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几月几日 阴历新年节日起源及传统民俗
(2021-02-01 11:36:35) 说说大全 -
春节,即阴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在,在传承生长中承载了丰盛的历史文化。在春节时代,全国各地均有举行种种祝贺新春流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流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厚实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最先“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竣事。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阴历正月月朔,但一样平常至少要到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竣事。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亲友好友欢聚的日子,是人们增深情绪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通报着亲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春节得以持存生长的主要要义。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头脑信仰、理想愿望、生涯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照样祈福、饮食和娱乐流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祝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节日起源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昔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义的流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昔人自然崇敬、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流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在。“年”的观点,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昔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论述天地人事。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主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竣事后在新一年劈头的岁首,举行祭祀流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义,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照样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岁首(新年月朔)拜岁的习俗,新年时代盛大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流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干支历法的“立春”,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循环已开启。春节的起源和生长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历程。年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在,也记录着古代人们厚实多彩的社会生涯文化内容。
在差别时代,“正月月朔”有差别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现在阴历年的正月月朔,历史上称为“元旦”;而现在过的阴历“春节”这一观点,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缔造的。“春节”这一观点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阴历成为了举行农事的尺度。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接纳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月朔(即阴历正月月朔)作“春节”,视为阴历年的最先,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接纳“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月朔仍称“春节”。
春节传统民俗
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整年最主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生长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习惯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差别。春节是汉族最主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限。春节时代的庆祝流动极为厚实多样,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时代多地有举行盛大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流动,内容厚实,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时代贴对联、守岁、吃团年饭、贺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差别,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厚实,是中华民族的生涯文化精炼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头脑精髓。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阴历正月月朔,但春节的流动却并不止于正月月朔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起,人们便最先“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流动,有一个配合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憧憬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春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尊长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年节时代,亲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贺年,表达对亲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涯的美妙祝福。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流动,是人类在远古生计流动而缔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协调共生的信仰流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是在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天下基础上,想念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云云,在热闹异常的春节时代,敬天法祖祭祀流动才依循祖上礼貌,纳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种种祝贺新春流动流动达于热潮。年月朔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贺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种种厚实多彩的娱乐流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祝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佳节。而时至今日,大部分地方除祀神祭祖流动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其它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续与生长。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另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时代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事后,春节才算真正竣事。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流动,是节日元素的主要内容,承载着厚实多彩的节日文化内在。
忙年(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最先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习惯,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时代主要的民俗流动有贴对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流动的最先和伏笔,其主要流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另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买对联、写对联、吃灶糖、扫尘。
年二八
年二十八除旧布新,消灭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二十八最先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
除夕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天晚上((月大为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廿九日)。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月穷岁尽”,它与春节(正月月朔)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是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由于阴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以是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差别了,然则这一天经常不论是二十九照样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大年三十下昼,祭祖、吃团圆饭,年夜饭后有发压岁钱和燃灯照岁(或熬年夜)的习俗。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祭祖、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正月月朔
正月月朔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最先”。从正月月朔最先便进入迎禧接福、祭祀神祖、祈求丰年主题。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月朔破晓拜神,下昼祭祖。多地方有正月月朔早上食斋的习俗。新年的月朔,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占书》中说,正月月朔是“鸡日”。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贺年、占岁、聚财。
正月初二
腊八节是几月几日 阴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由来习俗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
大年头二开年,拜神,开年饭。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外家,要夫婿偕行,以是俗称“迎婿日”。回外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物和红包,分给外家的小孩,并且在外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女人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只管在月朔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差别。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正月初三
大年头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贺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外这个习俗早已过时,由于现在人们难过春节团圆,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大年头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若是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竣事了。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现在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云云。妇女们也不再忌门,最先相互走访贺年、庆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商业。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压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头六也是启市日,商铺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占书》说,由月朔最先,上天缔造万物的顺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以是初七就是人日。汉朝最先有人日节俗,魏晋后最先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最先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另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天子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峻宴群臣。若是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收支顺遂。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头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主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玄门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世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如东边勇)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习惯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以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以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昔时丰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许多,以是外家不必再破费,就行使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最先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流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异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流动,也随历史的生长而延伸扩展。就节期是非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时代娱乐流动的热潮。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生长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
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节在每年公历的3月12日,是在1979年2月23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决议的,其目的是为了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