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 正文

走进临港新区兼致厉家寨

(2021-02-01 03:56:02) 说说大全

  1
  清明节刚过的一个上午,我正走在中医院的走廊里。在这个经常被“倒春寒”侵袭的早春里,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状况,正求助于这里的医生能早日妙手回春。在临港工作的同学洛强打手机说,来吧,来我这里看看,再不来,我真的就老了。我的心被他话语里的声音猛地往下拽了一下,莫名地颤动起来。
  是呀,洛强,我高中时的同学,毕业后我们各奔前程,以后的日子,见面越来越少,友情的火焰被乌黑坚硬的现实压住,“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不曾知觉间,人已过了“知天命”的坎,快摸着“耳顺”的边了。在奔向“知天命”的一路上,失散了多少真挚的兄弟,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首高安演唱的当红情歌说,“我用时光等你/你不来我不老”,“我用一生等你/你不来我不老”。许下的誓言,你不来,我不老。可洛强说,你再不来,我真的就老了。他是在着急地跟我表达,趁我正在岗,快来我这里看看吧。
  放下电话,我心里很难平静。
  中午躺在病房的床上,两眼瞅着洁白的天花板,想象着洛强穿着警服的样子,这么多年了,除了发丝变灰,他也由憨厚诚实变得机智干练、由黑脸堂变得更包公了吧。这是他的职业使然,他毕业就醉心老家县城的刑警,后来成立了临港区,跟着提升了的岗位,他也迁到这里来。
  
  2
  或许洛强的话声隔空穿透了我的心灵,搅动了我心底那池微澜之水,我按捺不住,邀约在日照的同窗学群、学兄邓涛一起,在四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驱车前往临港区,阳光像金灿灿的宝石泛出的光泽,晶莹地洒满车身和车轮下的沥青路面,树梢、沟畔、河边、田间,满目的春光,车子努力地往洛强那里飞奔,车内的思绪随着飞奔的车轮飘向远方。
  从小我就知道,“东乡”有个大山公社,那里有个厉家寨,是个敢为人先、战天斗地的地方,曾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来日照工作后,又听说在这里设立了临港区,农民变居民,在一片滥石荒井废矿坑上“铸剑”般地造出了一座绿城水城,向往之情就油然而生,只是一直无缘亲近,一时没有机会走进这里。
  头一天晚上,为了走进临港不致于脑空心慌,我上网百度,提前补课,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知道了厉家寨村当年的“领头羊”是厉月坤,他早年随父母亲逃荒要饭,来到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的湾沟镇,在那里安身度日,村子里有九十八户村民去了这个叫湾沟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叫厉家湾沟的村子。
  我带着好奇,打开“谷歌”地球软件,将鼠标对准长白山那个方位,向上猛搓滑轮,逐渐放大的地球,让我的目光变得越来越清晰,长白山周围,一道道山脉,像一条条绿色的蜈蚣呈现出来,我一下子看到了一条蜈蚣爪子里的白山市,再找江源区就像漫游在茫茫大海,鼠标滑轮搓到一厘米等于六点二公里时,在白山市东北角的江源区的东北角,发现了像麒麟舞动爪子的湾沟镇,直到一厘米等于二点八公里时,厉家湾沟村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显露出来。
  没想到这个村子这么难找,也没想到“谷歌”地球上这个像绿色大地被开肠破肚的丘陵村子,竟是厉月坤逃荒要饭、九十八户村民冥冥之中的安身立命之地,这里尽管林业、煤矿、铁矿等资源和野山参、黑木耳、鹿茸等特产丰富,可匪患成灾,气候严寒,人生地不熟,难以立足,在他九岁时还是跟随父母亲又回到了老家。
  回到厉家寨村的厉月坤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会成为村里的掌门人,会带领村民向“三山”“五岭”“两河”开战,改变穷山恶水,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丰收再丰收。时任朱芦区委副书记、五十年代在厉家寨的驻点干部、后任莒南县委书记、临沂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的孙成顺曾说,“如果没有厉月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性格,厉家寨也就成不了先进典型。他确实是一个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厉家寨办的大事往往都是他的决策,他是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
  学群把车开进了坪上街里,见到洛强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他的形象和我瞅着天花板想象的还真差不多,快摸着“耳顺”边的年纪了,发丝自然有些灰白,但精神饱满,脸黑得真像包公了。他扳着手指如数家珍般地说着这里靓眼的,然后说,老同学想看哪里?我说,当然想看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好例”厉家寨了。他说,厉家寨现在不只是个村子,还是咱们临港区的驻地了。
  
  3
  中午小酌后,我们就坐上车,学群开着一路向北,宽敞的沥青公路,两侧的树木植被晃动着刚吐露的新芽,似乎在向车里打着招呼,在明媚的阳光里不舍地向后退去。路东侧有覆盖着绿色草皮的小山包映在眼前,一条弯曲的水泥路从里边伸过来。洛强说,拐过去。车子拐上水泥路时,我看见这里是个小广场样子的地方。
  站在小广场硬硬的大理石板上,洛强说,这是新建的梯田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叫文体广场,北边是清华湖,东边是龙广场。顺洛强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条深红色步道北旁,有一汪半圆似的湖水,被一圈鹅黄绿笼罩着,有风吹过,在阳光里呈现出了粼粼波光,湖心小岛上还闪烁着一处亭子,让人想到了浪漫与舒适。
  清华湖畔,一座群楼拱卫的浅蓝色楼宇高高地呈现出来,雄视着周围的山水林田和新区民居,设计着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发展蓝图。我似乎看到当年的“领头羊”厉月坤一年四季走在这里山水田塍上的身影,看到他一次次召集村干部、群众开大会作决策的不同表情,听到了这里的“庄稼兵”一次次向“三山五岭两河”宣战而吹起的冲锋号声。
  站在这个山包上,我向北看去,高高的浅蓝色楼宇的两边,是对称着的两座山脉,西边是高耸的大山,是从小在心里打上烙印的那座红色的大山,而它的名字就叫大山,它可能还有别的名字,可叫一声大山,显出了儿时心中的向往。东边是横卧着的气脉山,山顶三层重檐六角的文昌阁,与大山顶上的八角望海亭遥相呼应,给两山之间的生灵带来福气。
  这里过去的辉煌并不久远,然而辉煌来自一场劈山填沟、治水改道、叫土地翻身、向大自然进军的“血与火”的厉炼。毛主席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亲笔批示,传到大山脚下的厉家寨时,一片欢腾声中的村民像受了“皇封”奔走相告,有农民诗人称号的“铁五队”队长厉守禄即兴打起了快板:毛主席表扬咱移山,咱要再把干劲添,愚公移山代代传,永不骄傲不自满,前段成绩算开头,挖山不止永向前。
  这欢腾场面的热辣劲头,一夜之间变成了精神支点,在继续向大山要地、再创丰收的号角里,也撬动了整个中国的田地。至此这里劈山治水的一举一动,都充满变量,有着太多的国人目光,太多的国人期待,太多的国人考量。时移今天,经历了更多风雨积淀,驻留这里的昨天余温,依然被时人追踪,也构成我此行临港梦寻的主要内容。
  
  4
  厉家寨,为什么敢以“寨”命名,查不到确切的原由,百度上只是说,厉姓在大山东侧立村,西面大山巍然屹立,恰似一座山寨,故名厉家寨。但在古代,它是否做过军寨,这里是否发生过冷兵器的惨烈交锋?无从考证,但大山的巍峨,衬托得周围众山皆小,厉家祖人因此尊称它为盘龙卧虎的山寨,建国之初的历史翻过几页后,往日引以为尊敬的山寨,却成为村人发展生产的桎梏。
  多少年了,那个“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歉”的写照,始终没能从山寨的石壁上摘下来,村里人在维系一日三餐的成本上,由此变得格外超重。纵是时移境迁耕者有其田,还是为换取餐桌上的那粒饭食,村里人用鸡啄米似的姿势,在三山五岭两河上拼命挖刨,终是无力改变“早上菜,中午糠,晚上稀粥照月亮”的惨局。
  盘踞在鲁东南崂山-五莲山余脉里的山寨,没能让风水唱出村里人渴望中的丰稔主旋律,唱出的只是龙腾虎跃的血脉斗性、硬性、韧性的谣曲,在一代代村里人的胸膛里汩汩喷胀,直至涌起一轮圆圆的信念的太阳,伴随大山顶上每天的日出升腾。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他们选出的“领头羊”厉月坤,依靠集体的力量,向自然宣战,同饥荒抗争,与天斗,与地斗,用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铁锨,一只镐头,一根钢钎,开山劈岭,移河造地,沟沟峁峁间的集结交响曲响遍了山寨。一群“庄稼兵”真正地用茧手磨合的“冷兵器”,向“穷山恶水”展开了惨烈的交锋。
  从互助组厉永池的谷子地里,发现了蓄水保墒靠深翻整地的金点子,修建深翻整平、培埂挖沟、倒流水的“三合一”标准梯田,一发不可收拾,填沟改河,整大田,炼就了“钢六队”,闸山沟,修建水库塘坝,造就了“铁五队”,他打了的第一个漂亮仗。
  当时的区委副书记孙成顺拿朱芦河西的成绩来激厉月坤,没想到厉月坤说,朱芦河西这个水库算不了什么,你看我的,我要带领厉家寨人干大的,凿通东岭、小岭、魏家岭三道岭,修成四座连环水库,迫使竖水横流,把洪水送到寨子河,再劈岭填平两条大沟,整地造田。
  他说干就干。数九寒天,天寒地冻,没有机械,没有**,“庄稼兵”全凭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鐝头、一张锨,车推人抬,一锤一錾进行施工。当时地冻得像钢砖一样硬,一鐝刨下去就是一道白印子。有时鐝头刨断了,就让工地上的铁匠修好了接着干;手被震裂了,鲜血染红了鐝把和锨把,也不下战场。
  “修成暗渠一条龙,河边引水爬东岭”,“把地下水挖出来,把河里的水引出来,把天上的水蓄起来”。厉月坤的话着实把一些人吓了一跳,有迷信思想的少数人说,厉月坤胆大包天,敢造龙王爷的反,破坏脉气要遭难,他在山岭地打井能打出水来,我就能在大山顶上掘出个渊子来。
  厉月坤没把这些人的话放在心里,带领村民在小南湖打响了向大自然宣战、挖井砌渠的战斗,建成了一条宽四米、深四米、长八百米的暗渠兼引水沟,把大山河的水引过来,上边种地,下边淌水。同时沿渠砌了七眼井,天旱时用水车把暗渠的水提上来浇地。
  解决东南岭和小南湖的灌溉问题,迫在眉睫,厉月坤又在大山河的九龙石段又摆开了战场,截潜流,把大山河拦腰斩断,开一条沟把沙挖出来,再填上黄粘土压实,把水从地下逼出来,建成了一座地下水库,当年就使东南岭和小南湖的五百多亩地浇上了水。
  春秋十度,深翻整地,修地下暗渠,打连环井,迫使竖水横流,西土东调,围山造河,修龙潭水库,大战葡萄山,修龙门水库,整三化园田,绿化荒山荒滩,厉月坤用心空高挂的太阳点亮信念的火炬,伴着大山顶上的一次次日出而升腾。
  太阳西下,阳光正好。我和同学站在大山顶的望海楼里,春风习习,远眺七十里外的岚山头大海,映入眼帘的是蓝色的海天一线,近看山下是一片片葱绿的马尾松,一层层平整的梯田,一座座银光闪闪的大小水库镶嵌在山间……我蓦地一想,这多么像厉月坤面部后来比三山五岭两河还充满沟沟坎坎的写意啊。
  
  5
  在大山脚下开挖修建了长十二华里干渠的那年冬天,全国劳模陈永贵和大寨铁姑娘队长郭凤莲率山西晋中地区参观团再次来到厉家寨参观学习,他们称厉家寨是大寨的老师。在水库工地上,大寨铁姑娘队的队长郭凤莲和厉家寨铁姑娘队成员厉建荣同拉一辆车,同推一块石,同砌一条渠,充分表现了郭凤莲的铁姑娘风采,也为厉家寨铁姑娘们树立了榜样。
  厉家寨和大寨一样,它不仅仅属于一个县域,一个市域,一个省域,它是中国的厉家寨、中国的大寨。时隔四十三年,莒南县委的张凯书记提出了“两寨联合”的思路,搭建一个平台,以大寨带动厉家寨,重新弘扬和发挥厉家寨精神,以优良的传统鼓舞人心,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莒南县组成考察团专赴山西大寨考察学习,开展了“学大寨再创好例,结对子共谋发展”等一系列合作活动,并签订合作发展协议。郭凤莲和昔阳县领导于四十四年后再次走进厉家寨。两个闻名全国的红旗村庄,第二次将手握在了一起,再次开创了“两寨携手,再创辉煌”的新格局。
  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强联合更是如此。罗兰说:“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成功,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我们发现,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别人的合作。一个人如果只知有己,不知别人,那么他努力的成绩,会在别人的反对或制肘之下被抵消。”人和人尚且如此,两个地方更需如此。
  “两寨”再次握手,诠释了罗兰的名言,在包罗万象、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从来显得渺小,如一滴水微不足道。而要实现一滴水的价值,在中国人看来只有找到它固本的家园,融入整体的大河才不会干涸,一滴水想要在黄土地上独自飘浮,怎奈不被季风蒸发?
  我坚定地相信,在大灾大难面前,“两寨”人之所以多次携手合作,是因为找回了自立的精神靠山,找到了自重的力量源泉,阐释着“一滴水折射太阳”的价值认同。“两寨”是血与火铸就的品牌,也是国人骄傲的品牌,或许厉家寨这个“老师”认为,它这个“血与火”的品牌,有着令国人骄傲的目标,这个目标又是一个厉家寨独自不能做到的惊世伟业,迫切需要伸出手来,携住品牌足够大而又志同道合的另一个“寨”伸过来的手。
  这大概是我和同学登上气脉山顶的六角文昌阁,漫步凤凰广场,在“有凤来仪”的雕塑前,放眼绿丛中飘悬于村寨周围的三山五岭两河,从内心涌动起的最贴切的感受。
  
  6
  走在厉家寨村的十字大街上,一座毛主席语录壁耸立在街中央,四周是通往村里的宽敞大街,看着壁的正面上,背手站立在海滨的毛主席像,大衣被风微微吹起一角,正凝神看往新区办公区所在的梯田森林公园,将期望的目光洒向临港大地,两侧有他为革命老区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壁的背面巨幅书写着他遒劲有力的题词“愚公移山,改造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在语录壁前后瞻仰,我突然想起,在老家莒南县,不光厉家寨“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提高粮食产量”的事迹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和题词,还有“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和“王家坊前村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样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这三个批示,一如毛主席纵横驰骋、洒脱不羁,洋洋洒洒、文采飞扬的一贯风格,兴奋之情,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新生事物的极大兴趣和认可。
  我在街头漫步,仿佛正在进行一次穿越,走进那段已经逝去但并不遥远的历史。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今天的阳光已不是当年的阳光,今天的莒南也不是当年的莒南。我一边走一边想,莒南地处偏僻一隅,毛主席日理万机,当年的三篇信息是怎样引起他的关注并作出批示呢?
  我想起了县委办公室那时有位秀才叫徐伴农,名字和他的人一样,大半辈子都和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相伴,几乎跑遍了全县的山山水水,以每年几百篇、上百万字的材料和稿件反映基层实情,指导面上工作。创办记工学习班,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就是他从细小切入,折射大主题的杰作,三篇信息几乎同时摆上了毛主席的案头,引起了他的共鸣,然后转换成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的力量。
  在语录壁前,我仿佛还听到了一种声音,那是真正的垂泪泣嚎,发自心底的悲声,四十三年前,县委在这里举行了年仅五十三岁的厉月坤追悼会。在为他送行的人群中,上有老人下有孩子,无不悲伤的流泪。哀乐在三山五岭两河之间回响,众人垂泪送英灵的感人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村人看见三山五岭两河间的每一项水利工程,都会想起他,他曾说,我们搞建设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是为了好看的。
  是的,厉月坤在厉家寨领导搞的农田水利工程,除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的以外,大部分工程至今已近六十年了,可仍然发挥着作用,创造着价值,为全村人造福。因此,国务院奖励给大山农业社一面特制平绒锦旗,上书“英雄社战胜穷山恶水”。当我站在葡萄山上的厉家寨广场里时,我被一种气质深深地震撼着,说是气质,其实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就是厉家寨人不忘毛主席的鼓励和鞭策,在这里树立起了毛主席全国首座站立拍手的铜像,让代代厉家寨人瞻仰和敬仰。
  此时,我和同学站在毛主席像前,在拍照留念的同时,我看见容纳这座广场的葡萄山,就像一把椅子的靠背,大山和气脉山是左右两个扶手,广场是座垫,毛主席站立或端坐,都都会一览无余地看到由文龙河城市湿地、中兴商务企业发展中心、清华湖广场、清华湖、文龙桥、飞燕广场、龙广场、吉祥广场、青龙岭文化广场、陨石博物馆组成的城市中轴线,与大山、气脉山景区和田园山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的一幅精美绝伦的城市画卷。
  
  7
  走进临港,寻梦山寨。我和同学站在这座城市中轴线上的龙广场里,看文龙桥似长虹卧波,掩映在文龙河城市湿地的粼粼波光里,令人遐想,多么像极了天安门前那一排拱桥的形状,走在这里的人都亲切叫它“金水桥”,那叫声充满了对它的爱情。
  徐伴农的三篇信息,把准了时代脉搏,为改革发展鼓与呼,于字里行间形成了顺乎时代、应乎民心的力量,篇篇都牵动毛主席关心农业和农村的神经,篇篇都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高家柳沟的记工学习班,王家坊前的解决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加上厉家寨的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给我留下“三足鼎立”的思想天空。
  我知道,三个地方为生存都在苦写“天问”。高家柳沟的青年人在问“字”,王家坊前家村生产合作社在问“钱”,厉家寨村民在厉月坤的带领下在问“粮”。尽管他们各自的需求不同,但挂在心空的那颗太阳是相同的。时至今日,当这颗圆圆太阳变得模糊,以致变为圆圆的铜币时,我想说,我们还需不需要心空的那颗太阳呢?这也是我这次走进临港新区发自心底的“天问”。
  好在,新区在大力弘扬“天问”精神,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听党指挥,不怕困难,科学创造,敢为人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奇的冲天干劲,争取到了鲁南快速铁路在厉家寨设站,打造出了蓝天、绿地、清水、秀山、宜居、宜游、宜养的北方绿城、水城、慢城。
  洛强说,临港有棵杜鹃“花王”,这个时间花开得正好,咱们去看看。顺龙广场往北,走在彩色的慢行步道上,经过了飞燕广场、清华湖和清华广场,越过人民路,远远地就看见了那棵硕大无朋的杜鹃花树,真有“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的意境。来到正开得沉醉不知归途的“花王”跟前,洛强说,它是从厉家寨中学的校园里移到这里来的,在校园里时就有三十多年了,移到这里,像又焕发了新春。
  我和同学迫不及待地站在绕“花王”垒砌的圆台前照像合影,同学的笑容定格在花瓣绽放的那一瞬间,看着前边春光环绕的清华湖,我心生感慨,愿“花王”生长得更加青春繁盛,愿新生的临港再创“好例”,如这“花王”般耀眼,引来国人期待中的再次瞩目,愿同学洛强更加顺心顺意,当好包公,保一方平安。
  此时,高安演唱的那首歌又在我的耳畔响起,“我用时光等你/你不来我不老”,“我用一生等你/你不来我不老”。
  2019/05/12

  【编者按】:时代变迁,厉家寨由一个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临港新区驻地,曾经的低矮草房换上座座新楼,然而厉家寨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将代代流传;昔日的伙伴已经白霜染鬓,然而曾经的友谊却如经年的老酒更加香醇。文章语言朴实中充满张力,笔法老道,叙述舒缓有序,难得好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