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經典古代名言(精选99句)

(2022-03-12 18:00:04) 说说大全

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知错能改近乎勇。大丈夫行事,理当要有这种气魄。

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了解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也才能接受世间的一切。

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无论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信仰都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弗陀

1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1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1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对每一件好事表示感谢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同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1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个美满的家庭需要和谐,需要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要诀包括

1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量。

1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徒然羡慕他人,并不能让自己有所进步,反而会让我们看不清自身的长处。

1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心中有佛,即看他人如佛;心中有粪,即看他人如粪。——《宗教箴言录》

1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宽恕众生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1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处透脱,千处百处该通;一机洞明,千机万机圆转。——《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1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苏东坡

2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说:“肚量如同藏金库,量大福大不可量;天包万象天宽大,地藏 万物地无疆。”

2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个人能够放下对虚幻美好的执著,不因失意而忘形,便能看淡因缘无常,得失无常。

2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洞山禅师

2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日:“石牛水上卧,东西得自由。”——《黄山月轮禅师》

2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最容易的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从最细微处开始行动,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能穿透顽石。

2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诸圣收光归源后如何?”师日:“三声猿屡断,万里客愁听。”——《仙宗契符禅师》

2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为他人着想就是在为自己着想 佛说,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

2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与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驱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坦然面对,做得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不强求。

2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3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通晓治理社会道理的人,宁可舍弃一个恶人来保护全家;宁可舍弃一个不好的家庭来实现对一个地方的治理。

3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所谓的烦恼并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质中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佛陀的格言》

3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学道之士,如鸡抱卵,须是暖气相接方可生成。或中间间隔,暖气不接,便抱十年,终不得生。——《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3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堪忍尊者

3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与人相处时,善意的开始必然带来快乐融洽的结果。面带微笑,心存真诚,两人相对视第一个瞬间,必定能传达出发好的信号。

3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虽然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3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也不必苦口。在入际交往中,要学会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

3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执著于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种子,妄想不断地扩大,终至背负不了的苦恼。这正是作茧自缚的痛苦。——梅原谛愚禅师

3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说:“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意思是说人的贪 欲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人性最大的缺点也正是如此。

3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学佛之前,生命像一张白纸,横写竖画,随心所欲尽可由他。学佛之后,生命像在纸上学写字,要端正规格才能给人看。——证严法师

4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心。一悟永悟,不复更迷。一《马祖》

4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有些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固执地让自己的情绪不肯离开令人不快的事情。那样,除了折磨自己的身心之外毫无益处。

4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坛经》上说“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 动”——*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4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 智力、时间、精力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那么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4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因此不管对谁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 语”,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包容才能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4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我们不要长着眼睛光看别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纵、任性、自我宽恕当中,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一一耕云先生

4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忍辱不是缩头乌龟 忍辱也是多余的,根本就没有辱,你忍的是什么?行菩萨道,就要觉 悟、平等、慈悲。受辱生嗔,斤斤计较,那有什么慈悲可言?

4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忏悔得美 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 岂况凡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4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4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 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 说话是口业。

5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做好小事,并非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动手做好每件小事的过程,就是逐步深化价值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从消极到积极的改变过程。

5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其实,忏悔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坚毅,是放下屠刀的睿智,是对过去丑 陋行为的诀别。如果一个人有了忏悔的需要,也正是因为他已然发现美好 而光明的东西。

5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事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压力,心中背负太多东西的人往往容易乱了分寸,无法静下心来理清思路,所以容易焦躁、抱怨,甚至愤怒。

5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求文殊,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尔欲识文殊幺?只尔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5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药师如来佛能够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苦痛,消灾延寿,因此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佛的信仰很兴盛。有的寺院设有专门供奉药师如来佛的药师佛堂。

5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忍辱是一种力量,佛说:“修道的人不能忍受毁谤、恶骂、讥讽如饮甘 露者,不名为有力大人。”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 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

5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舍弃,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分心,在达到目标的路上绕弯子。不舍得放弃也就是拒绝简单的生活,这样只会令人不堪重负,心力交瘁。

5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生活中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 折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敢面对艰险,不怕挫折,这是一种积极的 心态,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5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经十分推崇孝道,佛对于父母,对于师长,对于众生,无一不关怀 备至。佛经中《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说的就是要孝养父母,它告诉我 们,父母生养我们是多么不易。

5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 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 自己埋没自己。

6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以单纯自在的心态乐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从每一种花草身上看见美丽,从每一阵清风中听到时光的低吟浅唱,让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回归自然的淳朴,便能从现实的烦恼中超脱。

6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6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感到充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6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与普陀、五台、峨眉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6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抬头是白云悠悠,低头是流水潺潺。当我们俯仰之际,何等畅快!有谁听得懂这无弦琴奏出的妙乐?真正了悟人生之士,内心既无寂寞又无喧哗,纯真的天性与自然融为一体,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6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 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 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6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竞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6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保持“希望”的人生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通向失败之 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这是只有人类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 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

6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伏尔泰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 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 智得多。我们应当保持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从容地面对那些纷扰。

6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人生处世,要及时反省,以人为镜,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 执,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自觉地加以克服,注意倾听 别人的意见,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是一个人能够成才、成功的重要 条件。

7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说:厌苦欣乐是世间人的一个通病。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却不 知享受一份安乐,就增长一份贪恋。这一份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终时有一 个“恋”字。一念恋着婆娑,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

7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将心比心”的意思是说,用自己的心衡量别人的心,能设身处地地 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就是要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 为善。

7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禅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不能拘泥于持戒坐禅、纸上谈禅的形式。有心之人,能从日常生活中领悟禅的妙义。我们做事也不能过于程序化、教条化,灵活运用,活学活用才能从平凡中领悟出生活的真理。

7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偏执是束缚我们思维发展的罪魁祸首。倘若 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那份过分坚持,破除心理的固执念头,人生将会少 许多烦恼、多些快乐。相反,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于那些本不该执著的事 情,我们将会迷失

7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讲究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行 孝当及时。”应该说,“孝”是人伦之始,立人之本,人类有了基于“孝” 的人伦后,才开始迈向“家”的天地,从而走向文明。“孝”乃是礼仪之 邦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7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位哲人说过:“很难说世上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还可以是明天的现实。”理想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世界是黑暗的。怀揣理想,人生便可轻舞飞扬。

7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有人问我杀猪的人可以不可以拜师,但是他皈依后还要杀猪,这样可以皈依吗?”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猪之人,如何不许皈依?求皈依应先忏悔,方是真心。如果仍操刀杀猪,是无忏悔之心,皈依之益,恐不能得。”——李炳南居士

7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有媳妇对师父说:“我对婆婆已经够好了,但是她仍对我不好。”师言:“婆婆对你不好是她的事,但是对婆婆好是你的本分事。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晚辈都在看着、学着。既然对婆婆已经好到九十九分,只差那一分,那就给她满分吧!”——证严法师

7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对失败下的结论都太早,当遇到 了一点点挫折时就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甚至半途而废,那前面的努力 就白费了。只有经得起风雨和各种考验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此,不 到最后关头绝不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7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思想家卢梭说:“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人存活于世间,应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过分客气是虚假的表现,繁琐礼仪是多余的形式。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本色。自然真实,怡然自得,就能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8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说:“危难时,谁不想有人伸出温暖、援助的手;你赠人玫瑰,必 手留余香。”佛的本质是让人行善,有时我们助人也并不是为了手留余香, 只是不想欠下一笔道德债而已。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的话,也就不可能 领悟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真谛。

8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慈悲和善的关系如何?”师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时也会生出毛病来的。最浅近的例子,像当前社会上常发生善心人被骗的事,如此,慈悲不仅未能达到善的理想,反而助长了骗徒的罪行。我们要在智慧中发挥慈悲,才是真正的善。”——证严法师

8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西藏伟大的智者更顿曲派曾说:“没有腿脚的蚯蚓为寻找快乐而漂泊,没有眼睛的蚂蚁也为追求安宁而游荡,总而言之,所有一切众生都为获得快乐而生存。”我们怎么可以只关怀人类而伤害脆弱的其他生命呢?一切众生都有与人类共享地球资源的权力,更何况是属于它们自己的生存的权力呢!

8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慈航法师开示说:“对人要有包容性,《八大人觉经》上说:菩萨布 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学佛的人不但对亲人慈悲,对恶人同样慈悲, “宁愿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就是人家有亏待我们的地方,也要 原谅他,给他一个忏悔改过的机会,把恶人感化回头,这才是真正度了 众生。

8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所以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因为挫折就像一双手,能把正在攀爬的坚强者拉上希望的山峰,也能把气馁的懦弱者推向绝望的谷底。何况,山再高,也挡不住看蓝天白云。只要抬起来,迈开前进的脚步,就能登上山顶,看到壮观的风景。

8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这些无辜的生命在无比的恐惧和难忍的痛苦下被残杀,然而多数人并没有体会到它们的感受,也很少有人怜悯它们,还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肉食。尤其是举办大型宴会时,有些人为了炫耀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餐桌上会准备大量的肉食,且大部分会被浪费。这种行为是不尊重生命和对地球环保不负责任的表现。

8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人人若离开恶人,究竟恶人要望谁救度他去归正路呢?”答:“此分菩萨非菩萨,有正知见无正知见而言,菩萨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于恶人而不远离。有正知见者,纵不能化度恶人,亦不致被恶人转变,离与不离,无益亦无害也。若非菩萨,又无正知见,试问亲近恶人,果何取乎?”——牵炳南居士

8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个人想要成佛,应该在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前提下,首先以做人开始,由道德人手。在做好人和遵守道德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建立菩萨的功德和诸佛的境界。做人失败,越学佛越容易学偏;道德缺失,越修佛越容易修邪。噶举祖师刚波巴大师说:“若不如法而行,仍种下因为佛法反而堕落恶道的因,实在无益。”

8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拥有势力和地位,拥有健康和亲属,生活富裕,身强力壮,年轻貌美,才华渊博,科技发达,医学高明……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可以不面临死亡的理由。人生本来就这么短暂,生命又极其脆弱,再加上全球各地灾难重重,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那为什么还沉迷在此生此世的名利之中,并做一些千百年后的计划呢?

8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我们应常发四弘誓愿,终有一天定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由于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应誓愿度;由于无尽的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应誓愿断;由于无量的法门是趋向菩提的大道,所以应誓愿学;由于无上的佛道是自利利他圆满的境界,所以应誓愿成。

90、【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学佛不是盲目皈依,而是小心谨慎地寻找良师。学佛不是盲修瞎练,而是依教奉行地踏实修行。学佛不是沉迷理论,而是身体力行地取得成就。学佛不是好高鹜远,而是系统次第地闻思禅修。学佛不是断灭念头,而是保持觉醒地回归本初。学佛不是向外着相,而是观照自心地显露本性。学佛不是追求神通,而是智悲双运地证悟佛果。

91、【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我非常喜欢这四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涵摄了佛法的一切精髓——大悲、大智、大愿。众生无边是苦谛,烦恼无尽是集谛,法门无量是道谛,佛道无上是灭谛。前两句是下化众生,是世俗菩提心,属于福德资粮;后两句是上求佛道,是胜义菩提心,属于智慧资粮。

92、【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实例就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 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 因此对自己有些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 “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 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93、【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坛经》有云:“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 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意思是说:如果执著于外在可见 的事物或现象,而且把广做法事作为追求佛道的手段,或者到处建立 法坛、道场,或者谈论或有或无的得失,像这样的人,永远不能正确 认识自己的本性。这里点明了“若着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 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该“放下”。放下,是佛的智慧,也是人生的 智慧。

94、【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佛教的忏悔是洗刷染污了的心,使之恢复清净。《三昧水忏》说:“人 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 夫,而当无过?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 我们做了对不起他人或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后,能够补救的方法是忏悔, 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请他原 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95、【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现实中人人都会犯错,人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及时认 识到错误,能不能及时改正它,精明之人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人生在 世,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 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知错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改正错误之前,你 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 想到纠正错误,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聪明的人总能够做到 迷途知返,自我拯救。

96、【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问:“佛经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又云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又何必修呢?不需要智慧功德庄严,因为当下即是的原故,然又说‘三祗修福慧,百劫种相好’,岂不是多此一举吗?”答:“众生有佛性,譬如矿中有金,金被尘沙包裹,似性被无明覆盖。金不淘汰尘沙,金虽仍是金,然不能成器,性不修断无明,佛性虽仍佛性,然不能证佛,淘汰乃对尘沙,非淘汰其金,金显方能成器,修断乃对无明,非修断本性,性见方能证佛。”——李炳南居士

97、【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个人只要有一项特长,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可以脱颖而出, 拥有其他人不能获得的东西。如今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走人一个误 区,就是求多不求精,比如小学生们忙着学各种才艺,哪一样都是 “入门水平”,结果多是半途而废。大学生们忙着考各种证书,证书一 大摞,毕业之后却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因是由于他们分散了 时间和精力,没有专注于一件事情,结果没有专长。专注于某一件事 情,尽力把它做到无可挑剔,你将比技能虽多但无专长的人更容易获 得成功。

98、【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要想让“后悔”具有积极的力量,首先就要坦然面对现实。人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未知,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改变一定的条件而使之转化;另一类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无论我们作出何种努力,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当我们面对后者时,就得面对现实,做出积极乐观的反应,这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其次,不要为做了一件错事羞愧万分、一蹶不振,或自惭形秽、自暴自弃。要知道,生活没有返程票,世上亦没有后悔药。再次,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最后,豁达一点,学会原谅自己。

99、【中华圣贤经典语录】 一般人认为忍就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对痛苦硬吞硬咽,其实,忍 辱不是苟延残喘、退缩压抑,而是智者的涵养,仁者的心量,越是勇敢的 人,越能够忍受难堪的侮辱。然而,勇敢是需要智慧支撑的,不是以脾气 支撑的,有人因为一时之气而逞匹夫之勇,最后坏了大事。智慧来自冷静 的分析和细密的思考,在遇到事情时,忍住心中的“怒气、义气、傲气、 暴躁之气”,才能把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思考清楚,以最佳的方式 解决问题。“包羞忍耻是男儿”,忍辱不是卑躬屈膝、出卖人格,而是高尚 的、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周瑜忍不了“诸葛亮 的三气”而短命身亡;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最后成功辅佐汉王刘 邦,成就霸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