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曾国藩家训下部_百家讲坛_郦波评说

(2021-03-29 15:02:00) 说说大全

曾国藩家训下部_百家讲坛_郦波评说

训练自己办事情的智慧

百家讲坛曾国藩家训下部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第一集《逆来顺受之法》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头,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如何运用这个行动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曾国藩家书》逆来顺受之法。有人听了奇怪了,逆来顺受不是什么好词啊,我们现代汉语里头,逆来顺受这个成语,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说这个人逆来顺受,说明怎么样?说明这个人性格很懦弱、很胆小、很怕事。但是曾国藩,在古汉语里用到的,这个逆来顺受,它是没有贬义色彩的,它就是讲应事的一种行动智慧,是一个纯客观的描述。他那个逆来顺受里头,到底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呢?那么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什么说在困难挫折面前,只有逆来顺受之法呢?那么我们还是看一件事特别能说明,曾国藩这个“逆来顺受之法的智慧和内涵。
  在1860年10月份的时候。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这时候咸丰皇帝没辙了,惊恐万急之中怎么办呢?带着他的三宫六院大小嫔妃,文武大臣开始逃,落荒而逃,逃哪儿去了呢?大家都知道,逃到热河的避暑山庄去了,现在你看京城不保皇帝危险。这在古代就有一个说法了,各地驻守的部队要紧急到北京去救皇上,保卫首都保卫皇上。这叫什么呢?古代有一个词叫“勤王”,所以现在一看咸丰皇帝危机了,北京危急了。然后咸丰皇帝赶快下旨,让各地部队到北京勤王。但问题是当时这个政府军,主要是八旗和绿营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所以咸丰皇帝第一个就想起了曾国藩来,赶快在逃难的过程中。下了一道圣旨给曾国藩,让他赶快北上勤王。
  曾国藩这个时候,拿到这个圣旨的时候,马上眉头就皱了,为什么呢?眉头之所以皱起来,是觉得让他北上勤王德圣旨,有点古怪,古怪在哪呢?按道理咸丰让曾国藩带兵北上勤王,他应该是主帅。应该让他带兵啊,没有。没提这茬儿,而是直接点兵点将,这个圣旨就要求曾国藩手下的鲍超带霆军,五千霆军北上勤王,这个鲍超啊挺有名,字春霆。他原来手下的部队叫“霆字营”。但是他特别能打仗,打仗特别凶,后来也是曾国藩手下一员悍将。然后成为曾国藩的心腹,所以他所带的这个部队,号称霆军,特别厉害。这个咸丰让曾国藩北上勤王,不让曾国藩带兵,而且只点鲍超,只点鲍超这手下五千霆军,这实在太奇特了。
  曾国藩就觉得纳闷啊,不合常理啊,然后赶快动用他的情报机构,过不了两天打探结果来了,为什么咸丰皇帝会下一道。特别奇特的圣旨呢?原来是有人给他出了主意,谁呢?僧格林沁手下的胜保,胜保这个人啊,曾国藩一想起来恨得牙都痒,为什么呢?胜保原来是满族镶白旗的统领,满族人出身也是贵族,他原来啊,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才能,但是这个人的机遇比较好,胜保参加过围剿北伐军,所以因功受到提拔,但是一提拔,这家伙就得意忘形了,结果犯了很多错,结果被皇帝一家伙贬到新疆去了,发配新疆,回来以后痛定思痛引以为戒,拼命的拍咸丰的马屁,后来咸丰又重新启用他,就让他到安徽战场,跑曾国藩地盘来了。所以这个胜保啊,他因为戴罪立功跑到这来的,他手上没兵啊。所以他就想尽了办法挖曾国藩的墙角,不是拉曾国藩的部队,然后就是搜降一些叛军啊,然后跟曾国藩抢地盘,跟曾国藩斗的恨厉害,曾国藩特别讨厌这个人,这个人本事没有,每次打仗都败,但是心眼特坏,特喜欢玩小动作,所以当时人,因为他每次打仗都败吗,又因为他的名字叫胜保,胜利的胜,所以大家都给他起个外号叫败保,刚好是个反义词。
  所以这个主意是胜保给咸丰提的,曾国藩一看就明白了,这小子憋着坏,现在要勤王别的不说,现在要求把自己的霆军挖过去,这是什么?这个霆军调到北京之后,就归属胜保指挥,虽然名义上说是借的,但借人东西容易,还人东西就不容易了,是不是?什么时候还是我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我就一直借着,我就一直占着,你曾国藩拿我没办法,鲍军号称生力军啊,精兵啊对不对,这叫什么,这叫“鸠占鹊巢”,让曾国藩特气的是,这个鲍超啊他还是个二愣子,他除了打仗凶,他没什么政治眼光,他一看皇上下的圣旨。皇帝亲自点我,啊呀,这个心里极度膨胀,天天高兴的走路就跟飘一样,恨不得曾国藩立刻下令,带领五千霆军北上勤王。这家伙是个二愣子,嘴上又没把门的,曾国藩又不能给他说明其中的要害,是不是啊。所以费了老鼻子劲才把他劝慰下来,说你等着,然后曾国藩就琢磨,你看这事明显是胜保下的套,不能往里头跳,是不是,但问题是皇帝让你北上勤王,你要敢拒绝的话,你要知道,曾国藩当时是文坛领袖,儒家知识分子的领袖,是不是,儒家最讲究什么?忠孝节义啊,现在君上又危险,让你去救你还不去救,你这就万古骂名,对不对,你这个忠孝节义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个名义上又说不过去。——进退为难,有时候是自己不慎,有时是小人纠缠,楞人莽撞
  曾国藩非常为难,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加急快信送往湖北,交给湘军的第二大领导人胡林翼,问他怎么办?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写信给胡林翼,也就是让胡林翼帮自己承担一下这个责任,他打定主意肯定不想去,明摆着是个套还往里面钻,把脖子往里头伸,拿不是傻瓜吗,但是这个罪名太大,所以写信给胡林翼,看看咱们这个领导班子一起来担这个责任,不说是不是啊,结果胡林翼很快回信。大出曾国藩的意料之外,胡林翼怎么说呢,胡林翼说:“疆吏争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发为歌谣,稗史游谈,诬为方册,吾为此惧。”就是说朝廷上这些纷争没什么可怕的,问题是咱们不去勤王,是不是,老百姓的嘴巴和那个史官史笔下面怎么写,这种事那是遗臭万年的事,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啊,对不对,老领导老朋友这种事咱不能做,就算里头有套,就算是个陷阱咱也得往下跳,知识分子都爱惜自己的羽毛,都爱惜自己的名声,咱们这样的人能办这种事吗?所以胡林翼也劝他,要往套里头跳,要往陷阱里跳。
  甚至一向飞扬跋扈,一向脾气非常拧的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这个时候也写信劝他要慎重,不要一意孤行,但是曾国藩这个人啊拧起来,比他的那几个弟弟还拧,曾国藩就打定主意先死托死扛,但这个死扛,和明着拒绝是一回事啊,是不是啊,好在曾国藩这个人啊,经常能不耻下问,集思广益,胸怀若谷这一点了不得,所以他百般无奈的时候,就向手底下的幕僚征求意见,曾国藩手底下的幕僚都是他的朋友,一般是他的朋友,甚至是学生下级,一听老师为难个个都献计献策,但这帮知识分子,都是很迂腐的知识分子,大家都主张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北上勤王是不是,这是原则问题,有的人就跟着瞎起哄瞎嚷嚷。曾国藩听了半天突然发现有个家伙一直没说话,他一看这人没说话就觉得这人一定有话说,但不能当着这么多人面说,一定要私底下跟他说,所以当时就退堂了回到屋,皱着眉头就等着这人来,果然过了几分钟这人来敲门了,这个是谁呢?——亲友的作用很大就在于此,舒难避险成就事业,要高人指点贵人帮衬!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部

五到与五勤

  曾国藩家训里有着五到与五勤的理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当官者,一日身勤.二曰眼勤.三日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也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的要求。这“五到与五勤’就是怎么做与如何做。说明他也是这个理论的实践者。尤其是佯务运动的历程最有典型兴。

  我们要看时间逻辑。先是眼到眼勤,这一点上,最有可比性的是林则徐。范文澜有过着名的评语是,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包括林则徐在内,对西方所知甚少,但伟大处是有勇气的知识分子,对外如此,对内也是正视自己的不足,像受命禁烟,招聘了许多懂英语的人,这些人都是商人们,都是底层人物,林则徐招聘加们一为官场不齿,却招聘了许多,翻译《澳门月报》,还有《世界地理大全》,叫《四洲志》,代指天下方圆。后来流放途中,因为翻译了这个遇到魏源,也《四洲志》送给魏源,正是以此为基础,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曾国藩是第二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就翻译作品而言,从量上从质上,林则徐搞的都没规模,曾国藩在上侮建江南制造局时,设工了翻译局,专门翻译名着。这不得了。讲究的正是眼到与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于要仔细观察,不要动不动下断语,要反复审阅,明辨。这是行为习惯,是仔细观察的行为习惯。这在西方科技文明的清况下突出的,其实中国人也讲究仔细观察的。“格物致知”,就是要仔细观察,寻求背后的规律与道理。当然也有许多人跨越了格物,所以这点上有所欠缺。曾国藩是湘学大家,讲究的就是知行合一,讲究行动。他是特别善于观察的人物。
  第二个,心到与心勤,这与林则徐更有可比性。如果从这点生,恐怕真不到心到上,进入到思考意识思想这个层面上,曾国藩是第一人。眼字,形声字,也会意,良,八卦之一指黎明前的黑暗,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看到什么?最黑暗时用心看,曾国藩这样解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这是方法与目标,彻底地把握。这点林则徐没真正做到,虽然翻译了,但未必真信。买过一百八十吨的船,这是豪华战舰了,但是这个重炮的思路是改装后横在珠江口,以此与阻挡。这是思想的差距。背后是文明的差距。在那个时候,能做到眼到,是先行者了,曾国藩晚了二十年,就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洋务运动就真正做得到心到。还有玛桂贞写过文章,这是林则徐的学生,对西方世界了解。寄了一本给曾国藩,请写序,曾国藩反复地看,到了痴迷的地步。评价他为“名儒之论”。他的采西学,是自然地提出了。
  三是身到身勤,实际就是行动与实践的表现。“险远之路,身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不论艰难,一定要亲白去感受,知行合一。要搞佯务,有人认为是出国考察,其实他没出过国,甚至官场上的知识分子不了解西方,不可能出国考察。但是有办法,有替身,就是容闳。这是留学生之父。这人有救国精神。死后,英美报刊上都说他流着爱国的血液。
  有人建议他去见曾国藩,但是,架不住劝,去看曾国藩,一见面,悻悻相借。视为知己了。容闳两年后买机器回来了,建了江南制造局。
  四是手到手勤,曾国藩的解释是“易弃之物,随手收抬,易忘之事,随手记载。”这是动手习惯的培养。这太重要了,结果是创造与创新、创优。没有这种精神,怎么能争先?所以,以动手的小习惯影响甚大,他为甚么要建安庆军械所?当时上奏,要建兵工厂,奕诉之前。就是曾国藩有开辟龙功。奕诉说,造船不如买船快吧?赫德说给买,这是小事,朝廷决定要买,曾国藩不好提反对意见,但是奏折里说“购成之后,访慕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要买也行,但是,买来后,我访募覃思之士,善于思考之人,能工巧匠,演习,试造,然后会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必用品了。这个技术学会了,就会雪耻。这是第一个提出学习仿造再超越的主张。我们今天不正是按照这个发展的吗?后来李泰国刚腹白用,花费了巨资买了七艘小中型的兵轮。中英联合舰队,阿思本当了司令,规定所有船员只能招英国人,没一个中国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解散舰队,损失了七十多万两白银。曾国藩主张买与造船,控制权在我们手中,这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过程中,只要埋头苦干,五到,就能缩小差距,甚至招越,雪国门洞开之耻。“中华之难,中华当之。”民族的苦难要靠自己努力来超越。所以救国主张,是“徐图自强”,艰苦卓绝,这是伟大的地方。精神不灭,民族不会亡国亡家。当然这个也难,手到手勤太难了。当时徐寿李善兰等人摸索,造了第一台发动机,这是核心技术。曾国藩感队说,佯人的智巧奇技,终于为我们掌握了。但是,这还太漫长了。他只能不停地鼓励,耗了两年,才造出第一艘军舰。虽然在日记中说还有些漫,但对工人们说不怕,鼓励他们。后来有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军工民用民族的后代企业,一步步地发展起来,这个漫长过程,这批仁人志士,就是洋务运动。
  五是口到口勤。他说过戒多言,矛盾吗?口到口勤,是“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规劝.训导是教育,本是对子弟的,现在扩张到了团队成员,上升到教育层面了,有社会教育的意义。就洋务运动而言,是独到的调查研究。问与学就得口到口勤。他不断给徐寿等人打气,江南制造局有划时代意义。李鸿章下大力气正是因为老师的期望。1871年年底,曾国藩特意去江南制造局视察,搭配最后,制造局总工程师,两个美国人,曾国藩与他们聊天,科尔被问的太勤了,说出了失望。以这些条件,在国外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在中国让人失望。科尔直接说出是体制的问题。体制不变,徐图自强不过是浮云。曾国藩当晚回南京,一病不起,打击太大,意识到倾注心血的佯务运动不过如此,三个月后温然而近。他说过,“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怎么徐图自强,只得五到五勤。合起来不过一句话,挺身入局的智慧,通干实践的精神。——体制体制,任何的改革都比要改动是体制,而体制下却有当道的既得利益,还有已经习惯现行体制的阻力,体制如何改》如何循序渐进的改?历来都是难题,应借鉴古今中外改革成果的经验。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曾国藩家训 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的家训里头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联,上联叫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叫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很喜欢这一联,但是我读这一联的时候却产生过一个疑问,下联没有疑问。关于上联,我倒有个疑问,他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纳闷儿了,在座的各位,包括电视机前的各位,谁敢说自己是圣贤?咱不是圣贤,咱就一普通人,《凡人歌》里唱的,“你我皆凡人”。但咱不是圣贤,咱也不能是禽兽啊。不做圣贤,立刻变成禽兽,这就有意思了。曾国藩他为什么说不为圣资就是禽兽昵?我觉得这和他有关他身上一个重大的谜团非常有关系。从这个谜团就会可以出来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个谜团就是有关曾国藩在史学界上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曾国藩不反之谜。——禽兽心即妄念,耕耘心即良心。稍微把握不住千里长堤就会溃于蚁穴,所以要天天反省自己。
  早在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的部队攻下了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场人类战争史上伤亡最为渗重的,耗时十几年的战争总算到了尾声了。大局已定所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一种涌动的暗流,什么暗流呢?造反。许多人就来劝曾国藩造反,最有名的,第一个左宗棠我们都知道,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我们也讲过,曾左之间的矛盾,但是到这个时候,大局看出来的时候,左宗棠委托胡林翼,当时左宗棠在外面打仗,委托胡林翼带给曾国藩一封密信,密信里八个大字很关键,叫“鼎之轻重,或可问焉” 。这触目惊心的八个大字为什么昵?鼎就是问鼎中原,就是国家社稷,这话什么意思啊?大局已定,老大,可以造反了,可以问鼎中原了。只要造反,就永远是我大哥。曾国藩改了一个字,“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所以,胡林翼也塞了个纸条给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即使打不到北京,至少划江而治。这是没问题的。曾国藩想怎么可以这样试我?胡林翼写了一句:“一似一未,我何词费?”改过后,意思什么也别说了。过了几天,彭玉麟写了密信给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刚好当时曾国藩身边一个亲信叫倪人凯在旁边,连说,不成话,“雪琴怎么能如此试我?”紧张得咽下了纸团。又过一段闻运也劝他,这是纵横之士,说得恳切。曾国藩用情茶沾水在桌上写字。听到有报客人来访,起身迎客,闻运只得等呀。低着看桌子,水迹未干,写了许多“妄”,胡说罢了。王闻运飘然而去。这是个体劝谏。后来是群体劝谏,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等开会,湘军三十多将领来劝,这是想黄袍加身呀。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打死不出来。最后没办法,送对联来了,叫“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有名,其实不是他写的,是集联,出白苏轼与王安石的诗句。这个出来后,当时在场三十多人,有人激动有人兴奋甚至有人湾然泪下。后来曾国荃出来说,日后千万不要再提,散了吧。
  下联好理解,是自物境界的推许,上联呢?倚天是站在绝高处,看到的是阳光照在海面, 花无数是奇幻的景象,如此胜景像人世的诱惑,只要站得高,就不为所动,就能超越。不能动摇心智。后来都读懂了,都垂头丧气了。这是明确了志向,人生达到更高境界了。不会动摇,不会带头造反。这时,再有花无数,也不能动摇人的精神与意志。到底到了哪种境界呢?要回答,得来看看造反的诱惑有多大?或许只是觉得可行性不大,不敢冒险。许多学者也是这样认为,条件不成熟。我总结有四点:一是情廷已经对他布防了;江北绿营都布防了,有准备了,不容易成功了;二是湘军部队缺晌了;三是曾国藩的部队内杠了,左宗某一直唱反调,吵得天下皆知,李鸿章自立门户了;四是曾国藩白身的顾忌。他要忠君,造反不是证明说的是假话?不被骂作乱臣才怪,后代人认为条件不成熟,是这些方面。我觉得这四条貌似有理,但经不起推敲。八旗战斗为是什么?哪能与湘军相比?后期湘军嫡系都有十二万,兵力对比不是一个等级。再布防也没用。经济上缺钱,正是因为不造反,一造反就不缺钱呀。 当时东南一半财富都有。内证,曾左矛盾我们分析过,有唱双簧的嫌疑。李鸿章是曾国藩政治接班人,他会扯后腿吗?哪一个吊民伐罪的不被骂?他的部队总比胡作非为的绿营更得民心。所以四条都不能太成立。要看当时我觉得力争俱备,不欠东风。只差个主观愿望了。当 时天下杰出的人才都在他的幕府里,要成事业最重要的是人才。还有,当时曾国藩开始了洋务运动,西方许多传教士与西方列强关系好,一直支持他,至少不会成为阻力。我个人觉得 如果他造反,中国历史被改写,中国的地理决走从南向北打难。北伐不是不会成功,如果他 肯造反,或许有奇迹出现。
  我个人理解,终极答案是信仰。是什么造就了原来只是笨小孩后来成一代大儒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拥有天下杰出人才,拥有神州第一幕府的曾国藩?我以为这一切答案都是落在信仰上。曾国藩一介书生领兵,“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观,不思一为之所?” 为这个理由出兵,这是什么理由?是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终板信仰出兵的。他有愚忠的成分,但是不止忠实干封建君主,更大的是对儒家文化的忠诚。克己修身,日记一写几十年,完全自我批评,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跟别人比,比不完,人生最重要的是跟自己比,要比前一天做得好,就是有意义的人生。他比不过自己的同学,走到终点时,回头一看,一览众山小呀。他为官为政的空隙里头,写那么多家训,教育子弟为人,要的是从齐家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合起来,把儒家信仰传承下去,教育后代。所以生前就刊行了《曾国藩家书》,有给慈禧表忠心的一面,也有教育世人的一面。这种信仰,让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周围。当时只他的幕府还有科学家。像近代化学之父徐寿,大数学家李善兰,大教育家容闺,都在他的幕府中。——不反才是真正的曾国藩,才是儒家文化的完全忠实者,也许耽误了华夏苍生,却成就了一人功名。
  容闳留学生之父,当时获得学士学位,美国人劝他留下来,他要回国,教育救国。人称他流淌着爱国的血液。人们劝他去看曾国藩,他去,引为平生知己。为这个曾国藩去美国买机器,成立了江南制造局,又建工了翻译局。后来也是在他的支持下,容闳的毕生致力的留学生计划,带上了三十个幼童赴美。他深清回忆,为这事付出心血的曾国藩在五个月前温然长近。所以,他后来感慨说,,“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某中国进化者也。’后来曾国藩死后多年,容闳后来担任四品官职,后来,曾国藩死后多年,成了情政府的通缉犯,可见曾国藩的人格感召,让他当上了四品官。无论是人生实践,还是人生业绩,对仁人志士的感召,都可以看出人生背后支撑他走下去的精神力量与信仰力量。虽有强烈儒家传统思想,但是,曾国藩挽救了儒家文化这种有强烈儒家色彩的追求与信仰的坚守,转换成现实的选择,就是反与不反的选择。所以霸业雄图非我所求,圣贤事业方能不朽。他是选择做英雄还是做圣贤,早在读书时立志时就朦胧地立下志向要做圣贤,写日记时就不断强化,克己修身了。教育后人时,信仰的选择,选择就升华了。最后,让曾国藩这种一生克己修身,突然选择不做圣贤,就不可能。所以他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一生只有这一点,也留下教育智慧与精神财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回头审视他,来讲他的家训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很有意思,历史往往因为关键人物的个人主义而改变,从个人讲曾国藩不反无可厚非,但弃华夏同胞与腐朽满清,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实在是罪过。曾国藩之后三十年一片乱象,没有人能收拾全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