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6)篇
(2019-07-06 04:33:24) 读书赏析 -
作者:伍绮诗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1)篇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2⃣️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是学会了得过且过而已。3⃣️与众不同——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4⃣️做别人都在做的事。以上四句话是整篇小说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最锥心的。小说以莉迪亚死亡为主线,穿插了母亲、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和生活轨迹。不论是莉迪亚,还是玛丽琳、詹姆斯,内斯,都无法逃脱被成为期待的对象。玛丽琳和詹姆斯的结合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玛丽琳一直都在追求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这种病态转移到女儿莉迪亚身上;詹姆斯因为自己的肤色和环境哥哥不入,总想融入到集体中。可最后,玛丽琳追求的“与众不同”只不过是自己无声的呐喊,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詹姆斯即使再努力合群,却永远改变不了他在白人眼中的肤色歧视。小说最可怜的莫过于莉迪亚,她成为父母寄托希望的矛盾体,母亲希望她变得与众不同成为医生,父亲希望她接触更多的朋友,学会和同学沟通。这一个矛盾体,在知道哥哥内斯这个最后的寄托也要离开、杰克爱的不是她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瓦解了。所幸,最后父母在莉迪亚离开后渐渐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妹妹汉娜就是莉迪亚追求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印象深刻的那个场景,莉迪亚对妹妹汉娜说:“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这句话,对妹妹,也是对自己。我看着心痛。(小说描写的特别细腻,阅读的时候,我不愿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章节整理成了概要,可能理解有误)第一章简要莉迪亚失踪后,母亲玛丽琳、父亲詹姆斯、妹妹汉娜、哥哥内斯,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企图能找到莉迪亚的踪迹,可是,通过回忆莉迪亚日常的行为,玛丽琳越来越发现对自己的女儿并不了解,假装和同学关系很亲密,假装和同学去看电影......家人的疯狂担心,依然改变不了在湖里找到莉迪亚尸体的事实。第二章简要1955年玛丽琳上大一,她的理想一直是成为一名医生,而不是像其他女生一样学家政。作为化学实验室唯一的一名女生,他拒绝男生用“事事帮助她”的语言和行为。在大三时,他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也是她历史课的老师)詹姆斯,他们相恋了。詹姆斯是父母骗取绿卡才定居在美国的东方人,从小为了融入人群,刻意隐瞒自己的家境和境况,极力避免和周围同学的与众不同。他们的恋情进展很快,很快玛丽琳就怀孕了。为了让母亲答应她们的婚事,玛丽琳撒谎说,詹姆斯已经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用书。但当时的法律,黄种人和白种人的结合注定会招来太多异样的眼光,也因为这事,母女俩彻底决裂。第三章简要举行完莉迪亚的葬礼,内斯跟踪邻居杰克,因为她觉得妹妹的死跟他脱不了干系。另一方面,父亲詹姆斯拿到了女儿的尸检报告,为了不让妻子痛苦,在安抚妻子后,到自己的办公室打开了尸检报告,锥心刺骨的尸检结果让他脑袋一片空白,助理路易莎扶他到自己的公寓休息。而玛丽琳却发现自己送给女儿的日记本,原来一个字都没有写,他发誓要查出事情的真相。第四章简要婚后的玛丽琳对于想做医生的愿望没有因为家庭而放弃,在一次圣诞派对上他认识了化学系教授汤姆,她本可以成为他的助理,但是被好面子的丈夫阻止了。婚后第8年,玛丽琳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她驱车赶往母亲生活的城市,母亲梦想着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最后还是孤独终老,唯一纪念的只是母亲烹饪的食物。此时,詹姆斯带着儿子学习游泳,看着杰克游泳很棒,詹姆斯便撮合内斯和他成为朋友,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招人喜爱。可也因为肤色,内斯被其他游泳的孩子嘲笑。玛丽琳依然忘不了她的医生梦,再见到伍尔夫医生后,她做了一个决定,隐瞒家人离家出走,计划去完成她8年前的梦想。第五章简要自从莉迪亚死后,全家人都不敢提起她的名字,还有那条湖,妹妹汉娜为了搞清楚姐姐生前在湖边做了什么,半夜偷偷跑到湖边,而爸爸、妈妈、哥哥也同样深陷其中,因为这件事,詹姆斯和妻子的关系一度恶化无法沟通,詹姆斯因爱着妻子也一度想要和助理路易莎结束这段情人关系,但最后还是因为这温暖乡而妥协。第六章玛丽琳离家出走后,始终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和爱人,时不时会打电话回家而在电话那头沉默不说话,学习也很难集中注意力。离家9个星期后,她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玛丽琳在商店购物出来的路上手上去医院治疗,医生询问其丈夫的联系电话,丈夫赶来一起回家。回家后的玛丽琳把自己当一生的愿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开始将重心寄托在她身上,这也引起了儿子内斯的嫉妒,把妹妹推向湖里。第七章自从玛丽琳回来后,莉迪亚就没有了朋友,每天的生活就活在母亲的期许中,所有的事情都按着母亲期望的那样,说什么就是什么。直到物理成绩越来越差,最后不及格。在学校还得接受同学因为自己肤色的嘲笑。哥哥内斯是她的安慰,可是再过不久,哥哥要去哈佛上大学了,为了不让哥哥离开,莉迪亚藏起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第二次录取寄到了杰克家。圣诞节,父亲送了她一本关于如何交际的书,她觉得不是礼物,而是一种笨拙的暗示。在学校,莉迪亚和杰克因为两人都物理不及格而开始有交流。第八章自从莉迪亚去世后,家里的一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父母可以长发一周不说话,父亲假装每天去上课,其实都是去情人的温暖乡释放自己,他变得易怒,害怕属于自己的时间。警察的一通电话让一家人陷入怀疑,他们决不相信莉迪亚是自杀的。内斯始终认定妹妹的死一定和杰克有关。丈夫未归,让妻子开始怀疑丈夫在外有别的女人。通过内斯的帮助,玛丽琳找到的路易莎家。第九章莉迪亚和杰克越来越亲密,两人最后在一起了,经常在一起学车好逃离这个家,而内斯却始终不同意,但是在家里,自然会帮莉迪亚打掩护。莉迪亚生日前夕,父亲送了她一条项链,送她去考驾照,在车上,她意识到父亲和路易莎关系不简单。驾照考试没通过,一家人准备的惊喜,她也像日常一样附和着。第十章詹姆斯离开路易莎的公寓回到家后,尽管他能想到妻子发现他出轨后的抓狂,两人互相指责,最后詹姆斯破门而去,而呆在莉迪亚房间的玛丽琳却发现了,自己母亲的烹饪书原来一直被莉迪亚藏着,并没有丢弃,她也终于明白,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科学,只是为了满足她母亲而已。内斯再也无法忍受这一切,开着车跑到郊外喝酒,警察把他带回了家。第十一章去哈佛的前一天,内斯精细的整理自己全部的衣服,好像再也不回来似的,而莉迪亚替哥哥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多希望内斯不要离开她,不要剩下她一个人而没人安慰,但是哥哥还是离开了,说好的打电话回家,却一个电话也没有。后来,内斯打了一通电话回来,可是却无心当莉迪亚心事的倾听者,只说:把你的问题告诉杰克。莉迪亚的孤独感再次袭来。内斯回家的前一天,莉迪亚本想和杰克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女人,到可笑的是,杰克喜欢的却是内斯。回到家后,莉迪亚努力回想,所有的事情到底错在哪里。杰克的一番话彻底惊醒了她,这么多年,她从来都不敢说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想,只要走到湖中,就会是另一个期望的自己。第十二章愤怒出走的父亲最后还是驱车回家,父母和好如初。而酒醒后的内斯看到杰克后,疯狂的想弄清真相,当一切真想打败后,内斯想亲历妹妹生前的湖来感受她的绝望,他知道莉迪亚这个名字将烙印在他的生活中。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2)篇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小说。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如此之深的,童年不愉快的记忆,你生活的环境,父母的性格,他们怎么对你,这一切的一切,让你渴望离开,想要逃避,于是,你拼命地学习,想要摆脱这让你难堪的阶级,你去了世界一流的大学,你跻身到了上流社会,但原生家庭的影响却刻入了你的骨髓,连同你不愿意面对的,你极力想逃避的,自卑,胆怯,全部刻入了你的骨髓,你越是对抗,越是否定,你的这些特质就越会投射到你的情绪当中,影响他人,每一个人都是在互相的被影响,有时候,当你把过去的一切抽筋剥骨,那一丝一缕及其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联系起来之后,方才恍然大悟。
书中,詹姆斯作为早期移民的儿子,在美国社会是一个异类,因此,他一生都在渴望被认同,渴望融入这个社会,他也在自卑,自己的没文化的父母,自己的血统,因此,他将自己的儿子内斯不知觉的看作了幼时的自己,那个胆小懦弱的男孩,那个曾经万分讨厌的自己,那个他一直刻意忽略的自己;他也把女儿看作了经过自己努力被社会认同的现在的自己,他的女儿,有着蓝色的眼睛,让他觉得这是正常的,被社会接受的,所以,他爱自己的女儿,把她看得如此的重要,因为女儿,是他自己融入美国社会的肯定,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逼迫女儿交朋友,参加聚会,跟朋友打电话,似乎在他眼中,这是一种融入群体的证明,他是如此迫切的想要融入,让自己变得不再异类。
而他的妻子,纯种白人,优秀,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她不在意周遭的眼光,年轻时的她,有着宏大的理想,成为医生,她不在乎自己的性别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能成为医生是一件多么惊奇的事,她曾经勇敢的面对性别歧视给她带来的伤害,她想要成为医生。但当她邂逅詹姆斯的时候,爱情的力量让她毅然放弃了学位,放弃了梦想,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而我们却开始思考,或许在玛丽琳的心中,成为医生并不是她真正的梦想,她想证明的,只是自己能够摆脱母亲失败的婚姻和人生,母亲的那本烹饪书,被她标上重点标注的并非烹饪的方法,而是通过烹饪去取悦自己的丈夫的重要性,母亲在这样一种谬论里迷失了,这一生过得凄惨无助,而她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她不要依附男人而活,她要成为一名医生,她不会在意他人的想法。而为什么当遇到了詹姆斯后又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个梦想呢?为什么当她日后去医院看到女性医生下意识的反应是怀疑和不相信呢?或许在她的潜意识里,女性是低于男性的,女性是无法成为医生那样的专业人才的,女性应该做的,就是维持家庭,丈夫和子女,所以她才会对同样身为女性的医生产生巨大的不信任,所以她才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位和詹姆斯结婚。在结婚生子的八年后,她的意识有过短暂的觉醒,重新学习,拿到学位,成为医生,而最终却因为怀孕夭折。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决定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因为她的潜意识就是这样告诉她的,她也是这样做的。自此,她完全的放弃了自己,这一生,只为丈夫孩子而活,她把自己未能成为医生的遗憾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她渴望女儿出类拔萃,走完自己没走的路。
两个‘伤痕累累’的人的结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家庭的脆弱。他们的孩子,大儿子和小女儿永远被忽略,因为他们的存在激起了夫妻二人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自己的厌恶,他们无意的无视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不由自主无视着,忽略着他们。大儿子内斯将渴望被父母认同得这份强烈情感转移到了宇宙航天太空上去,他接受了父母的无视,从此对他们心如死灰不在期望,一心想要逃离。而小女儿汉娜则只能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渺小,自觉地隐身。而故事的主角莉迪亚,她的生命已经消逝,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已做交代,正是她为什么死去的疑问,带着我们往回追溯,过去的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以及其掀起的惊涛骇浪。莉迪亚是被太多太多的爱压死的,那些爱不属于她,那些爱只是父母混杂着愧疚和遗憾的对自己内心的逃避,那是期望,要她成为优秀的医生,母亲没能成为的那样的女性,要她和同学成为朋友,要她融入到自己不想融入的圈子,而不是像父亲那样,永远被视作异类;那是控制,逼着她扔掉自己的童真,掐断公主的美梦,让她给同学打电话,让她学习看不懂的无趣的生物化学。她厌倦了这一切,但她却只能用自己的稚嫩心灵充当着父母欲望投射的容器,因为她爱他们。在母亲离家出走的那会儿,她就和上帝订下了这份契约,幼时的她许下了心愿,只要母亲回来,她就永远听母亲的话,永远。孩子的心中,这份契约是不可违背的,是神圣的,她必须得遵守,不论将来她会有多么痛苦。
而书中三个兄妹的关系也值得探究,为什么莉迪亚最终会死,我想,或许她觉得内斯抛弃了她,彻底的遗弃了她,那种绝望让她觉得这个世界瞬间崩塌,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内斯一直扮演的,是抓住她不让她沉溺的人,让她觉得自己还存在的人。当幼时永远被父母忽视的内斯出于嫉妒把莉迪亚推入湖中,这份特殊的纽带便得以建立。他们都知道,爱的天平严重地倾斜到了莉迪亚的一边,莉迪亚被压的喘不过气,她想要人知道,而内斯是懂她的,也是唯一一个给予她慰藉的人,这个人是特别的,是真正懂她的,因此,当她感觉到自己的哥哥遗弃她之后,该是多么地绝望。而内斯,他同样只是一个孩子,在承受着父母对他的伤害之时,对自己的妹妹,他应该也是带着及其复杂的感情,一方面,嫉妒她获得如此多的爱,另一方面,作为那个最懂她的哥哥,他对莉迪亚充满了同情,而当他考上了哈佛之后,无疑不在向莉迪亚透出自己将要离开的讯息,这也就让莉迪亚感觉自己的孤立无援,最后的绝望。最小的妹妹,汉娜,她在莉迪亚眼中就是那个可以成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的另一个个体,她扯下了汉娜偷偷拿走的项链,坚定的告诉她,你要勇敢的说不,你不要被这该死的链子束缚,你要成为你自己。这意味着另一个她的新生。在莉迪亚眼中,自己早已如强弩之末,而汉娜不同,汉娜是她意志的延续,她想要冲破这牢笼的唯一希望,她要她活着,做想做的自己。
而故事中让我最触动的莫过于杰克,一直深爱着内斯的男孩,他在故事中应该是扮演一个可以投射一切情绪的容器,他无条件的包容着一切。儿时他对内斯的帮助和包容被内斯曲解成了刻意为之的嘲讽,这是内斯自己自卑内心的折射,自此内斯对其恨之入骨,而杰克仍然默默帮助他,支持他,包括那份误寄到他家的哈佛大学通知书,包括莉迪亚死后内斯对他挥出的那愤怒的一拳,他以这样苦涩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爱,无关乎性别,无关乎种族,而是纯粹的爱。
故事的最终,以莉迪亚得牺牲换得所有人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机会,他们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一事实,相互审视对方的对与错,心平气和的谈一谈彼此的想法。他们终于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
以上是转自别人的评论,当我还没开始读的时候被这评论深深的吸引着,期待书中的精彩,特别是原生态家庭带来的深思。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3)篇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这是本书的第一句话。开篇就告诉读者女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倒是比较新奇,然而并没让我感染多少悲伤情绪或者给我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毕竟死亡本就是人生常态,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反倒是将死亡背后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之后呈现的庐山真面目往往让人痛彻心扉,不寒而栗。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揭示真相的书。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相信。
不可能!莉迪亚怎么会死?!她这么优秀,拥有前程似锦的未来;她这么漂亮,遗传了母亲水汪汪的蓝眼睛和父亲油亮亮的黑头发;她这么幸福,有关爱她的父母,时刻保护她的哥哥,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一个如此美满的家庭。所以,她不会死,她不能死,她不被允许死。一定一定是搞错了!直到莉迪亚父亲詹姆斯亲自见到了莉迪亚的尸体——肿胀的手,苍白的缺失了一半的脸,他们才不得不痛苦而愤恨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仍在逃避。
菲斯克警官来告诉他们莉迪亚是自杀的。玛丽琳开始歇斯底里,詹姆斯开始摇摆不定,内斯开始伺机而动,只有汉娜洞若观火。
玛丽琳:我的莉迪亚是个开朗活泼的好姑娘,一定是有人引诱她,把她骗到码头上把她推下去的。
詹姆斯:警官已经排除他杀了,只有自杀的可能性最大……警方都准备结案了,验尸报告摆在那里,我能怎么办?
内斯:一定是杰克!莉迪亚的死肯定和他脱不了干系,这个夏天他俩一直鬼混在一起。
汉娜:那个夜晚,我看见黑暗中莉迪亚孤独的身影消失在巨大无边的夜幕中,我很想叫住她,问她去哪,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莉迪亚死了,他们终于醒悟了。
玛丽琳在莉迪亚房间里发现了母亲的遗物——那本红色烹饪书,她震惊地发现莉迪亚骗了她好多年。往事一幕幕像电影镜头在她脑海中闪现——墙上的人体解剖图,爱因斯坦明信片,听诊器的听筒,各种生物学书籍……她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莉迪亚根本不喜欢这些东西,她从没想过要做医生,她只有一个卑微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母亲能够留在她身边,不再离开。汉娜进来了,玛丽琳心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渴望——渴望汉娜留下来,她要紧紧抱住这个被她忽视了很多年如今近在眼前的女儿。
詹姆斯开车回到家里,他没有办法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他没有办法当做莉迪亚从未出生,他没有办法抛弃妻子和他的孩子。当他回到家里,当汉娜告诉他奶白色墙壁上的白色脚印,当他回忆起莉迪亚小时候骑在他肩头那欢快的模样,当他跟汉娜再次温习旧时光,当他与汉娜依偎在一起,当玛丽琳的手指勾住了他的手指……他真的不舍得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内斯还对杰克穷追不舍,他必须要弄清真相。汉娜在他身后大喊,他知道没人能够阻拦他。码头上,莉迪亚曾经落下的地方,内斯对着杰克狠狠发泄了自己积聚的愤怒,但不小心自己滑落水中——这其实正是他想要的,他想感受当时莉迪亚的无助和恐惧,他想知道溺死是什么感觉。但是太晚了,他已经学会了怎样不被淹死,他永远都没办法精准捕捉到那种感觉。杰克拉住他的手,把他拖上来。看着岸上泪流满面的汉娜,他的视线再也不想从她身上移开。
歧视可怕,但比歧视更可怕的是被歧视者自甘示弱。
玛丽琳和詹姆斯一个渴望与众不同,一个羡慕融入群体。他们错误地在彼此身上看到了他们各自向往的东西,然后自认为正确地结合在一起。婚后的玛丽琳并没有越来越与众不同,而是趋于平庸——像她母亲希望的那样做了家庭主妇,不复当年叱咤医学院的女强人。詹姆斯跟玛丽琳结婚后并没有摆脱“与众不同”的标签,反而多了几个“与众不同”的产物——内斯和莉迪亚。分别遭受到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玛丽琳和詹姆斯开始在孩子身上找安慰和寄托——玛丽琳不再追求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却指望女儿帮其达成愿望;詹姆斯从未勇敢地走出去与所有人自信交谈,却积极鼓动儿子出去交朋友,被儿子明确拒绝后又不死心地转向女儿。这大概就是整个悲剧的开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其实早就死了,从玛丽琳离家出走回来之后。她失去了自我,戴上了面具。她俨然成了家庭的牺牲品——满足着父母虚幻的梦,平衡着家庭奇怪的气氛。只有内斯了解她的痛苦,只有内斯让她不致孤寂。但是,内斯成年了,他在竭力摆脱家庭的束缚,渴望飞向高空。她怕了,愤怒了。为了让内斯在意,她开始和“坏小子”杰克厮混。当她意识到内斯已经不会在意她的感受时,她崩溃了。她去找杰克,希望他能把她变成放荡的女生,杰克告诉她一个遥远的秘密。还告诉她:“我不会害怕,因为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你呢?”她被救了。我其实愿意相信莉迪亚在踏入水中的那一刻又复活了,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自我,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想让玛丽琳知道她一直以来的压抑和痛苦,让詹姆斯别再让她对着空空的电话逢场作戏,让内斯告诉她哈佛的趣事,她会快乐地倾听。只是,她来不及了。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忘了内斯不在岸边。她太高兴了,以至于忘记了一切。
最后的告白
杰克:嘿,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告诉你,你对我有多重要。我也不在乎别人看我车里的毛毯时鄙夷不屑的眼神,who care?我知道我是谁,真正想要什么。
汉娜:我一直蜷缩在黑暗的角落察看周围发生的一切。多年来对爱的渴求让我像只敏锐的狗,极力捕捉微弱的香气。我觉得在家里我就是多余的,没有人看得见我。现在,我要勇敢地走出去让他们看见我。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4)篇
一个沉闷而又压抑的故事。跨越文化而组成家庭原本应该更包容,只是没想到身为父母的一代人各自都背负着太沉重的过去,又以爱的名义把压力传递给儿女。在大女儿自杀悲剧发生之前,一切看似应该的日常,让家中每个角色都活的不轻松,那种精神和心理的紧绷是无法靠规律生活而修复的。大女儿因不堪重负而投湖,反而打破了这个中美混血家庭的沉寂,让每个人都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典型的英美小说风格,大段大段的细节描述,包括场景、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叙事情节推进得缓慢,但人物性格也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慢慢展示出来的。男主人詹姆斯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女主人玛丽琳追求完美和自我实现,大儿子内斯的自卑,大女儿莉迪亚的无助,小女儿汉娜的纯真与善良.....一个个鲜活跃出屏幕。家庭中的五个成员之间不只有爱和血缘,彼此更是互相牵绊的困境,每个人都活的很沉重,欲解套,却不能。而最终,大女儿用结束生命的方式为自己解套了,而她这个环节打开以后,其他人也随之解开了套在脖子上多年的枷锁。翻译的语言用词还算准确,但并不出彩,读原著应该会感触更深。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5)篇
一个生命的代价才让所有人醒悟。
浮华背后都是可笑的,当生活的大锤重重下落之时才能体会到疼痛。
玛丽林的悲哀源自她的母亲,莉迪亚同样,我想玛丽林的母亲也应该如此,母亲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在没能完成的夙愿里挣扎,企图通过子女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惨痛的,莉迪亚用生命唤醒了母亲,解救了哥哥和妹妹,否则,我不敢猜想这个家结局会是怎样。
詹姆斯从来都把自己的与众不同看成是耻辱,一颗心从未被解救和释放,背着枷锁前行,以至于无形中把家庭也笼罩在这样的阴影里,或许是我真的不能理解东方人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的境况吧,但至少当玛丽林无所畏惧爱上他的那一刻,他该昂首挺胸,何况后来又有了三个孩子。
感慨太多了,莉迪亚的选择或许是对的,即使她上了大学,逃离了家,但亲情她永远逃不掉,内斯和汉娜也如此,父母双亲永远也不会改变对自己畸形的爱……
无声告白读书赏析 第(6)篇
承受不起太多的爱,背负不起太多责任的大女儿最后选择了自杀 一向被忽视的小女儿为了家人选择隐藏自己 但心思缜密 对爱的感觉比他人敏感得多 被父母忽视的大儿子 能看穿这个家存在的问题 能给予妹妹力量 可内心却自卑渴望摆脱孩子的心理疾病 源于 从小被歧视而内心自卑的父亲和为了家人把梦藏进心里的母亲 他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希望他们不去走自己走过的弯路父母的心理疾病 源于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对外族人的种族歧视和对女性的轻视每次看到被父母逼着拿满分 报各种补习班而不快乐的小孩子 和从小在奇葩的父母教育下成长的小孩子 都觉得很心疼每个人的心 真的都很脆弱 希望每个人 都能被教授予正确的三观和满满的爱 自信而敢于追求 善于思考。如果你已长大 却心存芥蒂 希望你被满满的爱包围 被他人治愈 治愈自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