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铁旅岁月(下)
(2021-01-30 16:01:49) 说说大全 -
父亲的铁旅岁月(下)
(八)停战前后的日子
1953年春,部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当时我已被任命为班长。有一天,厂长马玉荣找我谈话说:现在比你来的晚的四川兵有的都当排长了,你也到连队锻炼锻炼去。这样,我就又回到了22线路团。22线路团在这次整编中改为线路六团,辖四个营(四四编制)。
到了我原来的一营,教导员对我说,“你原来在哪个连就再回到哪个连吧”,我顺口说“在一连”。教导员说,“那你就去一连吧!”可等我到了连队一看,一个人也不认识,这时才想起来,我原来是在二连。
我被分到了三排十一班任班长。十一班除了我和两个副班长外,其余全是安徽来的新兵。不知是因为我们班没有技术,还是十一班本来就是干杂活的,一些抢修任务,只跟着干些搬搬运运、修修补补之类的杂活。
这期间,敌机虽然轰炸的没有以前那么疯狂猖獗,但还是隔三差五的对重点目标进行轰炸。由于我高炮火力的阻击,敌机已经不敢低空轰炸,命中率大大降低,我们的抢修工作量少了许多,抢修过程中也不用时刻想着躲避轰炸了。
1953年7月底,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生效。当时我们那种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我们再也不用在敌人的轰炸下躲躲藏藏的修路了!我们就要回到自己祖国了!······
1953年8月,志愿军主力作战部队陆续回国。我们铁道兵被留下帮助朝鲜进行铁路复旧。当时朝鲜的铁路很多被炸的地方都是抢修的,很多桥梁、线路都是临时的和简易的,仅仅限于能通过火车,有的还存在许多工程隐患。要想正常使用,还必修进行加固复旧。
根据团里的安排,我营的任务是满蒲线的顺州车站至介川车站,我们连去了平安北道的介川地段,第一个任务是恢复一座被炸得桥梁。由于没了敌机的干扰,生活、作息上都有了规律;为了保证质量,也不再抢赶进度,干起活来虽然也你追我赶,但有张有弛,心情很舒畅。
1954年1月至3月期间,部队进行整训。整训的内容除了以时事教育为主的政治教育外,还开展了学唱歌、学跳舞、打篮球等文体活动。连里组织了歌舞队、篮球队,我们班的九个新兵由袁耀富副班长领着全都去了歌舞队,班里只剩下我、陈炳和副班长和一个归队老兵三个人到工地干活。过了几天,连长让我也去篮球队打球,这样班里下工地的只剩下陈炳和副班长和那个老兵了。
那些日子除了上教育课外,几乎天天打球。紧张的神经一下松弛了下来。连长也是个篮球爱好者,看到同志们打的认真,玩的高兴,就说,“打球很辛苦,晚上加个菜。”这样,那一段的生活也不错。
过了一段时间,又开始军事训练。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等,并规定了训练任务,训练完后要考核。由于部队成份很新,以前忙于抢修铁路从来没训练过,基础很差。实弹射击时,每人三发子弹,很多人都打了“光头”,我虽然在新兵连时训练了几天,但也没打过,这次只中了两发。九班长因一发未中,被关了三天禁闭。
1954年7月中旬,我团改称中国人民**铁道兵二师第八线路团,这次把我们编为了中国人民**陆军的一个技术兵种。这段时间,我们又根据上级下达的二期复旧任务,去了平壤南面沙里院附近的一个地方,在那里干了大约三个来月。
(九)参加黎湛铁路修建
1954年9月,我团奉命回国。走前虽然也进行了简短的教育,但只是说去执行新的任务,行动的很秘密。我们是晚上坐的闷罐车,上车前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如路上不许开门,车内不许大声喧哗,有人问话时也不准回答等。
一路上,虽然不能大声说话,但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第二天早晨,火车在一个车站停下后,通知说可以打开车箱门放放风,原来已经到了祖国辽宁省的凤凰城车站,这里早晨的气温已经有些凉。
火车一直开到了广西。这次的任务是修筑修黎湛铁路。根据国家初测,黎湛铁路工期为23个半月,铁道兵决定将工期缩短为12个月,这样修筑工期就异常紧张。我们连的任务是在玉林县东40里路处一个叫鸣水的地方打隧道。鸣水是个很美的地方,村子附近的那座上有一个很好看的瀑布,水流的声音在村子里就能听见,该村可能就是因此而得名。
这条山洞由我们连和三连从山的两边同时掘进。那座山不大,山洞长约100多米。开始挖掘前,先备石料,石料场选在离隧道400多米的一个小山上。头几天,主要是钻眼放炮炸石头,然后将炸下的石块肩挑车运的弄到隧道口。备足料后,就开始钻山洞。三连由西向东钻,我们连由东往西钻,由于作业面小,人员展不开,只能实行轮班作业。
我那时身体长全了力气,也已成为连队的骨干,加上部队生活大有改善,总觉着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都是早出工,晚收工。有一次,我提前30多分钟到达工地,正在往手推车装石渣时,突然有根支撑架的木头落了下来,砸到腰上,顿时瘫痪在地。好一会儿,站了起来试着活动了一下,感到没大碍,便接着又干起来。
山洞打通后,我又被借调去了师场务连,还是加工钢轨夹板(异型鱼尾板)。打铁时,八磅的大锤闲轻,换成十磅,后来又改用十六磅的。师傅看我太出力,都叫我“悠着点”。
这段时间,部队的生活也有改善。因为我们一线干部战士任务繁重,体力消耗大。所以上级在生活上给与了一些特别照顾。起初,每人每天一斤干面,半斤猪肉,一斤青菜。因不够吃,面粉逐步增加到没人1.2斤、1.3斤,最后增加到了1.5斤。当时我们也特别能吃,四个一斤的大馒头每顿吃六个,一天三顿就是十八个;吃饺子时,每个人需要一斤半干面,每到逢年过节,部队还改善生活,所以连队伙食费还是经常吃超。54年阳历年在柳州场务连时吃了一顿几年来最好的一顿饭:场务连专门到铁路局请了厨师,八人一桌,八菜一汤,主食是糯米枣大米饭加包子。
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全线贯通。55年阴历年前后,部队休整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整修、加固新建的这条线路。
(十)回到沂蒙山
1955年4月份,部队进行复退教育动员。因为大家经过了朝鲜战场生与死地考验,加之有些老兵年龄已经二十七、八还未成家,所以部分干部战士都想早点转业退伍。
我虽然年龄不大,但也是个近六年军龄的老兵了,可论年龄还轮不到我,有些七、八年军龄的班长还要留队,是章丘县的赵师傅等几个老师傅帮了我的忙。他们对连首长说我怎么怎么吃苦耐劳,干起活来怎样不要命,有一次还累得吐血。实际上我并没有吐过血,他把四川籍张文祥的事情加到了我身上。
我们连和我一起退伍的,有两个班长,三个班副,还有我们班的黎族战士张山和沂南县曹家营的曹荣海,沂水县老乡赵增荣等。赵增荣是沂水县赵家楼人,离我家六七、十里地。入伍前在家教过学,还在一个什么报社工作过。到铁道兵后让他学修汽车,他没去。退伍后的去向自己选择,一是由国家统一安排,我们那批是到福建,据说是看监狱和劳改队,也可以回原籍老家。赵增荣劝我:这几年没死在外面就不错了,在外面这么多年还没待够吗?还是回家好啊!我当时拿不定主意,就听了他的劝说。后来才知道,他当兵前早已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大的已经六岁,所以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家。
当兵南征北战近六年,真想立刻就回到家乡。但当看着打起的背包,还真是恋恋不舍。这里有出生入死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的战友们,有帮助教育我一步一步成长的首长们,还有和蔼可亲、手把手教我的师傅们;我已经过惯了那种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部队生活,看惯了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听惯了火车飞驰而过的轰鸣声……
回家后,前三年还与战友们经常通信,以后便渐渐失去了联系,可惜把他们家乡的地址忘记了,现在还很想念他们。【编者按】:相对于宏观的战场军事而言,老兵回忆录的价值不可忽视。它填补了许多史书上没有的细节与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