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维新的时候是怎样完全废除大名的 大名不会反过来叛乱吗
(2021-06-28 16:40:44) 说说大全 -
对明治维新的看法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发展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政治领域,日本人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只有这样,日本人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很大程度上,虽然明治维新是反对封建旧制的,但它最终能够成功是利用了日本民众对封建等级制的无条件遵从。
“保卫天皇、驱逐蛮夷”口号的提出宣告了近代日本的到来。此口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日本免遭外国侵略,使日本恢复到十世纪的黄金时代,实行天皇和将军的“双重统治
”。其中,京都的天皇朝廷最反动、最极端。在支持保皇势力的人看来,保皇派的胜利:就是要使外国人受到屈辱,并最终把他们赶出去;就是要重新恢复日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就是要剥夺“改革派”在一切国内外事务上的发言权。其中,强大的大名成了倒幕派的先锋,他们试图通过“王政复古”的方式来取代德川氏家族在日本的统治。农民们希望能多留一点自己的收成,但他们却讨厌“变革”。武士们既想继续享有俸禄,又希望能挥刀上阵、建立功勋。而那些在财政上支持复辟势力的商人们,虽然希望国家能推行重商主义,但他们骨子里却从未责难过封建制度。
1868年,由于倒幕运动和复辟势力的胜利,日本结束了它“双重统治”的年代。当时,很多西方人都认为胜利者将推行一种极为保守的孤立主义政策,然而,新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相反的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就废除了大名在各藩征税的权力。另外,在审批土地使用权这个问题上,原来的政策是“四公六民”,即农民要把收成中的4份交给大名①,而现在这个“四成”由政府来提取。作为补偿,政府给每个大名发放相当其正常收入一半左右的俸禄,同时,还免去他们应交给政府的用于供养武士和公共建设的费用。武士和大名一样,靠从政府领取俸禄维生。随后的五年内,新政府又逐步从法律上明文规定不能由于阶层间的不同就产生特权思想,并废除了关于不同阶层人的着装规定等等,甚至下令“散发”②。贱民被解放了。禁止土地转让的法令被废除了。各藩间的关卡被解除了,佛教的国教地位也被取消了。到1876年,政府又把大名及武士的俸禄都折合成贷款一次性发放,还款期限从五年到十五年不等。贷款的数额则按每个人在德川时代所领取的固定俸禄额而定。在新的非封建的经济中,这笔钱足够让他们开个小公司了。在德川时代,商人、金融巨头和封建土地贵族的联合就已经很明显了,现在的这些措施只不过试图预防这种现象的最后一招罢了。
在刚开始,明治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激烈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拥护。与这些措施比起来,当时的老百姓可能对1871年至1873年的侵朝战争更为关心。明治政府不仅从未动摇自己的改革方案,而且还彻底否决了侵略朝鲜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施政方针与绝大多数为建立明治政府的初衷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和对立。到1877年,这些矛盾竟演变成了西乡隆盛领导的一场大规模的反政府叛乱。他的军队是前封建年代保皇派所有愿望最集中的体现,而明治政府却在复古后的第一年就背叛了这种愿望。随后,政府又利用招募来的一支平民义勇军击败了西乡隆盛叛乱的武士。虽然叛乱最终被平息,但它本身就说明了日本民众对当时政府所实行的改革政策是何等的不满。
在农民中也存在着对新政府强烈的不满。1868年到1878年明治统治的头十年之间,日本至少暴发了190多起农民起义。直到1877年,新政府才开始逐步减轻压在农民身上的重税。所以,也难怪农民们感到新政府太忽视他们了。另外,农民们还对许多问题表示极为不满,包括建立学校、征兵制度、丈量土地方案、遣散方案、给贱民以平等待遇问题、官方限制佛教问题、改用阳历问题,以及其他许多欲改变他们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的努力。
那么,是什么导致政府采取如此激烈的变革,以至成为众矢之的呢?最重要的恐怕要数日本那种独一无二的下层武士和商人的“特殊联盟”,这种联盟即使在封建时代也有滋生的土壤。这些商人曾都是大名雇佣的心腹,亲自经营和管理过各藩的垄断企业,如矿山、纺织、造纸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政治斗争的技巧得到了磨练并逐渐成熟。然后,这些商人纷纷购买了武士身份。并在武士阶层中普及了生产技术知识。这种武士和商人的联盟迅速把那些自信且干练的人才推上前台,为明治政府的改革出谋划策。不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出身于哪个阶层,而在于他们为什么能变得如此精明、强干和务实?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日本才刚刚脱离中世纪不久,它的国力与今日的泰国差不多,在这种综合实力薄弱的情况下却能产生出这样一批审时度势的领导人实属不易。他们齐心协力、成功地推进了一个最需要政治手腕的改革大事业,这是任何其他的民族都未曾尝试过的。这些领导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源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这里,我们暂先了解一下明治政府期间的政治家是如何完成他们的改革事业的。
明治政府从未想过要把这次改革与意识形态挂钩,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来认真对待罢了。他们改革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使日本在世界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他们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革命者,因为他们既没有把封建阶级批得体无完肤,也没有完全没收其财产,而是对他们实行利诱,使他们最终能支持自己的统治、默认其统治的合法性。另外,农民的境遇毕竟还是有所改善的。至于早期农民暴动的原因,与其说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还不如说是由于明治初期国库的亏空。明治维新前的日本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具体简洁,清晰明了,谢谢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恩,这个事初中历史讲过的,
明治维新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时,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国家大权,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德川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实行锁国政策,几乎完全隔绝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192年开始,“将军”掌握了全国政权,开始了日本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天皇成了摆设。1603年,德川家族夺取了日本政权,日本进入德川幕府统治时代。德川时代,将军掌握实权,权力中心设在江户。当时日本首都是京都,而幕府统治机构在江户,所以日本往往把德川幕府统治的时代称为“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是国家最高军事统治者,又是最大的领主,在将军之下,收入不下6万石(1石等于170公斤)的封建主是大名,他们大约占有日本的2/3的土地。大名在他们的领地——“藩”中是全权的主人,他们指挥司法审判,对隶属于他们的农民操生杀予夺的大权。他们主宰军事、行政、税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而全国大大小小的藩260多个。可见日本是一个中央集权脆弱的封建割据的国家。武士是将军、大名的家臣,一些武士是住在幕府土地上的小封建主;一些武士是国家机关的下级官吏;另外一些武士住在大名的土地上,充当大名的亲兵,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军事力量。武士盲目效忠自己的主人,主人令他一死也会毫不犹豫,武士为了名誉,不惜捐躯,他们勇猛好斗,敬神信佛,重视礼仪,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武士道”的基本内容。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德川幕府的统治腐朽而落后,为了阻止西方思想和基督教在日本传播,从17世纪30年代起,德川幕府先后五次颁布“锁国令”。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则不断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四民”也排为四等,顺序是士、农、工、商,以商人地位最低。占人口80%的是农民,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除了要交苛重的地租、服劳役外,生活也要受到种种限制,如不许吃大米,只能吃萝卜叶、豆叶等东西,不能随意离村出走等。幕府的横征暴敛,激起了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浪潮。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威胁了幕府统治。另外,19世纪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解体也是促使国内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危机的重要原因。(1)19世纪中期,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出现民族危机:一是1853年,一支美国舰队闯入日本港口,要求谈判通商。二是1854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提出同样的要求。(3)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幕府统治岌岌可危美国打过来,再锁国就必死无疑,于是他要是再向老样子的话 就是中国的清末了明治维新中日本废除了什么制度?
1861年俄国是农奴制,日本呢?废除了等级制度,没有武士和平民的区别。
废番立县,扫清个番的大名,建立了县市的行政划分体质。
废掉幕府,改为君主立宪制。
还有很多的政策日本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土地领主制,政治方面是废藩置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制度断发脱刀令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