者)。
31) 聚氨脂泡沫塑胶隔震系统振动分析的一种非线性粘弹模型,防护工程,1996年(第一作者)。
32) 基于粘塑性理论的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年(第二作者)。
33) 强动载作用下岩体中複合圆形结构研究,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年(第一作者)。
34) 直接拉压作用下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本构模型,防护工程,1997年(第一作者)。
35) 振动与隔震分析的一种小数阶微商动力模型,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第一作者)。
36) 常规武器爆炸作用下浅埋结构内部的冲击震动研究,国际强动载荷及其效应会议论文集,力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作者)。
37) 基于波场分解模拟围岩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子结构法,防护工程,1989年(第一作者)。
38) 爆炸振动对动物的损伤效应,防护工程年会论文集,1992年(第一作者)。
39) 基于边界积分方程求解围岩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子结构法,防护工程年会论文集,1989年(第一作者)。
40) 常规武器爆炸作用下浅埋结构内部的冲击环境,防护工程年会论文集,1992年(第一作者)。
41) 硬质聚氨脂泡沫隔震器的冲击隔震性能研究,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2000年(第一作者)。
42) 动载作用下泡沫材料的三元件应变速率相关模型,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1998年(第一作者)。
科技奖励
(仅列出部级以上奖励):
) XXXX 工事及快速构筑技术,200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 複杂地质中构筑人防工程的地基处理和边坡加固技术,1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砂砾地层中坑道喷锚支护抗爆性能,198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4) 拉~压真三轴仪,1992年,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 抗XXXX爆炸坑道高抗力複合结构,1996年,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6) XXXX武器爆炸聚集效应技术现状及研究,1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7) XXXX军区设防工程需求研究,200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8) 聚氨酯泡沐材料在抗爆结构和隔震中的套用,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9) 喷锚支护模型试验研究,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主要参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