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非典”,敬畏生命
(2021-02-01 05:15:45) 说说大全 -
看了一段首播于2014年由闫妮主演的电视剧《亲爱的》,忽然就沉溺在单亲家庭的种种纠葛里拔不出来了,那种凄美,那种挣扎,那种对两代人甚至更多人造成的悲戚,让自己陡然不明白了----人,这是折腾啥?生命又是多么脆弱,一时的错位,就把生命颠覆地七零八落。
时候既然是暮春,但最近几天的气温也是低的出奇,窗外灰蒙蒙的,有点泛黄的天空徒增一抹苍凉,随风摇颤的电线显得那么单调,有点无趣,风起的日子竟然让我想到了秋天。一幕情景,思绪就跌跌撞撞地闯入十六年前的往事。陈年往事,如今想来依旧是五味陈杂,热泪盈眶,心有余悸。
十六年前,也就是2003年,正式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但那时的自己像极了这个春天,有点凌厉却不乏温暖,幼稚地还是书生意气,也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即使这样,却容不得自己的欲望肆意地疯长,现实“残酷”地甚至让自己看到了绝望,尤其是那场危及性命的“非典”。
开始于2002年11月份的“非典”,让当时还在黑龙江出差的我感到了恐惧,大小车站都设立了检测点,体温偏高者即被“硬性隔离”,本打算返程的自己随即接到了总公司“暂时留在分公司”的通知。其实,那时候通过山海关路过北京的车基本停运了,不留在分公司也没辙了。
2003年的春天,和这个时节一样,一切都应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样时节下的农耕田园,生活安静祥和,人们喜上眉梢。单调的重复却过出平凡、踏实而真实的生活,然而这种单调宁静的生活却也不能了,突如其来的传染疾病“非典”愈演愈烈,呈席卷之势。
我不知道从哪天起,热闹的学校突然停课了,许多公司也放假了,整个工业园区突然安静了下来,路上的行人也不像以往拉家常式的打招呼了,村口的大道小路突然就出现了许多站岗放哨的村民,手里也拿着各式各样的农具,有铁锹、锄头、扁担、甚至钉耙……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喷药消毒机械,这是专人配备、专人负责,瞧这阵势是要恐吓打击每一个来犯之敌。
家里的老人告诉了我,村口站岗的那些村民是为了阻挡、盘查那些外出打工回村的人,现在外面“非典”闹得凶,会传染人,听说也死了好多人,他们怕外出打工回村的人把传染病带回来,给村子带来瘟疫。
而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群中就有我们的亲朋好友。在形势逼迫,经济大潮的驱使下,他们忍痛留下不谙世事的孩子,辞别父老,追随“打工大潮”涌向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他们是一年、有的是几年难得回一趟家,过年能按时回来就是皆大欢喜,有的也就会托邻村的人捎回点东西,或是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电话也是打给村里仅有的几户人家,给传个口信。
这有电话的几家,就包括了邻居老爷爷,老爷爷已年近古稀,白发苍苍。他膝下无子,说没有孩子,也不尽然,他们老夫妻抱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都已长大成人,在外工作了。老爷爷是当地的名人,威望极高;这源于他早年就参加了革命,从土地革命一路走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并在建国后一直担任领导职务,直到在县委书记任上退休。
记忆里,老爷爷和蔼可亲,颇有“嫉恶如仇”的正义凌然,这得益于他常年工作的习惯。看到村里有些不务正业的后生,他就要走上去教育一番;听说村里有什么措施让村民意见很大了,他就要到村大队部里说道说道;赶上农村落实致富政策,他就只身到乡镇大院里给村民争取项目、资金援助......老人名头在那里,大伙对他都十分尊重,在村民眼里,他就是能人,没有老爷爷办不成的。
后来,老伴走了,儿女都在县城工作,也很少见回来;老爷爷经常一个人出入,好在当地政府给他雇了一个保姆照顾生活起居,其实也就是给做点饭。老爷爷有个很好的习惯,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早晨跑步;不论春秋什么季节,只要天气允许,老爷爷的晨跑是雷打不动,且非常准时,路线基本固定,绕西面的山下公路,一圈下来五六里路。也不得不佩服,老爷爷身体硬朗,年届九十了,白天无论什么时候见到,都是推着一辆自行车,见到人远远地笑着打个招呼。
老爷爷平时很少说话,也是不苟言笑的一个人,让人看上去多少还有点严肃,但却格外喜欢村里上学的孩子们,尤其喜欢那些上了中学、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孩子;这更加让我们这些在求学之路上奔走的“学子”对老爷爷产生敬畏。后来,听父亲说,老爷爷经常问起我的学习情况,还经常点拨父亲“要把孩子学业供好”;听说我喜欢写点东西,爱读书,老爷爷还送了很多订阅的报纸、书刊给父亲,这些都是乡镇党委专门给老干部送的。
后来上了大学,就很少见到老爷爷了。但每次年节回家,我必到他面前去拜年,老爷爷问的最多的还是学习情况。老爷爷见多识广,说的都很在行,谈起来丝毫没有代沟感,九十多岁的老人,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值得一提的是,老爷爷的声音,我最爱听,我也能经常听。因为我在外地求学的日子里,就靠老爷爷家的电话和父母通信。
老爷爷家的电话,当初应该是工作需要,后来就是儿女经常问候的“专线”了;如今,老爷爷家的这个专线,真的就成了“感情热线”了,随着村里孩子出去上学、外出打工的增多,基本都是把老爷爷家的电话记下,有个事就应急一下,老爷爷也热情,乐意跑腿。
眼下的“非典”,却让老爷爷家的“感情热线”变成了“救急专线”,焦灼的两头恨不得望眼欲穿,从电话里都能感觉出一种“恐怖”和不安。村头主要路口都设卡,有的还挖坑阻拦;村与村之间也是彼此防范,你防我,我防你,跟防贼似的。那些不知真假到处“死人”的传闻更是令人毛骨悚然,这种每天如临大敌的阵势,让我们的神经处于“备战”状态,真不知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
天天憋在公司里,与其他公司相比,我们还好,没有放假,正常运转就能保证员工的收入,只是不允许外出,只要出去,就别回来了----相当于被辞退。私下里,经常和同事说起,没有经历过地震灾害、战争的我们,却赶上了“非典”,怪不得新闻把这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点不过分。
今天,我们再次回首,真的是心怀感恩,感谢强大的祖国,感谢那段岁月冲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感谢更多给予温暖、关注的那些陌生的眼神......在那个特殊的情况下,我们以担当的勇气和无畏的决心共同面对那场灾害,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大字不识一个,却都知道了什么是“SARS”。
风尘一路十几年,恍如隔世望云烟;前尘似海事难再,一丝一缕忆华年。从懵懂走入弱冠之年,父母却从不惑走进了暮年;在平静里感怀那一段岁月,父母、老爷爷却都已不在。只是,这十几年,我却一直没有忘记过去那段往事,就像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在父辈眼里,他们或许远不像我们想像的那般有什么过不去的,与他们曾经的苦难相比,这场“非典”对人的磨难与摧残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却将人性的考验推到了风口浪尖,道路可以设置通行证,但是人性却不应有通行证,人心设防了,失去的是信任,是善良。患难见真情,天灾见人性,“非典”期间,有人为了他人的生命而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人不顾暮年却竭尽所能为生命让路、为生存提供便捷,这种高度,永远值得我们敬畏!【编者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找准自己站立的位置与前行的方向,总有一天会看到生活的高度和沿途的风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