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见面相亲

(2021-01-31 23:52:13) 说说大全

  见面相亲
  
  孩子长大了,总要成家,男娶女,女嫁男,是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娶谁嫁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框架下的盲婚哑嫁,自古以来好像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据我接触到的老人回忆,自从1956年入社以后,我们这里才有“见面相亲”的事,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才逐渐有了“谈恋爱”“找对象”的新说法,而过去,都是以“找老婆婆”“找婆家”的说法当做找对象,直到今天一直口头沿用。
  听我们村的老人说,我们村里第一个见面相亲的人是东门外的叫大雨的姑娘,1956年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时,她16岁了,到了找婆家的时候了。那时村里每天晚上都要上夜校,教认识字,也对青年男女进行进步思想的教育,也对吃人的包办婚姻进行批判,从而,那几年谁也不敢再当媒人,走街串巷的媒婆销声匿迹了。在那种形势下,大雨被村里干部要求必须和小伙子通过“见面相亲”,才能找婆家嫁出去,别说是这个懵懂害羞的小姑娘,就是对其父母来说,也是要难为死了。是呀,几千年来的盲婚哑嫁规矩,就要在自己家里得以重新定规,不难为才怪。在哭哭喊喊了好几天后,终于,眼眶子红肿的大雨带着大斗笠,紧紧跟在她爹身后,出现在了沂河边上的柳树林,那个邻村的小伙子,挎着一个提篮子,由一个驼背老太太领着,耷拉着脑袋,站在柳树后。两个村的村干部也到了,他们二人嘀咕了几句,先是由我们村年长的村干部说了几句类似“反对包办婚姻”的话,邻村的村长也说了几句什么,每人身后的几十人个看景的人们就都散了。当后来人们问及他们见面相亲的事,大雨说‘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就想着赶快回家’,小伙子说‘我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我只看见我脚下一个癞蛤蟆’。他们的见面故事,当做新闻,被人们念叨了很久。后来,大雨出嫁了,对象就是那个在柳树林见面的小伙子,他们一起生了6个孩子。
  见面相亲,是有缘人终成眷属的第一步,很是重要,如果是本来不认识的,第一次见面,印象是很重要的。我的一个同学,在同事的张罗下,在一个晚上见面了,由于女的穿了一身黑,同学说什么也不同意再看下去了,因为他不喜欢黑色。如果没有达到见面的地步,就无从谈起以后的所有步骤:我的一个同事,因为不喜欢女方从事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说什么也不愿见面。当然,见面以后不是很满意,在接触过程中,心态发生变化的也很多,所谓“好事多磨”,也有见面合适,继续交往反而散伙的。
  见面出过许多笑话的。我的一个老师,他曾经陪他的同学前去见面,结果,那个女的看中了他,晒了那个正头香主,留下了笑料。在电影《月亮湾的笑声》中有这个故事的影子:贵根在佘二婶的撮合下和带有孩子的周嫂见面,可是贵根误把前来给孩子接种牛痘的兰花当成女方了,所以马上点头同意了,后来惹出了不小的误会、、、。听一个朋友说,他的儿子当兵探家,儿子的表姐给他介绍了一个女的见面,即使得知了女方条件很好,小伙子怎么也不愿意交往下去,原来,站在一起的表姐皮肤白皙太漂亮,反衬了女方不是“白富美”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短信、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应用,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决断力和约束力有所淡化,但是通过见面相亲找对象的方法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根据我们这里的风俗,男女见面后,如果双方都感觉满意,男方就要“递手布”——男方用新毛巾包着或多或少的钱,或者是首饰,由媒人送到女方家里去。递了手布就代表着男女双方初步确立了恋爱关系,二人可以大大方方地接触了,可以一起赶集上店,谁家有了活,对方也可以去帮忙的。如果男女双方感觉可以进一步发展,就可以谈婚论嫁了,依次是传启,送节礼,下催装衣,婚礼。
  见面相亲,这一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焕发出更加甜蜜的活力,而这一久远的婚嫁民俗,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为和谐社会的营造,会更加历久弥新!

  【编者按】:文字诙谐,生动有趣,把见面相亲的年轻男女写活了,读着如此清新的文字,也让不仅感叹我们曾经的淳朴,随时代的发展,见面相亲的方式或许渐渐淡去,但如渐行渐远的文化依然值得我们回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