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我“心态好”的几个因素——之四:常有追求(

(2021-01-31 12:45:59) 说说大全

  我经常对老朋友和学生们讲,我天天有追求,天天有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努力,在下功夫。也天天在为有了小进步、小收获激动、高兴。
  我常谈起我学电脑的故事: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起初,我误认为电脑处处涉及英语,因自己不懂英语,所以不敢想、更不敢学。尽管常见别人用电脑,但没有近距离看过。2001年,我58岁,单位已安排我内退。春节期间,我与儿子走过办公室门口时,我说:“这屋有一台电脑。”儿子想看一下,我就开了门。他打开电脑后,轻轻敲了几下键盘,就出了几个字。我很惊讶地说:“这样就能出字吗?”他说:“只要会拼音就能打字。”我当即在儿子的指导下打了几个字,我似是看到了希望,似是有了成就感,心中很喜悦。回家后,我就反复看孙女在幼儿园用过的拼音表,并把表拿到了办公室,打字时就随时查看。就这样,我一有空就去练打字,遇到疑难问题时,就在门口等人,遇见有老师或学生路过,就询问,有时让他(她)们操作给我看。刚开始,我连点“保存”都不懂,总是等关闭打的文字时,电脑上问“是否保存?”我才点“是”。后来别人给我说了“保存”的符号,告诉我随时可以点保存,我记住了,才会正常应用。有一次,我正打字,无意中抹黑了一片,如何处理?我就到门口等人询问,结果迟迟没来人,就回屋继续打字,哪知那片被抹黑的字就消失了。我把这些情况说给别人听,别人说:“既然抹黑了,你再打字它就会消失。”我问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他们说:“只要用鼠标点一下抹黑的部分,黑色就自然消失,文字就不会丢了。”你看有多简单,因这一点不懂,就造成了一片文字消失,白浪费了一些功夫。为了每懂一点、学一点就能记住、能应用,我多是在本上记上:操作某方面时,鼠标第一步点什么,第二步点什么,第三步点什么……一直到操作运用熟练。
  由于我有要学会、用熟电脑的追求、决心,也由于一些年轻老师的热心帮助、指导,我练习了不长时间,就可以独立在电脑上写文章了,除写了一些日记、零星文章外,还集中精力写了对我小学、初中阶段的回忆、对我上师范阶段的回忆,又写了对恩师穆从杰的回忆,这三个回忆就有20余万字,把自己的一部分经历与感悟记下来了,心中有了一些成就感,满足感。
  我校原办公室主任胡中国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我向他请教、学习时,他曾对我说:“你若练熟了,可以在网上发电子邮件,就不用经邮局寄信了。”听了他的话,我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很想早学会,早做试验。但我当时不懂什么是电子信箱,我的办公室没有上网,无法使用。就让儿子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发给胡主任,由胡主任用信箱和儿子联系。胡主任让我把在电脑上写好的信输入u盘,再把u盘交给他,由他把信发出。孩子回信后,他再及时告诉我。2003年,学校使用了新办公大楼,各个办公室都可以上网了,我很快就学会了上网,学会了独立收发电子邮件,学会了“抄送”,同时把一个邮件发给多人,结束了我与各孩子间经邮局寄信的历史。有一个阶段,我小儿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大儿被当地政府派往美国短期进修英语,小儿媳随团出国做翻译,大儿媳去韩国当访问学者,我每天都可以用信箱与他(她)们联系,每天都可以了解彼此的情况,我感觉太方便了,太舒心、喜悦了。
  学校刚把教学区与家属区分开时,老师回家必须先从教学区大门出去,再经家属区大门进。有一天晚上,我从教学区回来晚了,家属区已关了大门,我不好意思再喊人开门,就返回教学区的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冒险爬了两院之间的铁棂子。我费了很大的气力,受了很大惊吓,最终算是没受大伤“爬”过来了,但越想越后怕,就写了一篇《危险的经历》,同时发给了各个孩子,孩子们看后都感到惊讶和担心,都写信提醒我今后一定要小心,一定不要再冒险。几天后,听一位女老师说她曾爬过铁棂子,就赶紧提醒她一定不要再冒险,并把《危险的经历》用信箱发给她看。后又将《危险的经历》发给多个熟人和朋友,提醒大家小心、不要冒险。
  我把学习电脑当成一种追求,当成一个奋斗的目标,有学习的动力,就慢慢学会了。充分体会到了用电脑的方便、诸多好处。现在,电脑成了我每天必用的工具。
  2007年,许多人都在使用手机了,我大儿要给我买一部手机,我怕不会用,没同意买。后来,大儿子给我捎来了手机,我只好收下,一点一点地学习、运用,不久就会熟练地运用了。我也确实尝到了甜头,比如谁要开车来接我,我就可通过手机告诉他我的确切位置。我去找别人时,见满院是楼房,无从找起,就可用手机转告我当前的位置,让他来找我……
  2015年,我小儿又捎来智能手机,告诉我这手机用途很广,学会了用法,会感觉更方便。人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是做到了“二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在家使用遇到难题时,就到门口或巷口,询问路过的人,这个人说不清楚,我就再问下一个人,有时几个人都没能解决,我就再等来访的客人解决。还是不能解决时,我就在老师课余时间去办公楼询问,直到把问题弄明白,确实会应用……就这样,靠着我不懈地追求、靠着我的毅力、靠着我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学会了发微信、发语音、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学会了用手机照相、自拍照相、保存相片、收藏各种资料。学会了转发微信、转发相片,学会了转发给个人或一个群,也学会了转发给朋友圈。我还学会了微信手机版和电脑版间材料的相互转发,常把友人鼓励我的一些话并到“文件传输助手”中,合并的过程中,只要开着微信电脑版,电脑上自然同时出现这些内容,在电脑上把这些内容抹色后,再点向某处转发时,电脑会询问:“单个转发还是合并转发?”我点了合并转发,电脑上和手机上就同时出现了“孙志香的聊天记录”,我就可以做为文件存在我的文档中。许多时候,我会留心——某个朋友常在微信中夸她的某个亲属,我就注意把这些句子集起来,按“聊天记录”存在文档中,我写文章恰巧涉及到某方面的事例时,我就可以把这“记录”调出来,摘用一个。我还常把“聊天记录”打印出来,有闲空时,就细细看看,咀嚼、消化,印在自己脑子里,不用谁再指挥,大脑在松弛时,会自然而然想起这些句子,会默默地在构思。这样,再写赞美这个人的文章时,会产生“有血有肉”之感。
  上世纪50年代初,曾从徐州等地来过几批支援我们沂蒙山区的老师,这些人来时,大都初中刚毕业,他(她)们不怕艰苦,以苦为乐,把文化知识、最美的歌曲、最美的舞蹈、打篮球、托排球的技术传给了我们山区人民,为我们贫困地区贡献了青春,贡献了毕生精力,且把他(她)们的后代也留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生息,在这里奉献……如今,这些人还健在的都已80多岁,在费县的只还有几个人,我认识的有高沛(安徽)老师、袁美英老师、董学敏老师、王慧玲老师,我非常崇敬这些老师、感激这些老师,常抽时间去拜访他(她)们,他(她)们大都已行动不便,上下楼梯要有人搀扶,出门要坐轮椅,虽然都住在费县城,但想见面啦呱已很困难,我就常用手机为他(她)们拍照、录像,以此记录他(她)们相互间的想念与问候,再带着手机到各家去转达这些想念与问候……我曾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制成一个碟片,让各家在自己的电脑或电视机上播放,这些老人看了彼此的录像,听到彼此的问候声,都很高兴、很激动,常说我做了好事,常说谢谢我,我总是说:“你们是沂蒙山区的功臣,我们应该谢你们。在你们面前,我还是小孩,我做的是小事,是应该的。尽量多给你们做一件好事,是我的一种追求。你们都高兴,我也很高兴……”
  以前,用工资本去银行领工资时,往往要排成长队,等着喊号再去领,有时家中来了借钱的,尽管自己心急火燎,也要耐着性子等喊号。有时下着雨、下着雪、或刮着刺骨寒风,也要急着往银行赶,要努力在下班前赶到,防止银行到了下班时间,再跑第二趟……后来,我见有人换了银行卡,就下决心学会用银行卡,把工资本也换成了银行卡。对此,许多老同志有顾虑,怕因自己不会操作,把钱弄丢了。也有的说:“用本可以看清钱的往来情况,用卡不易弄清楚……”但我对此充满自信,认为别人能学会、能应用的,我也能学会、能应用。别人能不出错,我也会努力做到不出错。我高度重视了,专心去学了,把它当成要实现的目标了,也就很快能熟练运用了。就这样,我结束了到银行排队取款的历史,不再牵挂银行的上下班时间,夜间也可去取款(我校有两家银行的存取款机)了。我还学着别人搞了银行卡与手机“绑定”,学会了用手机发、收红包、手机转账等,学会了在手机上交党费、水电费、电话费,还学会了为别人代交。去医院时,我嫌带“就诊卡”麻烦,就让医院人员在手机上给我设了健康卡,当别人都递“就诊卡”时,我已会扫“二维码”了,有位医护人员笑着说:“大爷,您真行,这么大年纪了,还会使用二维码……”
  青少年来找我聊天,我常与他(她)们谈到要有追求、要有奋斗目标问题。与老朋友聊天,我也是必然要提及追求问题、奋斗目标问题,不断叙说我学电脑、学用智能手机的过程,鼓励大家去学习这些新“电器”,运用这些新“电器”。我常对老熟人说:“我比你们笨(以前闲聊时,常举我笨的例子),我能学会的,你们更能学会。我会运用的,你们更能会运用。尽管我很笨,但我有自信心,相信多下些功夫,多费些时间就能学会。我有这个追求,有为实现这些目标奋斗的决心,所以我学会了,能应用了。只要你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勇敢地去追求,去奋斗,去学习,去运用,就一定能学会、学好……”由于我的不断启发、劝导、鼓动,有几个老同志确实有了学用这些新电器的追求,且有了进步,有了收获,尝到了甜头。
  住在我后楼的允启大哥,去年就买了智能手机,架设了网线,慢慢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遇到难题时,常到我家询问。在外面遇见别人时,也随时询问,现在已基本能自由使用了。在我的劝导下,他已将工资本换成了银行卡,可以到存取款机上自由操作了。一天,他当着几个人的面说:“我得请你一场酒。”我惊讶地望着他说:“为什么?”他说:“你常鼓励我买智能手机,学用智能手机,我买了。又常去找你请教,麻烦你,现在我学会了。你多次对我讲用银行卡的好处,又教会了我用银行卡,我很感谢你,应该喝谢师酒呀!”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一天,住处离我家较远的连俊大哥,忽然来到我家,给我拿来3棵百合花,一棵蓝莓、一棵枸杞。他说:“你常指导我用手机,你发的文章我也会收看了,看了很受启发,我这是来感谢你的……”说“感谢”似是开玩笑,但因都用了智能手机,确实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感情更加深了。住在我家南面小区的宝玲姑,房子里原有安的上网线,但在孩子搬出后,她感觉网线没有用,就撤去了。我听说后,曾多次埋怨她,告诉她若自家能上网,使用智能手机太方便了。并当场用视频通话呼叫了在日照的老同事刘新贤,对着面交流,“表演”给她看。对她说:“您有几家亲戚在东北,只要上了网,在智能手机上点三下,就可以与亲友们见面聊天,你必须使用智能手机,必须再安网线。她听信了我的劝导,重安了网线,使用了智能手机,现在经常与外地的亲友视频聊天,还可随时接收别人发来的信息,并已会转发给别人,她尝到了甜头,每次见面都说谢谢我。张邦举是我多年前的老领导,已经88岁,住在远离县城的蒙山前胜良村,他和儿女们有机会时就来我处玩,每次见面,我都劝他上网、用智能手机,让他努力多接触、了解外界,努力多和外界交流,努力使自己心里经常亮堂,并劝孩子们费心帮他安排好,儿女们都听信了我的嘱咐,为他做好了各种安排,他也真的认真学习了,现在能熟练地接听、收看各种信息,也能熟练地进行视频通话,想起一件高兴的事或有事要询问我时,就会用视频聊天呼我,每一次,我们都是以“哈哈大笑”开始,再以“哈哈大笑”结束。由于心情好,他每次都是声音很洪亮,情绪激动时还“慷慨激昂”……
  老伴常看我使用电脑和手机,她留意了各种操作过程,没用专门学习,就能独立运用电脑和手机了。近几年,小外甥给送来一部手机,学生朱华又给送来手机和平板电脑,我和老伴都有了手机,都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系了。特别是老伴,每天都会与孩子们交流信息,互送感动与喜悦……
  我非常希望老友们能多学新知识,多探索新事物,多研究新问题,能紧跟时代步伐前进。我把此事当成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个奋斗目标,他们在这方面有了进步,我就感觉是有了收获,有了成就,就高兴,就欣喜。
  总之,我每天都有追求,都有奋斗目标。每天都在为有“小收获”欣喜,为有“小进步”激动。每天都在接受着新的温暖,新的激励。每天都在忙碌着,也在喜悦着、感动着。我很有幸,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每天都有好心态,每天都在快乐地生活着。

  【编者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数的诗句和名人事迹,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勤奋学习、善于思考,汲取新鲜信息和指示,才能永葆活力。本文中,已经退休的文友,学习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应用到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些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